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文轩是一位非常注重美感的作家,其小说中大量的色彩描写展现了他独特的美学追求。他不仅在作品中重现自然世界绚丽的色彩,把色彩的色相美态通过他的文笔加以艺术化,而且在逼真可感的描写中,也通过色彩的象征性,给儿童的成长营造一片温暖的氛围,实践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观。
一、色彩的美相美态
文学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的艺术,作家能像画家那样直接鲜明地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他必须借助色彩的语言符号,加入想象,使文字充满鲜明而生动的色彩。这就要求作家运用语言的绘画功能描绘出可视、可感的艺术图景。曹文轩对色彩描写极为形象生动,他对自然色彩的描述犹如一幅幅真实的画面,收到了极为自然的艺术效果。
1.多彩的色相
色相即是不同颜色的相貌特征。人们对色彩的识别应该说首先是从色相开始的。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就是一幅具有丰富色彩的图画,曹文轩也曾经说过“生成美的途徑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就是描写风景。”由此可见他对色彩的偏爱。
曹文轩作品的色彩美首先表现在他作品的题目中有大量的色彩。如:《红瓦黑瓦》《蓝花》《红葫芦》《月白风清》《金色的茅草》《第十一根红布条》等等。都是用色彩做题目,这足以证明曹文轩对色彩的重视。也可以看出他所使用的色彩的色相的变换丰富。曹文轩用丰富的色彩在他的文字画板上画出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黄昏时的远空是柔和的橘红色,弯曲的顶空是一片深深的纯蓝,远处的水映着远处的天,只有轻风荡来,橙色的水面像匹薄绸在轻飘飘地颤悠。一丛半丛芦苇竖着毛茸茸的穗子,三两只长翅细身的水鸟在这弯曲的天空下细无声息地滑翔,仿佛是锡箔儿叠成被风吹到空中去的。一只远飞的银灰鸽子,大概疲劳了,估摸着自己一时不能越过这片漫无尽头的水面,在桅杆上盘旋了一阵,竟然落在了降下的白帆上,微微有些慌张,翘首朝西边的天空望。几条身材悠长有弹性的白条鱼,跃出水面,在一尘不染的空气里,划了几道银弧,跌在水里,水面一时碎开,溅起一蓬蓬细珠……”(《水下有座城》)
在这里水面在天空的映衬之下,是“橙色”的,远望过去天水共一色,“银灰”的鸽子落在“白色”的帆布上,在这静谧的景致中,还有跳跃着的“白鱼”在水面上划出“银弧”。作者巧妙地绘画般地运用了橙色、蓝色、白色等多种色彩,并将它们融合在一起绘制出色彩斑斓的图画。
2.变动的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深浅程度。曹文轩自然也不会忽略这一重要的色彩元素。在他如画的描绘中,就是通过色彩明度的对比来实现画面的空间层次感。试看《根鸟》中的一段描写:
“草原无边无际,在阳光下变幻着颜色:随着厚薄不一的云彩的遮挡以及云彩的飘散,草原或是淡金色的,或是深金色的,又或是金红色的,有时,甚至还是黑色的。而当云彩的遮挡不完全时,草原在同一时间里,会一抹一抹地呈现出许多颜色。草原有时是平坦的,一望无际,直到无限深远的天边;有时,却又是起伏不平的,这里是低洼,但往前不远就是高低,而高地那边又是很大一片洼地,草原展现着十分优美的曲线。因地势的不同,在同样的太阳下,草原的颜色却是多种的。”
曹文轩随时间空间的变化描写色彩的变化:淡金—深金—金红—黑。多变的色彩语言勾画出草原如诗如画的风姿。整个画面色彩的明度变化分别是高—低—高—低,这样就突出了草原的空间层次,色彩明度的不断变化带活了整片草原。
3.灵动的纯度
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又称饱和度。纯度的对比同明度的对比一样,能够加强画面的立体感。几种不同纯度的色调组合在一起,就会将画面拉深拉宽,从而造成厚重而又变化的“重而不僵”的效果。将不同纯度的色彩适宜地组合在一起时,带给人的必定是一场视觉与心理感受的盛宴。深谙色彩搭配之道的曹文轩就描画出了不少这样的美图。如:
“夏日的田野,披青绽绿,四野苍翠。一颗颗高大的柿子树,像一把把巨伞,撑在田野上。一股泉水从远处黑漆漆的松林里流出,在阳光下发亮。远山,鸟幽幽地鸣啭,显出了山谷的静谧。夏天的浮云,像一堆堆晶莹的白雪,在天边缓缓地飘移。”(《远山,有座雕像》)
这里由下而上,每种色彩的纯度在逐渐加深,苍翠的田野上是青青的柿子树,再往上,则是一片黑漆漆的松树林,色彩饱和度一步步加深。这一片厚重的色彩无疑就是为了衬托达儿的心情,生性乐观坚强的他在这片青山绿水中,重拾了信心。在此,色彩纯度的变化仿佛有了灵性,它带着达儿走出了厚重的空间。
二、色彩的象征性
