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可以安心睡大觉了”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st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世纪文景提供

  我是在国内时间12月14日大约早7点时,于《卫报》的网站上看到约翰·勒卡雷先生去世消息的。对我而言,这属于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噩耗:《间谍的遗产》中早已给出明示,乔治·史迈利在瑞士活到了一百多岁;而在我心中,乔治·史迈利正是勒卡雷老爷子安放在平行世界中的信标,且不论时间,亦不论空间,只要信标仍存,即可实现某种隐秘的永生。在我既定的印象中,勒卡雷将会是又一位隐居的塞林格,抑或托尔金笔下神隐的比尔博·巴金斯,晚年拥有属于自己的新罕布什尔州麦田或者阿门洲,以无人知晓的方式悄然告别历史,只留下传说以供铭记。
  从2017年2月10日起至今天,我可能是中文世界里与勒卡雷先生走得最近的人。三年半时间里,他晚年最新且最重要的两部著作,先是回忆录《鸽子隧道》,之后是史迈利系列终章《间谍的遗产》,均由我第一时间译介为中文。
  另外一件颇为巧合的事情:人民文学出版社上周四,也即12月10日,给我来信,说中文版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明年将会推出第六、七辑,其中收录了一篇约翰·勒卡雷的重要访谈,采访者是乔治·普林顿,希望能够邀请我将其译为中文。应允之后,因为周中比较忙,我直到周六休息时才开始阅读这篇译为中文后约两万字的访谈,而由于我同时在完成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与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变形记》这两部加起来超过百万字的译著的最后收尾工作,阅读上也是断断续续的——基本上就是听着肖斯塔科维奇的唱片,忙来忙去,偶尔读上一两段,从12日黄昏一直忙到13日凌晨4点55分,才读到最后的一段采访问答。普林顿问勒卡雷:
  “现在是我们访谈的最后一个问题。假设你可以创造出一位合成人作家,他的所有特征都可以由你来任意定义,那么你打算赋予他一些怎样的个人特征呢?”
  勒卡雷回应道:
  “我会将自己所不具备的所有优点都赋予这样的一位合成人作家,不过问题在于,如果真这样做了,我不确定他是否还会写作。我会赋予他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以冷静独立的态度看待来自公众的赞誉;我会让他在早年时好好体验双亲之间甜蜜幸福的异性之爱,拥有如饥似渴地阅读其他人作品的欲望。如果他愿意写作的话,我就可以安心睡大觉了。”
  英国当地时间12月12日深夜,时差8小时,现实世界中的勒卡雷老爷子几乎就是在我读到“安心睡大觉”这句话时离开人世的——我几乎不敢相信《卫报》报道中简单提到的这个时间点,它的戏剧化程度甚至超过了《鸽子隧道》中出现的各种莎士比亚悲剧式“巧合”。唯一令我稍感宽慰之处,就是报道中已明确指出,老爷子并非因为新冠病毒感染去世,而是逝于普通肺炎。今年武汉市疫情封城期间,我曾以志愿者身份投入到协助危重症病人转院的救助行动当中,很清楚出现“大白肺”的老年病人在弥留之际需要承受多大的痛苦。
  今年5月时,老爷子还在公共媒体上谴责英国政府抗击疫情不力,认为这是一场“悲剧性的举国混乱”。他一生都在梦想欧洲能够真正实现一体化,《间谍的遗产》中曾明确提出:“我有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那就是想要带领欧洲走出黑暗,走向理性的新时代。”哪曾想到,2020年却仿佛拉开了无尽黑暗与混乱的序幕:英国仍在脱欧道路上狂奔,约翰逊政府的“群体免疫”沦为笑柄,美国大选闹剧连连。欧洲并没有比30年前冷战结束时更团结些,西方世界亦如是,一切既有的价值与体系仿佛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理性又在何方呢?
