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从中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呢?
一、开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足迹
1.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例如,在一节数学课上,我巧设以下问题给学生讨论:(1)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找到(发现)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吗?(2)你能在家里、在学校找到(发现)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吗?在引导提问下,学生能从自己身体上找到很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我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两条腿,用数字“2”表示;我有1张嘴巴、1个鼻子,用数字“1”表示;我一只手有5个手指,手指有长、有短;我有左手、右手、左脚、右脚,脚比手长;我眼睛在嘴巴的上面,嘴巴在眼睛的下面……此外,学生也能在家里或学校找到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我家有4口人,爸爸比妈妈高,我家的钟是圆形的;教室里的黑板是长方形的,黑板在我们的前面,红花台在我们的后面,灯管在我们的上面;我们班的男同学和女同学一共是58人……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许多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数学知识,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质疑讨论,激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例如,我曾经让学生质疑讨论这样的问题:你能否找到不用数学知识的正常人?你能否找到不用数学知识的一天?两个质疑,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讨论的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地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如打电话或手机要用到数字;看电视时,按遥控器要用到数字,父母上下班和我们上学要看时间;上街买菜或到商店买东西要算钱数;看电表、水表时要计算实际用的数量;算我们班有多少同学,要数数;量身高、称体重要测量、要计数;比高矮、比轻重要比较……通过学生们的激烈争议、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无法找到不用数学知识的正常人和不用数学知识的一天,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可以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与意义,树立起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1.让学生动手操作,“玩”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多创设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玩”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当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后,让学生动手用这些图形搭成自己生活中喜欢的物体,学生热情高涨,搭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如房子、汽车、坦克、机器人、桥梁、小猫、轮船、环保列车……他们不但能说出自己搭的这些物体像什么,还能说出自己用了哪些图形,是怎样搭的。在这个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这几种图形的认识、理解、应用,还培养了他们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等,在“玩”中体验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
2.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当学生掌握了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后,我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购物。在游戏中,学生们真正进入了角色,有些学生会招揽顾客,善于介绍和推销自己的商品;有些学生会鉴别商品的优劣,判断商品价格的合理性;有些学生会讨价还价,精打细算;有些学生会根据自己手中的钱数合理选购商品……通过购物游戏,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理解了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兑换,熟练地掌握了人民币的计算,了解了人民币的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受到了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这样的设计,把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开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敢于开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把课堂引向课外,引领、激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如学习了统计之后,学生掌握了统计的方法,学会了从统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我就提供一些统计项目供学生选择并作统计,如:(1)统计本班同学中独生子女人数或3口之家、4口之家……的人数;(2)统计本小组同学的家庭一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3)统计本班同学喜欢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人数;(4)统计本小组同学喜欢喝伊利牛奶、蒙牛牛奶、旺仔牛奶的人数;(5)统计本班同学回校情况(父母接送、自己走路上学、保姆接送、乘公共汽车上学)等等。结果每个项目都有同学进行统计,通过这些生活中的统计,学生既掌握了统计的方法与策略,又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学生也能从自己的统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建议。如有的说,我们班的独生子女多,独生子女不能太娇气,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有的说,我们每个家庭一天丢弃的塑料袋太多,会污染环境,我长大后要开个塑料袋回收公司,既能赚钱,又能回收废品,防止环境污染;有的说,我们班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同学特别多,“六一”儿童节可以举行跳绳比赛和踢毽子比赛……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不仅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也正是新课改要求体现的培养目标之一。
(责编黄桂坚)
一、开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足迹
1.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例如,在一节数学课上,我巧设以下问题给学生讨论:(1)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找到(发现)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吗?(2)你能在家里、在学校找到(发现)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吗?在引导提问下,学生能从自己身体上找到很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我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两条腿,用数字“2”表示;我有1张嘴巴、1个鼻子,用数字“1”表示;我一只手有5个手指,手指有长、有短;我有左手、右手、左脚、右脚,脚比手长;我眼睛在嘴巴的上面,嘴巴在眼睛的下面……此外,学生也能在家里或学校找到许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如我家有4口人,爸爸比妈妈高,我家的钟是圆形的;教室里的黑板是长方形的,黑板在我们的前面,红花台在我们的后面,灯管在我们的上面;我们班的男同学和女同学一共是58人……学生们的思维异常活跃,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找到许多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数学知识,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质疑讨论,激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例如,我曾经让学生质疑讨论这样的问题:你能否找到不用数学知识的正常人?你能否找到不用数学知识的一天?两个质疑,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讨论的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地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如打电话或手机要用到数字;看电视时,按遥控器要用到数字,父母上下班和我们上学要看时间;上街买菜或到商店买东西要算钱数;看电表、水表时要计算实际用的数量;算我们班有多少同学,要数数;量身高、称体重要测量、要计数;比高矮、比轻重要比较……通过学生们的激烈争议、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无法找到不用数学知识的正常人和不用数学知识的一天,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数学可以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与意义,树立起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1.让学生动手操作,“玩”生活中的数学。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多创设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玩”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当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后,让学生动手用这些图形搭成自己生活中喜欢的物体,学生热情高涨,搭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如房子、汽车、坦克、机器人、桥梁、小猫、轮船、环保列车……他们不但能说出自己搭的这些物体像什么,还能说出自己用了哪些图形,是怎样搭的。在这个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这几种图形的认识、理解、应用,还培养了他们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等,在“玩”中体验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
2.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当学生掌握了不同面值人民币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后,我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购物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购物。在游戏中,学生们真正进入了角色,有些学生会招揽顾客,善于介绍和推销自己的商品;有些学生会鉴别商品的优劣,判断商品价格的合理性;有些学生会讨价还价,精打细算;有些学生会根据自己手中的钱数合理选购商品……通过购物游戏,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理解了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兑换,熟练地掌握了人民币的计算,了解了人民币的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受到了勤俭节约、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教育。这样的设计,把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开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敢于开放学生的时间与空间,把课堂引向课外,引领、激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如学习了统计之后,学生掌握了统计的方法,学会了从统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我就提供一些统计项目供学生选择并作统计,如:(1)统计本班同学中独生子女人数或3口之家、4口之家……的人数;(2)统计本小组同学的家庭一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3)统计本班同学喜欢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人数;(4)统计本小组同学喜欢喝伊利牛奶、蒙牛牛奶、旺仔牛奶的人数;(5)统计本班同学回校情况(父母接送、自己走路上学、保姆接送、乘公共汽车上学)等等。结果每个项目都有同学进行统计,通过这些生活中的统计,学生既掌握了统计的方法与策略,又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学生也能从自己的统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建议。如有的说,我们班的独生子女多,独生子女不能太娇气,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有的说,我们每个家庭一天丢弃的塑料袋太多,会污染环境,我长大后要开个塑料袋回收公司,既能赚钱,又能回收废品,防止环境污染;有的说,我们班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同学特别多,“六一”儿童节可以举行跳绳比赛和踢毽子比赛……由此可见,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不仅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也正是新课改要求体现的培养目标之一。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