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言求意 言意并举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2010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清晰化認识
  散文是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主导文类,阅读教学主要是散文的教学。而在散文教学的过程中,问题很多,由于散文的文体特征,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是随心所欲。究其原因,是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问题。教师拿到一篇散文,首先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要教什么,这就导致了散文教学的现状非常不尽如人意。
  要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首先要对散文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教材上所选的一般是文学性散文。文学性散文是介于文学和实用文章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既有现实性,也有文学性。文学性方面主要表现在它是语言所营造的世界,具有生动性,而实用方面表现在写实性,但它不是客观的写实,这种写实带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有人说,散文是“生动的说明文”“生动的议论文”;也有人说,散文是介于小说和诗歌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体。而无论怎么界定,共同点是散文的文学性。文学性,主要通过语言体现出来。品读散文,鉴赏作品的语言是第一个关键点。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散文有外在的、可以指认的言说对象,这是散文与“纯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戏剧的差别。散文有外在的言说对象,比如《胡同文化》中的胡同、《荷塘月色》中的荷塘以及《汉家寨》中的汉家寨等。这是散文的一个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往往导致教师的教学内容跑偏。散文当中的言说对象,是作者眼中的言说对象,是带着作者独特情感的言说对象,而并非所有人眼中的言说对象。所以,在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扩大范围,不能从作者眼中的言说对象跑到所有人眼中的言说对象上去。
  散文的写实,不是客观的写实。散文中呈现的是“这一位”作者极具个人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作者之所以写散文,是因为对当时的人、事、物等有所感,以此来抒发情思。以此来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悟。这就决定了我们读散文,就要感受作者独特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独特的所感所思。因此,这就确定了我们引导学生读散文而体会作者情感时,要紧抓作者当时独特的所感所思,而不能随意地扩大到整个言说对象上去,更不能由此及彼地拓展延伸到拥有相似或相同内涵的其他的言说对象上去。如学习《胡同文化》,我们不能去大讲特讲北京的胡同,那就有可能上成非语文课,也不能把胡同文化当成重点来进行讲解,更不能由胡同文化延伸拓展到中国其他的种种文化,那将是散文教学的悲剧,直接脱离文本。
  散文阅读的要领,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作者的个性化情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如果不能品味出语言所传达的个性化情思,就不可能真正读好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表达。
  二、《胡同文化》教学内容例谈
  有了以上的理论依托,《胡同文化》的教学内容就很清晰了,设置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从语言的表达方式入手,品味语言。其二,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独特情感。
  第一,品味语言。汪曾祺说:“好的语言就像揉面,要软熟,要劲道,有劲儿,像流水一样地顺畅,读起来特别顺,读起来有一种我们汉语特有的节奏之美,甚至有一种天籁之音。”这样一种软熟、劲道、有劲儿,像流水一样叮叮当当的流畅的节奏之美,无疑是汪曾祺在语言方面的追求。纵观全文,《胡同文化》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短小精悍的短句、流水句(一个小句接一个小句,内容前后延续,似断实连)。
  如:“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虾米皮熬白菜,嘿!”“再见吧,胡同!”等。
  “嘿!”独立成句,简短有力,把北京人那种欣喜满足的神情勾勒了出来,让人忍俊不禁。
  作者独具匠心的短句、流水句的运用使语言简洁明畅,朗朗上口,如行云流水,很多地方如没有分行的诗歌,具有节奏美和诗意美。
  同样,在汪曾祺的其他作品中,短句、流水句也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如《端午的鸭蛋》中的开篇如下:“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再如《葡萄月令》中:“一月,下大雪。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这种短句和流水句看似平常,看似很普通,但经过细细品读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句子,如果你把他们还原成长句,对比之后会进一步地感受到这种短句独特的美感和韵味。
  2.方言的巧妙运用。
