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
【关键词】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 思考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课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灵活使用。从认识阶段来讲,它可以是从具体材料入手形成概念的形式,也可以是应用一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从应用范围来讲,它可围绕某一探究活动进行整个单元的教学,也可以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可以是从问题到结论的全过程的探究,也可以是局部的探究;从思维过程来讲,可以是归纳式,也可以是演绎式,还可以是类比式;从教师作用来讲,它可以是教师引导为主,也可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起辅助作用等等。在这里,笔者选择课题“骨的成分和特性”为例,谈谈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设计思路
(1)以实验为手段,挖掘教材蕴涵的探究因素。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中,生物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重视探究过程。在“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中,笔者考虑不仅应满足于学生动手实验,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使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育的一个目标。探究学习就是从具体事实出发,去认识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教学中笔者不仅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和综合知识的能力,还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精心组织教材,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知识信息,通过逻辑推理,自主地得出结论。
(3)以学生为主体,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中学生物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进行实验和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测量有关量和进行记录、对测量量进行处理、进行科学抽象提出假设和建立实验模型、验证假设等。科学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科学的过程、结果、作用等产生的较为持久的内部心理反应状态。生物教育中需要培养的科学态度主要有:①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②实事求是,尊重生命现象中的变化事实;③对待生命现象和事实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④有坚强的意志,勇于探索,勇于创新;⑤积极进取,勤学好问;⑥富有献身精神,取于坚持真理。教学中我感觉到科学态度教育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4)在探究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设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条探究的教学环境时,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响应,促成师生情感交融,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愉快的合作关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时乐于探究,并尊重学生,鼓励自圆其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生物课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一般为:观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检验实验结论——表达、交流
(2)具体操作。学生在课前收集鱼的肋骨,课上分组实验。学生先触摸鱼的肋骨,感知到骨具有硬度;再弯曲鱼的肋骨,感知到骨具有弹性(观察阶段)。于是笔者请学生思考:骨为什么具有硬度和弹性呢?学生自由发言,还有的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我又问:物质的特性与其组成成分是否有关系呢?学生纷纷点头,一致认为要研究的问题是:骨由什么成分组成?学生将疑惑转换成疑问,即骨的硬度和弹性是否与其成分有关,从而提出了需要探究的问题(发现问题阶段)。在初一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曾做过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知道物质按其燃烧性质可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做出“骨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假设(做出假设阶段)。学生做出如此假设,一是依据他们已有的理性认识;二是利用了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如骨含有钙质。接下来是设计鉴定骨成分的实验方案。学生鉴别种子成分曾使用燃烧法,他们会借鉴这种方法,小组交流实验方案。笔者看到学生普遍分两组:燃烧和不做处理。于是笔者拿出一些白色粉末,告诉学生这是碳酸钙,并把它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碳酸钙溶解,产生气泡。笔者强调碳酸钙属于无机物,又问: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学生很快说出鱼骨中的碳酸钙会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小组修改实验方案,师生对实验方案取得共识后,教师展示下列表示格式实验指导(设计方案阶段)。每个小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鉴别操作,记录相应的實验结果(进行实验)。
二、生物课探究性学习的有关教学思考
1.对于教材中实验方法的思考
目前,教材中实验方法的阐述还比较少,教师实施实验方法的训练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实验室方法也没有系统的认识。若能在教材中更多融入实验方未能训练,学生可以系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又可以在具体实验学习中得到运用、巩固,教师在教学中也有据可依。为了结合具体实验项目、更好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方法教育,通过实践,建议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对实验材料不做过死的规定,为学生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实验材料留有余地;在方法步骤方面注意体现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并注意规范化引导;在实验指导中提出有关科学方法的讨论题,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实验中所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
2.对于非实验性教学内容的思考
有关非实验性教学内容,其课题探究性学习可以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并做到个人独立学习(如资料的收集),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共同研讨相结合。这种学习的组织形式强调组内合作、组际竞争、资源共享,因而能有效地强化学习中的人际互动,在表达和交流过程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
3.对于制约性条件的思考
探究性学习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学习的全部过程。探究性学习更适合于那些通过概念同化途径获得的知识,尚不能使用于各种类型的学习课题。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办望仙埠初中)
