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 读写相依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流行一句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现在我们经常用“唇亡齿寒”“唇齿相依”等词语来形容双方的互相依赖关系,一方如果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另一方的生死。对于语文学科的生命力而言,读与写就是唇与齿的关系,忽略了任何一方都有性命之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的性质作了定义:“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母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而读与写的能力在诸多“语文素养”中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强调过:“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上世纪30年代,叶绍钧(叶圣陶)和夏丏尊合编的《国文百八课》颇受吕叔湘先生的认可,他在序言中赞誉《国文百八课》最大的特色是它的文话,“作文讲解和选文各自成为段落,很少是分成小题目互相配合,能够做到丝丝入扣”。笔者以为,“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形式上有对《国文百八课》体系的守正,而内容上更加大胆创新,“非常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尤其重视学生从阅读中“吸取”,在写作中“倾吐”。在阅读方面,“部编本”教材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让学生去海量阅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在写作方面,写作专题与各单元阅读既相互配合,又自成体系。阅读与写作教学互相渗透,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笔者乘着“部编本”的东风,着手开展“读写结合”双轨螺旋式教学实践研究,力求通过研究实践改善作文教学“费时、进度慢、效率低”的教学现状,使作文教学也能够进入“动车组”行列。
  一、八年级上册训练要点
  1.表达方式的训练,侧重于记叙和说明
  这一阶段表达方式的训练要有微观的视角,角度的选择要力求小、细、新。寻找角度的过程,就是文章构思的过程,这个过程最锻炼人,也最需要学习和锻炼。不管什么样的文体,记叙文也好,说明文也罢,所选的点一定要小,小中写细,更重要的是出新。如八上第一單元选文是围绕“撰写消息”的主题,乍看似乎很难,其实可供仿写的材料很丰富。除了课文的学习,还可以选择我校的校园时讯作为范读材料,手把手地教学生新闻的撰写。如消息标题的撰写,要写出特点。导语的撰写,要言简意赅。新闻视角的发现、选择与呈现都要讲得通俗易懂,力求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了这些铺垫,再让学生去寻找新闻,学生思维的闸门自然就能打开。开学的小测被许多学生敏锐地捕捉到了,如孙××报道:这场小测风波,意义非同寻常,它能让学生们认清现状,为自己的学习情况把一把脉,以至为新学期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引路!她的新闻报道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副标题是“开学季之小测风波”,主标题“勤奋是通向成功的一条捷径”一语点破了开学小测的目的。汤××采用的是“管窥”视角,阐明了学习的天性有赖于习惯的养成,她的标题“开学小测为哪般?”发人深省。还有一些同学的视角更加独特,如“如此考试‘神器’你有没有?”“班主任去哪儿?”“中秋放假大‘吐槽’”“不一样的‘开学味’”……是不是很能勾起你阅读的兴趣?在第五单元写作专题“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中,通过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比较阅读吴冠中的《桥之美》,并拓展阅读梁衡的《山水为何有美感》,学生在反复观察和感悟中培养审美能力。观察事物实际上就是锻炼学生的眼力,要引导他们反复观察,巨细不漏;多角度看,看出层次;边看边想,使物活化。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与众不同,风格凸显。
  2.思维能力的训练,着重于综合和联想
  就写作而言,文章的整体布局离不开有序的叙述。思维灵活巧妙又不失逻辑,方能胸有成竹、出奇制胜!茅盾曾说:“一篇作品,不能一个调子从头到尾,譬如一首曲子,拍子有快有慢,声音有高有低。”要使文章的节奏发生变化,综合运用多种叙述方式是极好的途径。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利用通感将它们连缀组合,将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从“没话说、没物写”到文思泉涌!如八上第二单元“学写传记”,就可以分解成多个篇章,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写一写自己成长中的故事。在孙××的笔下,成长是《又是一年中秋团圆夜》中的发现:母亲一大早为做团圆饭而忙碌的身影,外婆接姨舅们的电话时温暖幸福的笑靥;成长是《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中被刺痛的那抹身影,“那抹身影正躬着腰,单脚跪在地上,一只手撑着地面,另一只手吃力地向沙发底下摸索着。