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赶下神坛的“革命”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m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十七年”文学中,革命与革命者的关系是定型的,革命具有天然的神圣性,革命者也都是笼罩着光环的英雄。在新历史主义小说中,特别是在李锐的《旧址》和《银城故事》中,革命和革命者不再是单一的关系模式,而是处在多重的牵制和悖反之中,这种多重的关系最终使黏附于那些被扭曲的“革命”中的神圣,崇高,正义被消解。鲁迅的《药》可引发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 《旧址》《银城故事》革命 革命者 消解
  李锐的《旧址》和《银城故事》,虽然创作时间相隔近十年,却贯穿了从1910年辛亥革命之前到“文革”之后的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时空,以银城这座城市为背景,展开了对历史与革命的追问。李锐无心重构恢弘的大历史,而在意于历史时空中人物真正的浮沉和挣扎,作为在正史中被描述为推动历史的革命和革命者,在李锐的笔下,出现了偏差。
  一、投机革命:个人私欲对革命神圣性的消解
  在“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小说中,革命人物多为“高、大、全”式的英雄,他们的头上往往笼罩着神圣的光环。他们沐浴在枪林弹雨中,抛头颅、洒热血,不仅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而且有着无可挑剔的人格魅力。但是,在新历史小说中,革命者不再是这种接近神的英雄,而是具体的,有着不同欲望和动机的真实的个体,这无疑消解了革命者的神圣的光环,因而也就消解了革命的神性传说。
  在《旧址》中,作为农民赤卫队队长的陈狗儿之所以参加革命,发起暴动,在于他对地主老财长期以来压迫的仇恨,所以他的革命,是以个人的怨恨为出发点的,而四邻八乡的农民也是因为革命可以杀老财分浮粮才跟着他的,他们并不理解“啥子布尔克、苏维埃”,只在乎“革命”能让他们得到些什么。队长陈狗儿对待老财家的男人是杀光,对待太太小姐甚至女仆,都是自己先挨个“尝一遍”,然后让队员们分享。在这里,陈狗儿是为了金钱和性欲参加“革命”,他所领导的农民赤卫队也就成为一支为了满足私欲而奸淫掳掠无所不能的队伍,这完全颠覆了大写的革命史给我们的印象。
  二、献身革命:现实悲剧性对革命崇高的消解
  以往“主流意识形态下正统的革命寓言,是用胜利情节构筑的理想的乌托邦”,而在新历史小说中出现的革命,不再是不败的乌托邦世界,而是一个充满着血泪、挣扎、脆弱、煎熬的现实人间图景。在这里,大写的历史被小写化、客观的历史被主观化,“观照个体、观照生命,细化出每个生命个体面对战争这个庞大的杀人机器时的彷徨与战栗的痛苦心理蜕变过程”[1]成了小说家还原历史的一种方法,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事件和结局,而成了对人性的一次次艰难悲悯和探寻。
  革命与变节。在《银城故事》中,革命者欧阳朗云和刘兰亭都是一开始满腔热血投身革命,而到头来却因无法抵抗现实的残酷而悲剧收场。欧阳朗云投弹炸死桐江知府袁雪门本是一件体现男儿热血的革命事件。在刺杀知府之前他就已写下了绝命书,欧阳朗云对革命无疑是无比忠诚的,这是一个决心献身革命的革命者。但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因为他不忍每天有三个无辜的百姓站在笼子里替他去死,他的良知受不了,他没有正史中的革命者那种“忍小局,顾大局”的坚韧的“意志”,所以他向聂芹轩自首,本来这也是悲歌慷慨的行为,是革命者敢作敢为的表现,但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又忍受不了聂芹轩“火边子牛肉”式千刀万剐的酷刑,在惨叫与挣扎中,临死前他最终无奈地泄露了革命举事的日期,最终导致了整个起义的失败。欧阳朗云的理想与他的悲剧,体现了个人在历史中无力的挣扎与沉沦,欧阳朗云成了一个在伟大的革命家与被唾弃的背叛者之间永远徘徊不定的幽灵,这就是现实给予的心酸。而历史上,作为这样最终变节的“革命者”是不会进入正史的,而只能被无限的抹黑和唾骂。
  革命与教育。当刘兰亭意识到搞革命和办学校放在一起是一种两难的时候,他已经无法回头了。作为银城暴动的指挥者,欧阳朗云的暴露使他感到了举事的艰难,为了避免更多的牺牲,他必须提前取消暴动;作为一个校长,他想保护自己的学校不在战火中毁于一旦,就必须取消暴动。当他真正取消了暴动之后,他却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因为太舍不得亲手办起的学校而没有把革命进行到底,反思是否因为自己的懦弱而让革命黯然流产。他无法说清这一切。他痛感当初不该把革命和办学联系在一起,这两件看起来同样伟大的事业,却让刘兰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两者都舍不得,而最终两者都保不住。刘兰亭的内心是艰难的,所以,他自杀了,留下了四个字:无颜以对。刘兰亭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有革命的理想,又有世俗的欲望,他舍不得自己心爱的妻子,舍不得自己的学校。本来,刘三公已经为他买通了聂芹轩,他完全可以活下去,但他选择了自杀。他既拒绝了做一个懦弱的人,又拒绝了做一个失败的人。他的死,就不再是一个大写的革命者的死,而是在理想与现实的两难困境中艰难的自我选择。
