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题是备料考试的必考题型,我们在解答选择题的时候,不需要写出解题的过程,这使得我们可以运用一定的解题技巧.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直接判断法
对概念性问题和简单的物理现象.可直接从题目所给条件出发,作出正确判断.
例1 (2019.东营,改编)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铅笔.质量变小
B.同種物质状态改变,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C.水从O℃升高到4℃密度逐渐变小
D.罐中氧气用去一半,密度减小一半
解析: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铅笔,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组成铅笔的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故A错误: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一般体积会发生变化,质量不变,其密度也会改变,故B错误:水从0℃上升到4℃时,其体积变小,水的质量不变,则密度增大,故C错误;因为氧气罐的容积不变,当罐内氧气用去一半后,体积不变,质量减半,罐内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故D正确.
答案:D
估算法
这类试题考查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及观察能力,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选择.
例2 (2019.济宁)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课桌的高度为8m
B.一名中学生的质量为50 kg
C.人步行的速度为6 m/s
D.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为37℃
解析:课桌的高度约为人高度的一半,在80 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一名中学生的质量为50 kg左右,故B符合实际;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 m/s,故C不符合实际;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为25℃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答案:B
排除法
根据题目条件.逐一排除错误选项.以缩小选择范围,最后留下的即为正确选项.
例3 (2019.广州)在图l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冰是晶体).从温度计放人开始计时.放人时间足够长,下列示意图可能反映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 ).
解析:由图1知,温度计的示数是25℃,将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开始时温度为O℃,温度计中液体温度较高,体积较大,C选项被排除.冰水混合物放在25℃环境中会吸收热量,冰会熔化,温度计中液体温度较高,放热体积收缩,温度计示数变小.D选项被排除.当温度计中的液体温度继续下降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相同时,由于冰水混合物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液体体积不变,B选项被排除.当冰全部熔化成水,温度升高,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也随着升高.直到与环境温度相同.由以上分析可知温度计内液体体积先减小,接着保持不变,随后体积变大,最终保持不变,故选A.
答案:A
赋值法
赋值法就是将题目中比较复杂、抽象的条件,赋一具体合理的数值,然后对数值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选择题的快速求解.
例4 甲、乙两同学同时从A地到B地,甲在全程的时间内一半时间跑,一半时间走:而乙在全程内一半路程跑.一半路程走.若他们跑和走的速度分别对应相同,则( ).
A.甲先到B地
B.乙先到B地
C.他们同时到B地
D.无法判断
不等式(组)法
根据一定条件求某些量的取值范围,运用不等式(组)的知识来解决,就会使问题大为简化.此方法适用于求凸透镜的焦距范围,
例5(2019.泰安)如图2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烛焰在距离凸透镜8 cm处时.在距离凸透镜15 cm处的光屏上成倒立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现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7 cm,下列关于烛焰在光屏上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成清晰的像
B.成倒立、缩小的像
C.成倒立、放大的像
D.成倒立、等大的像
解析: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成放大的实像,物距满足f
直接判断法
对概念性问题和简单的物理现象.可直接从题目所给条件出发,作出正确判断.
例1 (2019.东营,改编)关于质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铅笔.质量变小
B.同種物质状态改变,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C.水从O℃升高到4℃密度逐渐变小
D.罐中氧气用去一半,密度减小一半
解析:从地球带到太空中的铅笔,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组成铅笔的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故A错误: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一般体积会发生变化,质量不变,其密度也会改变,故B错误:水从0℃上升到4℃时,其体积变小,水的质量不变,则密度增大,故C错误;因为氧气罐的容积不变,当罐内氧气用去一半后,体积不变,质量减半,罐内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故D正确.
答案:D
估算法
这类试题考查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及观察能力,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选择.
例2 (2019.济宁)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课桌的高度为8m
B.一名中学生的质量为50 kg
C.人步行的速度为6 m/s
D.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为37℃
解析:课桌的高度约为人高度的一半,在80 cm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一名中学生的质量为50 kg左右,故B符合实际;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 m/s,故C不符合实际;人体感觉舒适的气温为25℃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答案:B
排除法
根据题目条件.逐一排除错误选项.以缩小选择范围,最后留下的即为正确选项.
例3 (2019.广州)在图l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冰是晶体).从温度计放人开始计时.放人时间足够长,下列示意图可能反映温度计内液体的体积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 ).
解析:由图1知,温度计的示数是25℃,将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开始时温度为O℃,温度计中液体温度较高,体积较大,C选项被排除.冰水混合物放在25℃环境中会吸收热量,冰会熔化,温度计中液体温度较高,放热体积收缩,温度计示数变小.D选项被排除.当温度计中的液体温度继续下降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相同时,由于冰水混合物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液体体积不变,B选项被排除.当冰全部熔化成水,温度升高,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也随着升高.直到与环境温度相同.由以上分析可知温度计内液体体积先减小,接着保持不变,随后体积变大,最终保持不变,故选A.
答案:A
赋值法
赋值法就是将题目中比较复杂、抽象的条件,赋一具体合理的数值,然后对数值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选择题的快速求解.
例4 甲、乙两同学同时从A地到B地,甲在全程的时间内一半时间跑,一半时间走:而乙在全程内一半路程跑.一半路程走.若他们跑和走的速度分别对应相同,则( ).
A.甲先到B地
B.乙先到B地
C.他们同时到B地
D.无法判断
不等式(组)法
根据一定条件求某些量的取值范围,运用不等式(组)的知识来解决,就会使问题大为简化.此方法适用于求凸透镜的焦距范围,
例5(2019.泰安)如图2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烛焰在距离凸透镜8 cm处时.在距离凸透镜15 cm处的光屏上成倒立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现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7 cm,下列关于烛焰在光屏上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成清晰的像
B.成倒立、缩小的像
C.成倒立、放大的像
D.成倒立、等大的像
解析: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小于像距,成放大的实像,物距满足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