一会儿,她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了,想要站起的力量全都集中在那只支着地面的手上,另一只捏着什物的手摩挲着退出来,靠在膝盖上配合着脚同时发力,一支一蹬,终于直起了身子。我盯着她手上的东西一瞧,竟是我中午换下又不小心踢进沙发底下的一只袜子”;成长是《十四岁的天空》中当疲惫袭来时能对自己解嘲的满满元气,“是啊,我竟也堕落到了如此地步。宁可呆呆地望着天,消磨时光,却不肯把精力放在写作业上;宁可闭上眼睛假寐一会儿,却不肯睁开眼多读5分钟的书”;当然真正的成长还是要有一颗善感的心,从帮妈妈洗菜时发现的一只蜗牛,感悟“人生在世,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与困难,但很多人就因此而一蹶不振。如果我们能多几分这种‘蜗牛精神’,结局是否又是另一番情景呢?”从帮妈妈拔白发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不易,“明明发际的银白,已经多得拔不完,可我每次都还是认真地拔着。看着那一根根银白的发丝从指尖坠落,浮光中,我似乎穿越到了十年之后,那时,我该在她银白的发丝间找寻几缕乌发了吧”……“十四岁”成长系列主题作文,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些元气少年的青春、友善、纯真和富于志气的灵魂。
  3.写作技能的训练,落脚于布局和谋篇
  这一阶段练笔要向精准要效率,每周重读寓言神话等小故事,透过这些小故事,训练学生阅读、思考、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破除陈规以及自我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如可以从传统的“头悬梁,锥刺股”是古人赞颂的惜时精神,“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是古人欣赏的补救主义,“愚公移山”是古人崇敬的执着毅力,“塞翁失马”是古人欣慰的幸运,“班门弄斧”是古人嘲笑无知等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结合实际,换个角度大胆反驳,推陈出新。逆向思维给人的震撼是振聋发聩的,像刘××同学的《高调也美丽》中说的那样“当你可以月薪过万却必须高调时,你难道愿意变成一位默默无闻的清洁工?当你明明可以高调地受万众瞩目时,你难道需要刻意地回避世俗的眼光而收敛光芒吗?当你可以用万贯家财中的一部分高调地行善积德时,你难道需要迎合他人的心思一味成为守财奴吗?高调也是一种生活的调料,能够让我们适时地受到他人的关注。”又如孙××在《有一种智慧叫以退为进》中也高扬逆向思维的旗帜,“我不是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无法在暴风雨中勇往直前,相反地,我竟觉得那胖乎乎的企鹅聪明得有些可爱。至少它们知道用暂时的‘躲避’来迎接雨后的阳光。与其毫无意义地‘勇敢’,为什么不选择睿智地‘逃避’?”不止是议论文,记叙文角度的出新更容易谱写出华美的乐章。像写《我眼中的她》这篇记叙文,绝大多数人会选择亲朋好友来写,如果你能一反常态,从陌生人的角度入手,就有可能写得更耐人寻味。一个在巷口补鞋的普通妇女将孙××感动得无以复加,竟觉得“她也是一个堪比古贤的人”。“她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培养成高材生,一个已经在北京谋到好的职业并准备结婚,而另一个还是在读的博士生。”可她为何还困守一隅,过着补鞋为生的生活呢?“她的回答是使人震惊又钦佩的。她说:‘儿子刚找到工作,我不想再给他增加负担,何况他就要成家了,跟着他们过,我帮不上忙不说,反而还碍手碍脚的。’”这样的母亲,如此无私的母爱怎能让人忘怀?这样真切的感情,怎能不令人动容?   二、八年级下册训练要点
  1.表达方式的训练,侧重于记叙和议论
  聪明的写作者,善于学习前辈的方法,善于找寻自己的人物,善于锻造独特的文字。鲁迅先生就曾说过:“凡是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学习写作最便利、操作性最强的方法就是从模仿名家写作开始。模仿当然离不开阅读。八下第一单元阅读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写作主题是“学习仿写”。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的。节日里有许多的人和事难以忘怀,因此,在本单元的写作练习中,我让学生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节日,以“节日里”为话题,来书写心情感受。可拓展阅读梁衡的《为文第一要激动》,让学生先激动了,并发而为文,再用这种文章去使别人激动,才能让作者、写作对象、读者在激动这根弦上共振。
  《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诗一样美的语言,酒一般浓的情感,很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在“谁能断言那成片成片倒下的树木不会是人类为自己准备的棺木呢?”“谁能断言那干涸的月牙泉的最后一滴水不会是人类最后一滴泪呢?”“谁能断言那大面积排出的废水不会是人类已经变质的血液呢?”“谁能断言藏羚羊死前的咆哮不会是人类灭绝前的呻吟呢?”“谁能断言城市中那漫天的烟尘不是人类自己的骨灰呢?”“谁能断言那被黄沙所吞噬的道路不会是人类通往地狱的黄泉路呢?”等的仿句练习中同学们所发出的灵魂叩问引发了我们对“谁之过”“谁之哀”的理性探讨。心存敬畏,才会行有所止。敬畏自然,我们才能在大自然中和合万世,颐养天年;敬畏生命,我们才能不辜负亲人的期盼,分享世界的美好;敬畏历史,我们才能不重蹈覆辙,共筑中华伟梦;敬畏文字,我们才能领悟文化奧义,行走天涯无忧;敬畏民意、敬畏劳动、敬畏律令规则、敬畏社会公德……总有一种力量能让我们奋进前行。有了这样的启思,再来写“敬畏 ”,自然就能游刃有余了。
  2.思维能力的训练,着重于观察和分析