  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写完《昨日的世界》之后的茨威格,他选择了主动离去,因为对当时世界已不再抱有任何希望。昨日的世界与今日的世界何其相似?勒卡雷的离去,岂不也抱有与茨威格当时相似的落寞与失落?诚然,由于核威慑的存在,眼下热战争已不再流行,甚至随着网络触角的无尽延伸,仿佛战争也已赫胥黎化了。但个人时代的终结却不在乎于具体走哪条道路,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殊途同归式的坠落。勒卡雷最后的幾部小说作品,以及作为个人唯一回忆录的《鸽子隧道》中,几乎时时处处都能窥见往昔忆旧的痕迹:所有振奋人心的部分仿佛都停留在过去。在《间谍的遗产》中,他借彼得·吉勒姆之身见了所有老朋友的面,但新朋友、新的“圆场”,甚至包括故友利玛斯的后裔却都显得面目不清。彼得·吉勒姆“不懂”当下,这等于是说约翰·勒卡雷不明白当下——或者说,他明白,但却不愿将最简单的真相说出口。作为一名前任“间谍”,受过谍报机构写作训练的勒卡雷早已习惯于隐瞒、习惯于隐晦而含蓄的表达。他知道当下的最重要特征不是模糊,而是模糊掩盖下极端刻薄的无情。
  为何这种隶属于当下的“无情”对勒卡雷而言是难以忍受的?了解勒卡雷笔下人物的读者其实不难明白。从史迈利到利玛斯,从《伦敦口译员》的布鲁诺·萨尔瓦多到《夜班经理》的乔纳森·派因,无论身份地位如何,勒卡雷小说的主角们身上始终藏有某种“侠义”精神:体现方式固然多种多样,且他们身上同时也有着诸多缺点与遗憾,但固守“侠义”却是能够成为勒卡雷作品主角的充要条件。“侠义”在部分读者眼中可能显得过于老派,尖酸刻薄的评论家们通常会将之形容为“精妙文笔包装下的陈腐”,但它无疑是时代造就的一道分水岭,也是对勒卡雷“类型小说家”身份的误读起源。
勒卡雷编剧、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导演的电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勒卡雷编剧、朴赞郁导演的电影《女鼓手》

  “侠义”是什么?抛弃一切繁复冗长的西方比较文学式解释,无非是《陆小凤传奇》里的那句唱词“情与义,值千金”。这就又回到了前文中所引用的那段访谈内容——勒卡雷表示,如果让他来创造心目中理想的作家,那这位作家必须“在早年时好好体验双亲之间甜蜜幸福的异性之爱”。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回忆录中占据很大篇幅的勒卡雷父亲,按照他本人的描述,几乎是个无恶不作、骗人不眨眼的浪荡子。可即便是这样一位浪荡子,作为儿子的勒卡雷也不忘在回忆录第三十三章《作者父亲的儿子》一篇结尾处为他留下了“侠义”的余地。而勒卡雷的母亲在他5岁时就离开了这个家,几乎在他整个生命中缺席。梦是愿望的达成,笔下虚构亦然:用自己的一生时光来自证弗洛伊德理论,如此伟大的传奇人物,无非想要拥有完整、幸福、平平无奇的童年时光而已。“我就可以安心睡大觉了”——我踌躇再三,终于决定将勒卡雷长篇访谈的最后一句作为这篇悼文的标题,因为除了冥冥之中的各种巧合之外,它同时也是这位英语文学大师人生的终极愿望,是寄予最后安息的诙谐致意。
  伊恩·麥克尤恩很久以前曾经评价过勒卡雷,称他为英国20世纪下半叶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位小说家。作为勒卡雷作品的中文译者,我在很多次现场活动与文章中都提到过,谍战与冷战只是他笔下最浅显的表象,他对时代病症的把握在所有在世写作者中都无出其右。今年前往参加上海书展时(8月16日),我曾以“解密间谍世界:勒卡雷与间谍小说传统”为题,与上海图书馆的沙青青老师在衡山·和集书店进行过一次长达两小时的直播对谈。关于勒卡雷写作的时代化特点,在那次对谈中聊得比较透彻。还记得当时我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我和妻子住在酒店里,偶然想要游泳,所以就去了酒店的游泳池。进入游泳池后,救生员告知,说游泳需要戴泳帽。于是,我们只好出了酒店,去商场购买泳帽。接连走了三间商场,都没有泳帽卖。不知不觉间,我们离酒店已越来越远。最后,终于找到设有专门泳帽专柜的商场,辗转买到泳帽,回到酒店,游泳池已经关门了。”
  徒劳无功——勒卡雷所有故事的核心皆是如此。但徒劳无功却并不意味着毫无意义,因为想要在整体上维持一种徒劳无功的状态,本身就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从对徒劳无功的细致描绘上来看,这种源自西西弗斯的悲剧底色才是勒卡雷写作时最具不朽特征的关注焦点,是他对时代的挖掘方式,亦是一切伟大故事的本质。
其他文献
人们总觉得活着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不以为然。事实上,死亡从未离开太远,它与我们朝夕相处、寸步不离:在每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或村庄边缘,都会有至少一座死气沉沉的墓地。而墓园及其看守者的故事,似乎有一种神秘的魔力,不断吸引着戏剧、文学、艺术和电影等领域的作者。伊朗新晋导演阿利雷扎·哈塔米的处女作《遗忘诗行》也聚焦于此。  这是发生在智利的故事。一位即将退休的守墓人,有一种怪异的习惯,即用数字来为安葬在这里
