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器品格调紫砂寓真情

来源 :茶·健康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ish_z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湘君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办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宜兴紫砂研究会会员。1976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承工艺美术师李碧芳和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谢曼伦。1980年至今在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从事创作设计,制作工作期间,曾先后两次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培训,三次参加中国工艺及省人事厅、省工美举办的高级研修班学习。有着30余年的创作经历,具有丰富的创作制作经验,诸多作品获国家级和省级评比金、银奖。
  
  十六竹壶
  
  说起紫砂中的竹器,高湘君的《十六竹》远近闻名。这位紫砂艺苑中的女将,用从容的态度,将自己的作品做出了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气度。
  高湘君先后师从李碧芳和谢曼伦,两位师傅无私的态度至今让高湘君心存感恩。人总说“一个人的作品风格与其性格有关”,在谢曼伦身边十几年的高湘君也与师傅一样,行为做事有着男子汉一样的气魄。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曾经对高湘君说过:“如果只看你的作品会以为你是一个男子汉。”高湘君也确实是一个性格直爽、大度宽容、脚踏实地的人。也因此,她能把竹子的气质很好地体现出来。
  在高湘君诸多以竹子为题材的作品当中,有传统的器型《十六竹》,也有结合了自己创新思路的“祥和竹”,每一件作品都挺拔昂扬,将竹子高洁的品质体现得恰如其分。能将这样的题材做到神形兼备、高度凝练,与高湘君对竹子的喜爱无法分开,她喜欢竹子的品质,她是借这样的题材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太平盛龙鼎
  
  其实,高湘君也有不为人知的细腻的内心,对于生活中纯真美好的东西,她比别人更能敏感地感受和发现,或者说她有着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和心灵,而当生活遇到困难,她也总能向着积极的一面努力。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也是紫砂厂最不景气的时候,有不少人选择离开紫砂厂,甚至离开这个行业。高湘君是为数不多选择留守的人之一。她说,“我就是喜欢紫砂,无论她能带给我贫穷还是富有,我都会不离不弃”,而且让她有信心坚持下来的,还有壶迷们对她的支持。正是生活中这种美好的事物,让她对生活充满感恩。在她的创作当中也时刻激荡着这样的情绪,《太平盛龙鼎》就是一件弘扬时代精神的作品。在经历了紫砂进入低谷、现在重新进入辉煌时期的起伏之后,高湘君对时代的讴歌越发出自肺腑。她用象来代表太平,用龙来代表盛世,抒发了对美好生活和中华盛世的热爱。
  善做竹器的高湘君作品风格其实非常广义,方、圆、花、素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她自我感叹是在学习阶段赶上了好时期。那个时候,在研究所里学习,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大家都在一个大教室里面,师傅在南面窗下作业,徒弟在北面的窗下用功,高湘君有幸见到了多位大师级师傅,并得到了他们的无私指导,才成就了后来样样精通的自己。
  对于高湘君来说,无论紫砂行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自己都会保持一颗平常心,她常说“做紫砂的人耳朵要是空的”。这句话的含义在于:与紫砂艺术无关的事情不去听。只有做到心静,才能把作品做好。她用这句话与所有做紫砂的人共勉。
其他文献
人类饮茶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而台湾饮茶量的直线上升,要从上世纪80年代的茶艺馆兴起之后算起,人均茶叶年消费量从0.3公斤到上升到2008年的1.8公斤,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增加了6倍之多,这个数字是逐年增加的。但自2000年之后,茶艺馆行业逐渐式微,茶叶的消费量也随之出现趋缓停滞的现象。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茶艺馆式微呢?探究起来,最主要的因素是茶艺馆经营方向的逐渐偏差,使消费者对茶叶商品逐渐失
喜欢饮茶的人,出门旅行,茶叶是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走到哪,茶就喝到哪。其实对于在旅途中的人,茶叶除了是非常好的解渴、解疲、解毒饮料之外,茶叶还可以有更多的益用。试列举若干如下:  1、止虞泻。  旅游中若吃了不够卫生的食品往往会引起腹泻,此时可多次冲泡茶饮服。对防治腹泻有一定的疗效。  2、晕车药,  容易晕车晕船的人,可用半杯浓茶汁加入两匙酱油拌匀后饮服,对防止晕车晕船有较明显的作用。  3、洗
214国道边的南糯山,茶林层层叠叠,村村寨寨总是相互依存,我们沿着南糯山今年新修好的砂石路看到了姑娘寨、石头寨、半山坡老寨……    聆听僾尼人的盛典    平均1400多米海拔的南糯山是立体的,17个僾尼村寨,1100多户人家在向阳的南糯山缓坡上半山而居。一个自驾游爱好者仅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可以把南糯山尽收眼底,但一个茶人估计用一辈子也少了些!我坐在“大脚越野车”上,回想着“武侯遗种”的故事,直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