  品味语言、感受生活、积累素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成为忠实的记录者、敏锐的观察家、热情的创造者。以读促写,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八下第三单元写作专题是“学写读后感”,为了更好地实现读写相依的理念,笔者特别安排了学生集中阅读绘本再来写读后感。第一节赏读课,同学们阅读了许多著名的绘本,如日本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创作的《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瓦拉里·托马斯的《女巫温妮》系列,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麦可度朵的《父亲与女儿》……这些久违的童书让同学们感觉又回到了童年,赏读课上爽朗开怀的笑声、畅所欲言的心声更坚定了我们单元作文的定位,果然在写作课上同学们都能言之有物,不少同学还能言之有理,甚至是意味深长。刘××感慨“那些风格不同的绘本,连同这节课。一直印在我的脑海,没忘记,也不想忘记”;王××认为“好绘本是让人深受感触的,让人百读不厌的,让人常读常新的”;汤××深深缱绻于《大猩猩》质朴无华又耐人寻味的亲子之情当中;孙××对好绘本的理解更胜人一筹,她从主客观两方面向读者娓娓道来:“从客观上来说,《父亲与女儿》这部作品中除了女孩长大时穿的那件蓝裙子外,再无其他的亮色。然而,正是这大胆的色彩处理更好地渲染了感动的气氛,与整部作品的感情基调紧紧地契合在一起。这部作品的另一大亮点,就是细节处理。一叶孤舟,一只水鸟,一抹背影。看似简单的画面,却营造了一种冷寂孤单的气氛。不得不说,这简单却极具震撼力的表现手法,无疑是令人敬佩的。而从主观上来说,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是能震撼心灵,能给人们带来‘正能量’的。不需要复杂的艺术手段,不需要色彩的和谐搭配。正如《父亲与女儿》里的那句话:爱你的人远去了,爱烙在心底……正是这一部简单却又极富内涵的作品,让人再一次地认识了亲情,让一种名为‘爱’的东西洗涤了心灵。”这样的思辨,吐露的不仅仅是真情,更多的是细致观察后的情感的积淀。
  3.写作技能的训练,落脚于语言和修改
  面对多样的人生、纷繁的现象、复杂的论点,我们的感受能一成不变吗?我们的思绪能平静无波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同样,我们很难用单调划一的语言来承载所思所感。“读写日计划”就是这样,能够让你随时随地倾吐真性情,真感受,在参差流动的语流中,在灵活多变的句式中,选择自己最易于驾驭的语言特色,把富有创造力的娴熟的语言述之笔端,让汩汩真情潺潺流出。经过如此反复的练习,你就不会讶异于学生也能口吐莲花了。“匆匆岁月老风尘,流年似水指间沙。当年的‘矮冬瓜’现在已经长成了‘瘦大个’,当初懵懂无知的傻小子也变成了稳重实诚的小大人了,可是那个最最疼爱我的外婆却不在了”“端午情浓时,或许你会发现,总有一位在你身后默默守护的老人,将思念寄托在了粽香里,带到了你的面前”“‘学霸’,啧啧,一个多么霸气的名字。我幻想中的学霸应该是在生活中比较沉默,不起眼,但是一旦考试那就是一鸣惊人!在我心中,学霸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步入初一,认识了一个新同学后,让我对学霸的认知彻底颠覆” “常人也认为救人于危难是义不容辞的,能够奋不顾身地救人,置生死伤残于度外的人是令人敬畏的,需要受到嘉奖。但这种嘉奖只能是精神的褒扬,只可与金钱绝缘,否则救人者的灵魂就是不纯粹的,肮脏的。就如耶稣的门徒犹大,因金钱出卖了人格,理应受到万世的唾骂。难道见义勇为者就不该接受物质的奖励,一旦接受,就是见钱眼开,人格可鄙吗?大凡有善心善念的人,是不会隔岸观火,看人落水非得等对方许诺以金钱才不惜以身犯险。真正把金钱看得比性命还重的人,他还会为钱而舍命吗?命之不存,钱将焉附?”看看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就明了孩子们的心智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熟甚至老辣。
  文章修改,是作文指导中最难监控,也是最易忽视的。与其大谈方法技巧,还不如花些时间放手让学生好好修改。关于作文的评改,形式应该多样化。把学生的习作作为参评对象,采取自评、互评,自改、互改,师生共评,点拨式评,集中评讲等方式,评出风采。评改应以“多就少改,适度宽容”的原则,以学生发展性评价为主,刺激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动机。
  读写相依的课堂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本色课堂,才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绿色课堂,才是满流着浓情蜜意的诗意课堂,才是浪花朵朵、笑声朗朗的灵魂课堂……让学生沉浸在读写的天地中,悠游于文学的圣殿乐而忘返,这是语文教师一生的执念!
其他文献
信息化教学是指以教学为中心,以信息化为手段,教师关注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顺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强调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习起到的关键作用即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查阅资料、搜索信息和交流等。  一、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1.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认识度不高  如今,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上依旧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授,学生接收,即使学校为教师配备了多媒体等信息化设备,很多教师依然选择板