图/本刊记者 姜晓明  尽管得到有效控制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不是当下最大的话题点,全民都奔忙于复工后各自的生活里,身为武汉人的演员袁弘谈到这场持续数月的“战斗”仍会陷入沉思。气氛随着他的讲述自然而然变得沉重,“对于我们武汉人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很快能过去的事情。”  袁弘的一位发小在北京工作,身在武汉的父母不幸感染,初期排不到医院的病床只能在家隔离,没有口罩。另一位在武汉的发小听说后,主动去送口罩。因
2015年,英国鼓手Jeff在许巍的演唱会上感受了几万人合唱《蓝莲花》的震撼,结束后他瞪大眼睛跟许巍说,“哇,你的歌那么多人都会唱,你一定在中国很流行。”结果两人第二天上街,没人认得许巍。  许巍太不像明星了。他个子不高,相貌朴素,面对镜头时的紧张状态近乎虚弱。就是这样一个人,一旦拿起琴,就像被音乐赋予了力量,歌聲随着旋律流淌出来,“马上有了自信和底气,整个儿焕发出神采。”  2005年,一群音乐
2020年6月2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抗议者在“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的集会中,反对种族主义和警察暴行  12月1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梅森大学教授沃尔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去世,享年84岁。威廉姆斯是美国黑人学者里极为罕见的古典自由主义者,笃信市场竞争。他的核心观点是种族歧视并不是黑人社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政府的过度保护和照顾,才是造成黑人社区现状的罪魁祸首。这些观点与
辛德勇在书房。图/周雯  在大江南北的学术青年们那里,辛德勇有一个美号——“辛神”。  这位北大历史系教授以出书快、质量过硬著称,研究领域极为广泛,横跨历史地理学、版本目录学、印刷史、秦汉史、隋唐史等,且都有独到的创见,可谓之“横通”。新近,他开始涉猎古代天文历法,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中国从商代到周代历法体系的转变。  凭着早年跟着业师黄永年先生打下过硬的“屠龙术”——古历史文献学、版本目录学,
“一个男孩遇上一个女孩,他们相爱了。”  一个爱情故事能有多少种变体?男孩遇上女孩并相爱,他们争吵,他们重归于好,他们心怀芥蒂,最后,他们分道扬镳或他们长相厮守。爱情故事往往不外乎这几种结局。但对于乔伊来说,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有狂暴的收梢。第二次会不会不一样?不会。那么第三次会不会有所不同?爱究竟能否给人以救赎?  网飞惊悚都市爱情剧集《你》的第二季仿佛重复了第一季的故事线:在第一季,看似平凡的纽约
第一次采访阎连科是在2011年。那时候,他的房子正面临拆迁。这次见面,说起当年的情形,大家都有点不敢相信这已经过去了8年。“你看我这满头白发,老得不成样子了。”阎连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总是谦和待人,说话的声音几乎高不起来。他给你发短信或微信,都有称呼开头,末尾有时还会加上自己的署名,像一封完整的信件。  8年里,阎连科又写了好几部小说,每部我都读了。甚至他每出版一部小说,我都恰好有机会见到他。这
图/本刊记者 大食1  过了隧道,便是濑户内海。  当了五年家庭主妇后,伊能静重新出现在观众视野中,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和《婆婆和妈妈》中都有她的身影。决定重启演艺工作之前,她完成了一次独自旅行,地点选在日本,主题是跳岛。白云下一片碧蓝刺进眼睛,她哭了,脑中是川端康成的《雪国》。“我突然理解过了隧道就是回到原乡,就像回到妈妈子宫里。但是对我们这种离乡赚钱的小孩,不挣到钱是不愿意回去的,原乡对
历史学家们对罗曼诺夫王朝和波旁王朝的末代皇帝和他们的妻子做了一些性格上的研究,读了既觉中肯又感心酸  “莫斯科之声——苏维埃政府告全体公民:今天,(1941年)6月22日凌晨4点,在没有任何战争通告的情况下,德国军队攻打了我国。他们袭击了边境线上的许多点,并且轰炸了日托米尔、基辅、塞瓦斯托波尔、考纳斯等城市……”8月15日,轰炸机飞到加特契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  加特契纳行宫,一间幽暗小室,
两年前,郑执的短篇小说《仙症》,在“匿名作家计划”比赛中获得了首奖。“匿名作家计划”是由理想国、文学期刊《鲤》和腾讯大家等平台联合发起的一个旨在“以透明致敬匿名”的文学奖项——无论是文学大家还是无名小卒,在这个赛事里都会被封卷匿名评选,以保证奖项的公正,对抗小圈子的人情操作。  这像是一场无差别格斗,参赛者在年龄、性别、题材上均无限制,只需严格遵守一条规则——必须以匿名的方式呈现自己的短篇小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