【关键词】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 思考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生物课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灵活使用。从认识阶段来讲,它可以是从具体材料入手形成概念的形式,也可以是应用一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从应用范围来讲,它可围绕某一探究活动进行整个单元的教学,也可以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可以是从问题到结论的全过程的探究,也可以是局部的探究;从思维过程来讲,可以是归纳式,也可以是演绎式,还可以是类比式;从教师作用来讲,它可以是教师引导为主,也可以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只起辅助作用等等。在这里,笔者选择课题“骨的成分和特性”为例,谈谈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设计思路
(1)以实验为手段,挖掘教材蕴涵的探究因素。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中,生物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重视探究过程。在“骨的成分和特性”教学中,笔者考虑不仅应满足于学生动手实验,还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实验,在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思维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使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教育的一个目标。探究学习就是从具体事实出发,去认识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教学中笔者不仅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和综合知识的能力,还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精心组织教材,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知识信息,通过逻辑推理,自主地得出结论。
(3)以学生为主体,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中学生物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进行实验和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测量有关量和进行记录、对测量量进行处理、进行科学抽象提出假设和建立实验模型、验证假设等。科学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科学的过程、结果、作用等产生的较为持久的内部心理反应状态。生物教育中需要培养的科学态度主要有:①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②实事求是,尊重生命现象中的变化事实;③对待生命现象和事实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④有坚强的意志,勇于探索,勇于创新;⑤积极进取,勤学好问;⑥富有献身精神,取于坚持真理。教学中我感觉到科学态度教育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4)在探究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设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条探究的教学环境时,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的深厚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响应,促成师生情感交融,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愉快的合作关系。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进行生物学习时乐于探究,并尊重学生,鼓励自圆其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生物课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一般为:观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检验实验结论——表达、交流
(2)具体操作。学生在课前收集鱼的肋骨,课上分组实验。学生先触摸鱼的肋骨,感知到骨具有硬度;再弯曲鱼的肋骨,感知到骨具有弹性(观察阶段)。于是笔者请学生思考:骨为什么具有硬度和弹性呢?学生自由发言,还有的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我又问:物质的特性与其组成成分是否有关系呢?学生纷纷点头,一致认为要研究的问题是:骨由什么成分组成?学生将疑惑转换成疑问,即骨的硬度和弹性是否与其成分有关,从而提出了需要探究的问题(发现问题阶段)。在初一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曾做过种子成分的鉴定实验,知道物质按其燃烧性质可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做出“骨含有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假设(做出假设阶段)。学生做出如此假设,一是依据他们已有的理性认识;二是利用了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如骨含有钙质。接下来是设计鉴定骨成分的实验方案。学生鉴别种子成分曾使用燃烧法,他们会借鉴这种方法,小组交流实验方案。笔者看到学生普遍分两组:燃烧和不做处理。于是笔者拿出一些白色粉末,告诉学生这是碳酸钙,并把它放入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内。碳酸钙溶解,产生气泡。笔者强调碳酸钙属于无机物,又问:若用稀盐酸浸泡鱼骨,将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学生很快说出鱼骨中的碳酸钙会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小组修改实验方案,师生对实验方案取得共识后,教师展示下列表示格式实验指导(设计方案阶段)。每个小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鉴别操作,记录相应的實验结果(进行实验)。
二、生物课探究性学习的有关教学思考
1.对于教材中实验方法的思考
目前,教材中实验方法的阐述还比较少,教师实施实验方法的训练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对实验室方法也没有系统的认识。若能在教材中更多融入实验方未能训练,学生可以系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又可以在具体实验学习中得到运用、巩固,教师在教学中也有据可依。为了结合具体实验项目、更好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方法教育,通过实践,建议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对实验材料不做过死的规定,为学生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实验材料留有余地;在方法步骤方面注意体现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并注意规范化引导;在实验指导中提出有关科学方法的讨论题,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实验中所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
2.对于非实验性教学内容的思考
有关非实验性教学内容,其课题探究性学习可以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并做到个人独立学习(如资料的收集),小组合作探究,全班共同研讨相结合。这种学习的组织形式强调组内合作、组际竞争、资源共享,因而能有效地强化学习中的人际互动,在表达和交流过程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
3.对于制约性条件的思考
探究性学习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前的班级教学规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学习的全部过程。探究性学习更适合于那些通过概念同化途径获得的知识,尚不能使用于各种类型的学习课题。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市峡山区太保庄街办望仙埠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