  革命与亲情。在来银城的路上,刘振武起义的队伍遇到了岳义天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双方打起来,混乱中,岳义天和岳新寿死了,刘振武并不知道这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和哥哥。当他来到银城,义兄刘兰亭自杀了。他决心在宴会上杀掉聂芹轩,发起暴动。但聂芹轩让刘三公作为人质出现在宴会上,他可以发动暴动,可以让革命成功,但是必须牺牲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义父刘三公。在革命大义与亲情之间,该如何选择,刘振武面如死灰,放弃了暴动。他不得不放弃,这是现实对革命的又一次嘲弄。当放弃革命的刘振武在三公的安排下决定远走他乡,却在船上遇到了前来报仇的哥哥岳新年,同样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岳新年一刀刺进了刘振武的心脏杀死了他。
  在《银城故事》里,李锐给我们展現了一种难以挣脱的现实困境。他曾说:“在这个故事里几乎所有的人到头来都走进了死胡同,都是没有出路的。”[2]欧阳朗云、刘兰亭、刘振武三个都是心怀理想的革命者,但最后都在无理性的现实面前遭到了嘲弄,历史不是以革命者的意志为意志的,现实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悲剧性就轻而易举地取消了他们“伟大的”革命理想,把他们推入了无法呼喊的深渊,他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群人,是被正史忽略的一群人,但同时是曾经真实生存、奋斗、挣扎过的有血有肉的人。在这一点上,李锐表达了看法:“无理性的历史对于生命残酷的淹没,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最有理性的人类所制造出来的最无理性的历史,给人自己所造成的永无解脱的困境。这是一种大悲剧,一种地久天长的悲凉。”[3]   三、被“革命”迫害的革命者:革命谎言对革命正义性消解
  《旧址》中,李乃之把一生的心血都花在革命上,当革命胜利的时候,革命黨人以“反革命”这个响当当又无比“正义”的名义屠杀了银城李家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这个结局不能说李乃之之前没有想到,正相反,他应该是比所有的人都清楚革命所要付出的东西,包括家族的生死存亡和自己的身家性命,但他全然不顾。革命成功了,银城李氏家族被连根拔起,李乃之此时“在北京东郊坦荡的原野上驾驶着‘斯大林’55型拖拉机,在震耳欲聋的马达声中翻开新中国的沃野”[4]。抛弃了家族沉重包袱的李乃之以为自己正在走向全新的未来。但是,历史的荒谬再一次清晰地呈现。李乃之作为1939年银城起义中唯一没有死的革命者,不断遭到极左政治审查,在枪林弹雨的年代没有死在敌人手里的李乃之,却成为“继续革命”清理的对象,最终“成功地”在自己人的迫害下凄凉死去。死的时候只留下了一张空白处填满了“革命”两字的《人民日报》。可见李乃之生前的困惑。
  李乃之的妻子白秋云,在他死前就自杀了,因为不堪无尽的极左批斗和侮辱。农场队长张财骂她是狗屎堆,安排她的工作就是把这边粪池的粪挑过去倒在另一个粪池。她可以忍受极度的恶臭和无数苍蝇对人的侵袭,但是,她无法忍受这种对李乃之的诬陷,无法忍受要求他与丈夫划清界限的勒令:“彻底和大叛徒、大特务划清界限,揭发检举。”[5]她丢下了身边孤苦无依的只有10岁的小儿子,吞服大量的安眠药“成功地”“自绝于人民”。
  李乃之,白秋云的死是对被扭曲的革命的最无情的嘲弄。曾经抛弃了一切奔赴革命的革命者,最终却死于“革命”堂而皇之地加在他们身上的污蔑和迫害,这种悲凉,早已渗透在那张写满了“革命”字样的《人民日报》中,而李乃之的困惑,也成了我们的困惑,“革命”何以能如此“义正词严”地否定一个个革命者的忠诚乃至性命?难道那些革命者一直孜孜追求并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就是这样一种面目?这是对被扭曲的“革命”的诘局。
  林贤治先生在思考某些“革命”与革命者的关系时指出:“革命否定了革命者,但也通过否定革命者而否定了自身。革命者则否定了革命……与此同时,他也否定了自己,肯定自己的现在而否定自己的过去,但最终连现在的自己也给否定掉了。”[6]革命者摧毁了旧世界,而那些被扭曲的“革命”本身则最终残暴地摧毁了革命者,这是极度的悲凉。在此,那些“革命”变成了一个与元初的意义上的革命背道而驰的谎言,这个谎言把那些革命的最后一点正义性也消解掉了。
  在《银城故事》的后记里,李锐谈到:“所谓‘客观真实的历史’转眼之间就是客观真实的谎言。所有的谎言都无视生命。我想把那些被无情泯灭的生命从历史的谎言中打捞出来给人看。”[7]通过《旧址》和《银城故事》,李锐确实多少让我们感受了鲁迅《药》中对不彻底“革命”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娟,冯见彩.革命的重构与想象书写[J].当代小说(下),2009(3).
