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注重塑造学生灵魂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meng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讲小话,却从不理会老师的提醒;面对老师的怒目逼视,他能依然神情自若;当老师找他谈心时,他能油腔滑调和老师调侃;课间的时候追赶打闹,粗痞话满口,班干劝阻还反骂同学多管闲事……
  可能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这是一群怎样的学生,但我遇到的有这样问题的学生却在同年级的学生中智力素质较好、学习成绩中上。看来学习成绩的好差和行为习惯的优劣不一定同步。我们在教授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让他们学会做一个有高尚修养的人。然而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却多有忽视。
  对学生进行的挫折教育不够,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失败。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能经受住失败考验的人会变得更强大,而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赞许声中长大的。可一旦进入学校,面对众多同学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失败,常常在失败后因没能得到正确引导,甚至还要面对家人、老师的指责,巨大的落差使学生难以适应,进而以一种极端无所谓的态度来逃避失败。时间久了就会演变成对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对自我关注的理解不正确,导致学生忽略了对他人的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大,学生知道了要注重自我,张扬个性。但由于思想不成熟,将张扬个性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自己觉得快乐,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有一个学生曾在周记中谈对班级同学不守纪律、上课吵闹等行为的感受时写道:我们是青春的年纪,应该尽情地挥洒汗水,虽然别人觉得我们疯癫,不守纪,但我们是团结的,我们为在这样一个集体里而感到自豪。看到这样的文字联系现实不禁让人忧心忡忡,我给她写了一句:青春易逝,别留下遗憾。
  缺乏成就感的引导。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注,中学生当中成绩很好的与很调皮的同学总是关注度最高的。有一些学生为了引起老师与同学的重视,经常会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方式,最常见的就是上课吵闹、和老师顶嘴。有些学生在学习上或在和同学的交往中不能体会到成就感,于是采用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的方式来寻求一种满足。
  家庭教育让学生走入了误区。 应试教育让家长过度关注分数。学生从小就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他们早已知道父母的准则就是在学校要拿高分。我曾经和一个上课喜欢看漫画、找同学讲话的学生聊天,当问到他为什么在课堂上不认真时,他说:“我妈妈说了只要我的成绩不掉下去就可以了,其他的随便我。”学生的这一番话真是让人震惊。他们似乎不是在为自己学知识,而是为父母来考得一个满意的分数。学生已变成了拿高分的机器。
  面对学生的众多问题,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中小学生中经常能听到成人中都少有的粗口。网络当中的暴力、色情及网络游戏使一部分学生沉溺其中,性情变得暴躁、自由散漫。没有了中学生本该有的青春阳光、积极开朗、蓬勃朝气。
  其实,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还是学生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提高学生的修养,我们有很多方面的事需要做。
  作为老师,对待每一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很多时候在老师的心里面,成绩优秀的总是备受重视。这让成绩平平的不免产生自卑感,一些人可能因为长期得不到他人的关注而消沉,性格孤僻。
  在教育中,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应并存。对于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应及时指出并督促改正,但应把握好尺度,对事不对人;学习中应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与进步,予以表扬肯定,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自信,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鼓励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同时鼓励他们多阅读励志书籍。伟人、名家的经历带给人的精神财富是无穷的,能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武装精神世界,提高战胜困难的信心,树立更远大的理想。
  作为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就提到这样一个普遍的问题: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的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从生活的细微处去关心、尊重孩子,他们才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关心尊重他人。孩子很在意父母的心情,如果父母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能从专注分数转为更关注解决问题,我想孩子肯定能变为爱思考、爱钻研的主动学习者。
  学生时期是一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塑造良好的品行对于个人、社会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合作,助力他们健康成长。◆(作者单位:中南大学附属铁道中学)
  □责任编辑:廖肇银
其他文献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