读了《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4期A刊王泽清老师的文章《文体真的那么重要吗——兼说作文教学应该强化什么》,不禁有些话要说。该文中,王老师认为文体不那么重要的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文体分类存在争议,有些文章难以界定;  其二,强化文体就会限制部分同学的写作个性。  其实,文体分类存在争议并不能成为不强化学生文体意识的理由。确实,对“文体”的界定存在不同意见。尤其具体到某一篇作品,有时真的可能难以
近年,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层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教师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应对断层问题,如有的初中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也有顾及到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需要,讲一些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有的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也会讲解一些必需的汉语语法知识,如词的分类、单句的成分、短语的结构等,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必备的语法知识,为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因为这些知识点“不作为考试内容”,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不注
[摘 要:在幼儿园启蒙教育工作中,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意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故此,幼儿园应兼顾幼儿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发展,可通过开展开放式户外活动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然而开放式户外活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通
摘 要:初中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关键时期,其中语文写作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学生使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使用情景教学方法,利用情景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寫作情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情景教学 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于1928年重游久别的母校——英国剑桥大学时,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在乘船归国的途中挥笔写下的杰作。此诗既是徐志摩本人的代表作,也是“新月诗派”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首具有“新月诗派”“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特色的诗歌,笔者以为它虽披着现代诗(或者叫“新诗”)的外衣,骨子里仍然具备古典诗歌特质。  一、 意象选择  诗人精心地选取了一些古典诗歌的意象,特别是离别类的意象,
如果说叙述是写意画,那么描写就是工笔画。因此,要想让初中作文写得既具体又生动,就要善于运用描写。  描写,是用形象性的、渗透着感情的语言,以绘声绘色的手法,把人物、事物、景物的状态、神态、动态具体而真切地勾画出来。一般而言,描写的作用是使被描写对象表现得更加逼真、形象,更具画面感。凡是形象化的表达都离不开細致的描写,因为只有细致才能把客观对象描绘得绘声绘色、有形有味,使读者有身临其境、如历其事之感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  这段美妙的文字出自综艺节目《朗读者》。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可以从
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产生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网络信息传播便捷、庞杂的繁荣时期,世界各国文化相互碰撞,既迸发出灿烂文明的璀璨花火,又掀起世界文化领域的无烟“抗争”。  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强我们的人文底蕴,健全我们的人格。青春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没有读过几本有价值的书籍,对于生命来说,确实是一种浪费。刚进初中的学生对于书本的选择是没有任何标准的,阅读选择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都热衷于一些情节比较跌宕,能满足自我心理暗示的读本,久而久之便沉迷其中,最终不能让读书成为利于自己写作提高的途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