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一带一路”是世界各国的合奏曲,并非中国的独奏曲。
这是全球瞩目的时刻——
5月14日上午,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为中国首倡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拉开序幕。
在长达40分钟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旁征博引,从历史沿袭到现实格局,为“一带一路”倡议指明了方向。演讲过程中,现场掌声多达27次。
在谈及要将“一带一路”建设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时,现场掌声雷动。习近平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一带一路”是世界各国的合奏曲,并非中国的独奏曲。
梳理过去共识和一些早期收获时,习近平表示,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掌声密集响起。
习近平演讲过程中掌声最集中的还有“资金支持”部分。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的支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
掌声背后,实际上是创新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丝路精神中汲取力量,向世界展现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丰硕成果,擘画面向美好未来的发展愿景,亮出兑现承诺的中国行动——“浩渺行無极,扬帆但信风。”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出发,蕴含着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充满着深邃的思考,彰显着务实担当,为开创繁荣发展新时代提供清晰路径。
“五个之路”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仍处困境,全球化进程处在新的十字路口。如何探索发展新路径、探寻增长新动力,世界期待更加清晰的新行动纲领。
“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继今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提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之问,着眼于全球共同发展的未来,习近平主席对新形势下全球治理作出新的思考。
新的思考带来新的行动纲领。“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4年来这一倡议已迈出坚实步伐。
今天,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首次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五个之路’根植历史,面向未来,表明中国在新的起点上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人类与世界未来的思考,为今后‘一带一路’建设乃至全球化怎么走指明了方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过去都是“零和博弈”“你输我赢”,但是现在我们要强调的是“和平、合作、共赢”。两种观念思想的对比,更加映衬出“丝绸之路”的内涵之所在。
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何亚非指出,习主席的讲话,从现实、历史两个维度给出了中国对今后世界发展方向的看法,特别是对全球治理观念提出了创新的看法。“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就是中国为新的全球化给出的指导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万里之隔的北京,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从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故事开篇。
从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从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陆上盛况,到“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海上繁华……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近平主席说。
4年来,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建设,相关内容被纳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从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到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再到为有关国家创造18万个就业岗位,全都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相向而行、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好处实实在在,话语真真切切。
聆听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感受着因互利合作带来的获得感,丰硕的成果背后,以丝路精神为指引,“一带一路”建设正呈现广阔前景:
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
这是应对发展挑战的需要——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世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这是对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阐述——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这六个“不”,与以往个别国家全球治理模式的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照,不仅仅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也将帮助沿线国家解除相关的困惑和担忧,让“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这是全球瞩目的时刻——
5月14日上午,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为中国首倡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拉开序幕。
在长达40分钟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旁征博引,从历史沿袭到现实格局,为“一带一路”倡议指明了方向。演讲过程中,现场掌声多达27次。
在谈及要将“一带一路”建设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时,现场掌声雷动。习近平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多次强调“一带一路”是世界各国的合奏曲,并非中国的独奏曲。
梳理过去共识和一些早期收获时,习近平表示,2014年至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已经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掌声密集响起。

习近平演讲过程中掌声最集中的还有“资金支持”部分。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的支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
掌声背后,实际上是创新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丝路精神中汲取力量,向世界展现4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丰硕成果,擘画面向美好未来的发展愿景,亮出兑现承诺的中国行动——“浩渺行無极,扬帆但信风。”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出发,蕴含着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充满着深邃的思考,彰显着务实担当,为开创繁荣发展新时代提供清晰路径。
“五个之路”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仍处困境,全球化进程处在新的十字路口。如何探索发展新路径、探寻增长新动力,世界期待更加清晰的新行动纲领。
“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继今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提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之问,着眼于全球共同发展的未来,习近平主席对新形势下全球治理作出新的思考。
新的思考带来新的行动纲领。“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4年来这一倡议已迈出坚实步伐。
今天,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首次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五个之路’根植历史,面向未来,表明中国在新的起点上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人类与世界未来的思考,为今后‘一带一路’建设乃至全球化怎么走指明了方向。”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过去都是“零和博弈”“你输我赢”,但是现在我们要强调的是“和平、合作、共赢”。两种观念思想的对比,更加映衬出“丝绸之路”的内涵之所在。

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何亚非指出,习主席的讲话,从现实、历史两个维度给出了中国对今后世界发展方向的看法,特别是对全球治理观念提出了创新的看法。“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就是中国为新的全球化给出的指导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万里之隔的北京,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从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故事开篇。
从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完成“凿空之旅”,到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留下千古佳话;从古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陆上盛况,到“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海上繁华……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近平主席说。
4年来,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建设,相关内容被纳入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政策沟通不断深化、设施联通不断加强、贸易畅通不断提升、资金融通不断扩大、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从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到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再到为有关国家创造18万个就业岗位,全都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相向而行、一点一滴干出来的。好处实实在在,话语真真切切。
聆听着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感受着因互利合作带来的获得感,丰硕的成果背后,以丝路精神为指引,“一带一路”建设正呈现广阔前景:
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变革创新的步伐持续向前。
这是应对发展挑战的需要——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世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这是对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阐述——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这六个“不”,与以往个别国家全球治理模式的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照,不仅仅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也将帮助沿线国家解除相关的困惑和担忧,让“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