  正如秦牧所言:“一个作者要使作品具有地方特色,适当穿插若干别地方人们可以看懂的方言是需要的事。”《胡同文化》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一些北京方言。如“唤头”“惊闺”“会鸟”“姑奶奶”“大腌萝卜”“小酱萝卜”“处街坊”“街坊里道”“过学生”和“闹学生”等。恰到好处的方言的使用,使文章亲切,生动,富有情趣,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使文章的语言韵味丰厚。
  3.俗语、口语恰到好处的点缀。
  除了方言的巧妙运用,《胡同文化》中还穿插了一些俗语和口语。如:“东去!”“西去!”“你往南边去一点”“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喝两‘个’”“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随’一点儿‘份子’”“‘杀’一盘”“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门儿也没有!”“‘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等。
  口语、俗语的运用会使文章自然、亲切、俏皮、活泼,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够生动有味地体现出北京人在胡同当中的日常生活以及由胡同而影响的性格特征。
  4.简洁雅致的四字格句式。
  《胡同文化》的语言是丰富而多样的,不仅仅是由口语、俗语、方言这些自然、亲切、活泼的分子组成,它还有雅致古朴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四字格句式的运用中。
  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未知确否”“何所取义”“安土重迁”“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和“怅望低回”等。   简洁雅致的四字格句式使文章精练、古典、雅致,使行文闲适随意之中见整齐。
  5.语言特色小结。
  作家王安忆如是说:“汪曾祺的作品总是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说一件最平凡的事情,他的语言也颇为老实,他几乎从不概括,而就是详详细细、认认真真地叙述过程,而且是很日常的过程。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将汪曾祺《胡同文化》的语言特色概括为:淡而有味。
  第二,走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独特情感。
  作家佘树森说:“散文产生美感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二是语言文字的美。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散文阅读是一个披文入情、因言求意的过程。读散文,就是要走进作者,以己之心,体察作者之心。
  有人说:“对于行将没落的胡同和胡同文化,作者似乎并无意褒贬,只是冷静客观地描述,他既无意写一支赞歌,也无意谱一曲挽歌,他只是忠实地、真诚地用自己的笔,写出胡同文化的灵魂。”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每一篇散文都应该有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如诗言志一般,缘情而发。对于行将没落的胡同和胡同文化,对于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汪曾祺来说,怎么会没有触动,如何能仅仅做到冷静客观地描述?
  细读全文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能体现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有独特感受的词、句和段。
  如文章的倒数第二段:“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蛤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回。”本段的情感表达比较直接,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没落和消失,作者难免怀旧和伤感。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能够客观冷静地面对,虽然无奈,但是由“总有一天会消失”可见作者的豁达。
  再如最后一段:“再见吧,胡同。”言简而意丰。一个“吧”字,带出了作者留恋、叹惋的情感,如果去掉“吧”抑或是把“吧”换成别的诸如“了”“喽”等的字,都不及“吧”能表现出作者那种深深叹惋的情感。然而,就这一句总体而言,是和胡同的告别,该告别时当告别,表现出了作者的豁达。
  這种豁达应该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及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的,汪曾祺在《泰山片石》当中有言:“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他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征导致他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不会有极大的悲情。但是,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在冷静客观表象下隐藏着的复杂的感情。
  这种复杂的感情还表现在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批判方面。如文中有言:“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学生示威游行,叫作‘过学生’。与他们无关。”“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等。这些语句,在客观地描述胡同文化的表象下,不自主地流露出了作者批判的情感。
  品读散文,要从语言入手品读作者的心。在研读本篇时,我们应当走入文本当中,在汪曾祺淡而有味的文字中穿行,体会到他作品的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并由此体会到作者对于胡同和胡同文化复杂的情感。