通过作家情感的联结,自然色彩世界被带入文学作品中,作家根据自己对色彩的感知,用色彩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和抒发情感的方式,而读者也通过色彩带给视觉的冲击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或产生一种审美交流。而促成这种文化交流的就是色彩的象征性。
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往往能引发读者心理的联想。曹文轩曾说过:“我认为,儿童小说应该有意境,要有诗和散文的气质,而要获得这一切,则需要借助象征。我喜欢象征。”
综观曹文轩的小说,在用多种多样的色彩再现自然风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红色、蓝色、白色这些色彩的钟爱。再细细品读,又可以发现其实这些色彩都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和对少年儿童成长的一种希冀。
1.温暖的红色
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颜色。在曹文轩的小说中,虽然画面纯美,人性至善,但也有很多的灾难。而小说中主人公们经历的灾难却多是火灾。青铜因火灾而成了哑巴、杜小康原本富庶的家业因火灾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赵一亮家的染坊也被火烧为灰烬……
《青铜葵花》中青铜本是一个说话流利的孩子,却因为一场大火,成了一个哑巴。曹文轩通过孩子的眼睛来叙述这一场大火:“青铜看到天空是红色的,布满了霞光。”“坐落在村子前面的房屋,被火光照成一座座金屋。”“火像洪流将整个村庄淹没在火海中。”《红瓦黑瓦》中,在记述赵一亮家染坊着火时,是这样写的:“火光真大,真红。燃烧了的天空,似乎马上就要融化了似的。”在描述这些火景时,曹文轩只用了一个单一的色彩词,“红色”,面对灾难,我们不能说这些场景真美,但是,我们也没有感受到类似于一般的灾难小说给我们的触目惊心。这就是曹文轩特有的灾难叙述方式,他小说中的悲剧不是宣泄,也没有剑拔弩张的冲突,而是一种含蓄的、无声的悲剧。作家钟情于“红”这个色彩,就是因为“红”象征的是一种活力、希望。曹文轩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这些“红色”的灾难之后,都能从这“红”中受到刺激,积极向上,在灾难之后坚强的面对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其小说中“红色”象征着一种激情,是这些孩子在灾难之后更加地热爱生活,积极努力的激情。
一、色彩的美相美态
文学是一门以语言为载体的艺术,作家能像画家那样直接鲜明地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他必须借助色彩的语言符号,加入想象,使文字充满鲜明而生动的色彩。这就要求作家运用语言的绘画功能描绘出可视、可感的艺术图景。曹文轩对色彩描写极为形象生动,他对自然色彩的描述犹如一幅幅真实的画面,收到了极为自然的艺术效果。
1.多彩的色相
色相即是不同颜色的相貌特征。人们对色彩的识别应该说首先是从色相开始的。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就是一幅具有丰富色彩的图画,曹文轩也曾经说过“生成美的途徑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就是描写风景。”由此可见他对色彩的偏爱。
曹文轩作品的色彩美首先表现在他作品的题目中有大量的色彩。如:《红瓦黑瓦》《蓝花》《红葫芦》《月白风清》《金色的茅草》《第十一根红布条》等等。都是用色彩做题目,这足以证明曹文轩对色彩的重视。也可以看出他所使用的色彩的色相的变换丰富。曹文轩用丰富的色彩在他的文字画板上画出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
“黄昏时的远空是柔和的橘红色,弯曲的顶空是一片深深的纯蓝,远处的水映着远处的天,只有轻风荡来,橙色的水面像匹薄绸在轻飘飘地颤悠。一丛半丛芦苇竖着毛茸茸的穗子,三两只长翅细身的水鸟在这弯曲的天空下细无声息地滑翔,仿佛是锡箔儿叠成被风吹到空中去的。一只远飞的银灰鸽子,大概疲劳了,估摸着自己一时不能越过这片漫无尽头的水面,在桅杆上盘旋了一阵,竟然落在了降下的白帆上,微微有些慌张,翘首朝西边的天空望。几条身材悠长有弹性的白条鱼,跃出水面,在一尘不染的空气里,划了几道银弧,跌在水里,水面一时碎开,溅起一蓬蓬细珠……”(《水下有座城》)
在这里水面在天空的映衬之下,是“橙色”的,远望过去天水共一色,“银灰”的鸽子落在“白色”的帆布上,在这静谧的景致中,还有跳跃着的“白鱼”在水面上划出“银弧”。作者巧妙地绘画般地运用了橙色、蓝色、白色等多种色彩,并将它们融合在一起绘制出色彩斑斓的图画。