  [2]李锐,王尧.生命的歌哭[J].作家杂志,2004(1).
  [3]李锐.银城故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202.
  [4]李锐.旧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2.
  [5]李锐.旧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86.
  [6]林贤治.革命和革命者的沉思[J].上海文学,2000(10).
  [7]李锐.银城故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204.
其他文献
摘 要: 应用文本是充盈生命精神和生活智慧的文种,但应用写作教学却存在教师、学生、教材与应用文相隔的现象,把活的智慧的课堂变成了知识的简单传授。那么,如何让应用写作的课堂复其生命精神充盈之本原,还其气韵生动之气象呢?作者认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应用文之生命精神本原,以生活本身为教材,改革教学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授课为主,用生活的方式演绎文种,并辅之以大量贴近生活内容的练习,把应用写作课不仅变成
摘 要: 朱自清做人做事作文,无不彰显着一个“清”字。做人做事:“思不出其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身正气,尽显清正风范。作文方面;倡导白话,挟来清新之风;摹景状物,营造清幽意境;巧于构思,打造清朗结构;锤炼语言,凸显清纯风格,奠定了朱自清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关键词: 朱自清 人格 文格 “清”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群中,朱自清先生以其高洁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为世人所称
摘 要: 本文通过《草房子》简要分析曹文轩成长小说的主题,即运用诗情画意的笔触去回忆少年的成长过程,传达深厚的悲悯情怀,在一群孩子的成长背后捕捉更具深层意义的世界本质,以忧伤纯净的语言和对现代人多重精神维度的刻画实现古典诗情与现代生命的真实结合。  关键词: 《草房子》 悲悯情怀 古典美学 哲学思考  我是一个比较恋旧的人,喜欢怀念那些逝去的流年光景,而后沉浸于往昔的忧伤欢乐中寻找继续前行的勇气,
摘 要: 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转型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偏重专业课而忽视文化基础课。而历史就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传承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一种精神、一种气派、一种特质的民族民俗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民俗文化——风俗节令。本文从三个维度的课程观,对“
摘 要: “无深度”、情感的疏离是安迪·沃霍尔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本文在解读安迪·沃霍尔艺术荒诞审美内涵的基础上,思考蕴含其中的“反叛”美学品格及艺术家关于“真实”的艺术理念。  关键词: 安迪·沃霍尔 荒诞 反叛 真实  一、引言  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离开人世已经25周年,2013年4月底,安迪·沃霍尔艺术回顾展在上海拉开帷幕。安迪·沃霍尔艺术第一次如此直观、完整地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也引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艺术院校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的内涵,以及这一理念对于艺术院校图书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升自身工作与服务水平的重要意义,并以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为例,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层面对该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实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艺术院校图书馆 山东艺术学院图书馆 人性化服务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高科技手段的迅速普及,人类社会逐渐从
摘 要: 林纾是中国近代小说翻译界的巨擘,其译作对中国近代文学的革命,乃至中国的社会革命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主要围绕《迦茵小传》来说明林纾对女性的形象重构。  关键词: 《迦茵小传》 重构 女性文学  《迦茵小传》是林纾继《巴黎茶花女遗事》之后又一部引起轩然大波的译作。《迦茵小传》原产自英国作家哈葛德(Haggard,Sir Henry Rider,1856-1925)之手,哈葛德本是英国一
摘 要: 《红楼梦》一书据称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一向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誉。但纵观全书,大都是有关风花雪月和琐琐碎碎的生活场景,凡贾府与朝廷、官场及整个社会发生关系时,往往只有骨头不见肉,几乎都是一笔带过,涉及的基本上都是关起门来的那点事。同时,作为《红楼梦》最重要的内容——宝黛爱情,其基础也大不合情理。全书粗疏力绌,虎头蛇尾,虚应故事,存在诸多瑕疵,令这部被称作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大打折扣
摘 要: 技工院校的文学社团课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对于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开设专业文学课有没有必要,如果开设,则该如何做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怎么才能让学生走进文学,领悟文学的魅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本文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和授课方法两方面分析如何让技工院校的学生走进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成长的养分的问题。  关键词: 技校 文学社团 学生定位 授课方法    近几年国家提倡
摘 要: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学困生越来越多,并且呈现数量上升和成因复杂的趋势。学困生通常又称为后进生,面对如此情况,抓好学困生的转优工作便成了学校提质的关键性问题和艰巨任务。  关键词: 学困生能 教育转化 转化方法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