  [作者通联:刘蕙嫣,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张小虎,宁夏石嘴山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纵观当下最新版统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不难发现该版教材特别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力求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语文素养体现到教材中,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也有对学生必备品格与能力方面的要求。因此该本新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线索编排了单元内容,试图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等。“语文要素”即“语文
卓立子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2016年第9期的文章《以“课堂预设”构建“生成课堂”——兼与王家伦先生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中似乎谈“预设课堂”就色变,认为“预设课堂”即千人一面的“工业化标准式”课堂,或是“硬设”的课堂,以封闭性学习、外部操作学习为主、看不出任何内部操作过程的课堂。①令人哑然失笑。  一、预设课堂:可以预约的“精彩”  雅斯贝尔斯(K.T.Jaspers)说过,预设是一种计划,
一、读诗:读出一个“爱”字来  师: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的诗《钱塘湖春行》(板书课题及作者),谁能用一句通俗的话把课题和作者联起来?  生:白居易春游西湖。  师:非常好!不仅将课题和作者联系起来,而且还精准解释了钱塘湖——西湖,春行——春游。接下来,就请大家默读这首诗,想想:白居易在这次游览西湖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美景,心情如何?  (几分钟后……)  生:作者先是在东面的孤山寺
听过不少小说体裁的阅读公开课,也查阅过很多上课实录、教学设计,笔者发现常见教法很难教到学生的“心窍”上,以致于不痛不痒,反而让学生失了学语文的兴趣。  对于《孔乙己》这篇内蕴丰厚的初中经典篇目,常见教法有两种:一种是从让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开始,然后让学生找言行归纳人物形象,分析描写方法和效果,最后拉扯到每个学生自己都知道的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中结束;另一种是将作家作品、创作背景、字词、环境描写的作用
尽管从小学开始,老师、学生在诗词上时间和精力投入很大,但是收效甚微。即使学生也能背一些名句名篇,但更多的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经典名篇大多没有进入到他们的心里。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预习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询问对诗歌的理解。一个学生说《西塞山怀古》表达一种羁旅飘泊之愁,依据是有“四海为家”。一个学生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达诗人想要舍身报国
人教版必修二《涉江采芙蓉》选自萧统所编的《古诗十九首》,全诗共40个字,文简义丰,韵味无穷。要解读一首诗歌,不得不了解诗人生平及背景,以探本溯源,知人论世。而《古诗十九首》作者大多已不可考。但《古诗十九首》上承《诗经》《楚辞》,下启魏晋南北朝诗歌,普遍性地反映出东汉末年一批文人的思想状态。一个乱世在诗歌中若隐若现,我们似乎可以想见,东汉桓帝、灵帝期间,卖官鬻爵、外戚宦官交替把握朝政,那些中下层文士
海子《九月》曾道:“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①“远方的风”因其时间亘久、空间深邃而“比远方更远”;从美学层面来看,它惹人遐思,撩人深味,超越“当下”之耳目见闻,甚至超越“有限远方”之“一过式”探究,追寻悠远绵长、历久弥新的潜在意义。   借用这一说法,我们的散文教学,不应止步于“当下”甚至“远方”,而须借助文化浸润,让学生沐浴着、体悟着“远在远方的风”。何谓“远方”?那是教师在散文课堂中为学生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经典课文,一直被编入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但这篇课文到底经典在哪?在它高超纯熟人物描写,精彩绝妙的语言运用?在它鲜明、立体,精妙绝伦的形象塑造?  当然是,但肯定不全是。说是,是因为这样的解读并没有什么错误。说不是,是因为这样的解读更多还停留在感性的层面,未能真正深入文本,对文本作深入的理性思考。用孙绍振先生的话说,就是“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提到了“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学生阅读,而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指导。    当前阅读教学的误区     阅读教学不是道德教化的手段,而是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  旧
2016年浙江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参考样卷中的作文题:“……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而且“论述类”三字黑体加粗加点以作提示。这就意味着,论述文可能是2016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考查的主要方向。那么,如何才能写一篇高分论述文呢?丽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应慈军老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写一篇高分论述文》的专题讲座。他认为,论述文是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旨在影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