2.变动的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深浅程度。曹文轩自然也不会忽略这一重要的色彩元素。在他如画的描绘中,就是通过色彩明度的对比来实现画面的空间层次感。试看《根鸟》中的一段描写:
“草原无边无际,在阳光下变幻着颜色:随着厚薄不一的云彩的遮挡以及云彩的飘散,草原或是淡金色的,或是深金色的,又或是金红色的,有时,甚至还是黑色的。而当云彩的遮挡不完全时,草原在同一时间里,会一抹一抹地呈现出许多颜色。草原有时是平坦的,一望无际,直到无限深远的天边;有时,却又是起伏不平的,这里是低洼,但往前不远就是高低,而高地那边又是很大一片洼地,草原展现着十分优美的曲线。因地势的不同,在同样的太阳下,草原的颜色却是多种的。”
曹文轩随时间空间的变化描写色彩的变化:淡金—深金—金红—黑。多变的色彩语言勾画出草原如诗如画的风姿。整个画面色彩的明度变化分别是高—低—高—低,这样就突出了草原的空间层次,色彩明度的不断变化带活了整片草原。
3.灵动的纯度
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又称饱和度。纯度的对比同明度的对比一样,能够加强画面的立体感。几种不同纯度的色调组合在一起,就会将画面拉深拉宽,从而造成厚重而又变化的“重而不僵”的效果。将不同纯度的色彩适宜地组合在一起时,带给人的必定是一场视觉与心理感受的盛宴。深谙色彩搭配之道的曹文轩就描画出了不少这样的美图。如:
“夏日的田野,披青绽绿,四野苍翠。一颗颗高大的柿子树,像一把把巨伞,撑在田野上。一股泉水从远处黑漆漆的松林里流出,在阳光下发亮。远山,鸟幽幽地鸣啭,显出了山谷的静谧。夏天的浮云,像一堆堆晶莹的白雪,在天边缓缓地飘移。”(《远山,有座雕像》)
这里由下而上,每种色彩的纯度在逐渐加深,苍翠的田野上是青青的柿子树,再往上,则是一片黑漆漆的松树林,色彩饱和度一步步加深。这一片厚重的色彩无疑就是为了衬托达儿的心情,生性乐观坚强的他在这片青山绿水中,重拾了信心。在此,色彩纯度的变化仿佛有了灵性,它带着达儿走出了厚重的空间。
二、色彩的象征性
通过作家情感的联结,自然色彩世界被带入文学作品中,作家根据自己对色彩的感知,用色彩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和抒发情感的方式,而读者也通过色彩带给视觉的冲击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或产生一种审美交流。而促成这种文化交流的就是色彩的象征性。
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彩,往往能引发读者心理的联想。曹文轩曾说过:“我认为,儿童小说应该有意境,要有诗和散文的气质,而要获得这一切,则需要借助象征。我喜欢象征。”
综观曹文轩的小说,在用多种多样的色彩再现自然风景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红色、蓝色、白色这些色彩的钟爱。再细细品读,又可以发现其实这些色彩都包含了作家的情感和对少年儿童成长的一种希冀。
1.温暖的红色
红色是太阳的颜色,是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颜色。在曹文轩的小说中,虽然画面纯美,人性至善,但也有很多的灾难。而小说中主人公们经历的灾难却多是火灾。青铜因火灾而成了哑巴、杜小康原本富庶的家业因火灾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赵一亮家的染坊也被火烧为灰烬……
《青铜葵花》中青铜本是一个说话流利的孩子,却因为一场大火,成了一个哑巴。曹文轩通过孩子的眼睛来叙述这一场大火:“青铜看到天空是红色的,布满了霞光。”“坐落在村子前面的房屋,被火光照成一座座金屋。”“火像洪流将整个村庄淹没在火海中。”《红瓦黑瓦》中,在记述赵一亮家染坊着火时,是这样写的:“火光真大,真红。燃烧了的天空,似乎马上就要融化了似的。”在描述这些火景时,曹文轩只用了一个单一的色彩词,“红色”,面对灾难,我们不能说这些场景真美,但是,我们也没有感受到类似于一般的灾难小说给我们的触目惊心。这就是曹文轩特有的灾难叙述方式,他小说中的悲剧不是宣泄,也没有剑拔弩张的冲突,而是一种含蓄的、无声的悲剧。作家钟情于“红”这个色彩,就是因为“红”象征的是一种活力、希望。曹文轩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经历了这些“红色”的灾难之后,都能从这“红”中受到刺激,积极向上,在灾难之后坚强的面对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其小说中“红色”象征着一种激情,是这些孩子在灾难之后更加地热爱生活,积极努力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