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训练学生基本技能的一个过程,更是知行统一性和情意一致性培养的关键,而这其中的情感培养又是重中之重。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中渗入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行为表现。国内所有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改的要求,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态,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教育优势,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素质品行,燃起学生的道德火种。本文重点探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道德教育 策略
将思想道德教育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
一、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挖掘思想道德教育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中,思想教育进行成功与否,主要是由能够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所决定。首先,必须对语文教材特点进行准确结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存在其不同的思想教育侧重点,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品质教育,避免出现无限上纲,牵强附会的情况。
(一)领略祖国风光,加强学生爱国思想。语文教育时,很多文章描写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有描写桂林山水、红旗渠的自然和人工奇迹的山水,也有描写钟乳石洞等奇异景观,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有些课文主要对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进行赞颂,以此促使学生弘扬优秀的革命传统。
通过这种类别课文的教育,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彩和可爱动人,萌动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除了山水景观之外,祖国还培养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伟人事迹,以此揭示伟人们的高贵品格,激发学生爱国的积极性。比如说范仲淹身体力行证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朱自清“宁可饿死在祖国的街头,也不愿意接受美国的救济粮”的爱国情怀,钱学森誓死回国的信心等。古往今来,太多的爱国人士书写着没有完结的爱国乐章。通过为学生讲授这些事例,帮助学生树立一位甚至多位的爱国英雄形象,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除了美丽的物和伟大的人之外,还有魅力无限的文化,教师在讲授中华文化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慷慨激昂的情绪为学生讲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丽,武装学生的爱国思想。
要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可以说是教学凭借,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准确把握。
(二)体悟文学感情,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上海师范大学的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指出:“教师必须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感情因素,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引导学生积极的反应,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情感的相互交融,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足够重视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客观的理论相结合,尽最大可能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6]。当然,教师在讲解这些家书内容的时候,需要站在批判性的角度,分析这些家书的错误、偏执观点。从而使大学生在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学会以全面、客观的眼光看待任何事情。
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德育精神
从根本上说,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而且是统一的。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能够对课文所表达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同时在对思想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加深理解语言文字,所以,一定要重视语文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保证学生能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艺术感染。很多中学语文课本内容都存在抒情性强的课文[2]。实际语文教学时仅仅需要为学生稍加点拨课文难点与重点。就能够让学生学会表情诵读。由于对文章的这种深刻性理解,并非由教师讲出,是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出来的。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很多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必须通过感悟才能得出,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所以,唯有让自己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方能对作品感动情结进行更好品赏,对人物风采与品格进行领略,进而领会文章内涵。
三、开拓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
(一)引导学生在角色中接受德育教育。通过让学生扮演语文教材中的角色,以进一步表现和理解课文角色,并对课文中的教育内涵进行深入性的体会,确保学生能够从中受益。这种德育教育的形式具体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让学生分角色对课文进行朗读,另一种是对课文剧情进行表演。在课堂中,比较实用的是前者。角色体验法具有移情的效力。在对课文角色进行扮演时,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文中角色思想品质结合起来,将自己视为文中人物,并同角色共爱恨,然后将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行自我情感的转化,使学生在双向移情中接受德育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课文教学前,语文教师必须依照课文特点,对电化教学手段进行灵活运用,通过幻灯、录像以及录音等形式对课文情境进行创设,以此吸引学生,保证学生能够受到实际场面的熏陶与感染,最终达到德育教育效果[5]。
(二)结合实践活动,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在生活实践中体现学生优良品德是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保证学生能够成为与现代化要求相符合的社会主义新人。大量中学语文教材都与学生思想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通过文中思想观点,对自己言行与思想进行检察,以达到自教的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以文悟道,由此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在《论语》中,讲述了大量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个人修养”等的见解,文中内容同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而若只是简单地向学生讲文中道理,就会导致学生厌倦文章内容,上课不专心,这样就不能起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而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生活与学习情况进行多观察与了解,并将此真实内容当成教学实例,与课堂教学有效配合,就很容易对文中道理进行佐证,由此学生既会感到亲切,又可以对自我进行深刻反省,以接受德育教育。 四、开启“亲情教育”模式,增添人文关怀
在我国,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父母,父母全心全意抚育孩子成长,可谓劳心劳力、历尽艰辛。但是很多学生往往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出现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情况,而且还会对父母发脾气,对父母不够疼爱自己产生埋怨,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问题,对语文教材师范性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做亲情方面的感染与熏陶,保证学生能够养成孝顺与热爱父母的优良品德,将爱心与人文关怀植入到语文教育中。譬如在《背影》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父亲对儿子的爱,对望父买橘的情节进行重点剖析,使父亲的良苦用心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对文中父亲动作与语言进行细节性分析,使学生能够对父亲的关怀有一定的体会与理解,以此激发学生感恩之情,进而对学生尊长辈、爱父母的情感进行激发。又比如,在对《散步》进行教学时,可针对一家人散步过程中儿子与母亲出现意见分歧时,作为父亲,儿子陪我的日子还有很长,所以我选择委屈儿子,同意和母亲走大路,并取得家人的支持,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和家人相亲相爱,以对其爱人品德进行培养。
五、 结语
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以及综合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学生可以对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进行准确把握,再通过情感激发、诵读、结合生活实际、角色体验以及电化教学等措施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秋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J].读写算(教研版),2012(15):82.
[2]符永新.论职高语文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J].考试周刊,2011(18):65.
[3]陈玉冲.试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0):74-77.
[4]王莉.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塑造[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3):55.
[5]贾跃美.语文老师应是德育的旗手——浅谈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6):272-273.
[6]石爱民,张国基.论“大语文教育”与“大德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12):183-184.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想道德教育 策略
将思想道德教育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
一、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挖掘思想道德教育内涵
语文课堂教学中,思想教育进行成功与否,主要是由能够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所决定。首先,必须对语文教材特点进行准确结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存在其不同的思想教育侧重点,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品质教育,避免出现无限上纲,牵强附会的情况。
(一)领略祖国风光,加强学生爱国思想。语文教育时,很多文章描写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有描写桂林山水、红旗渠的自然和人工奇迹的山水,也有描写钟乳石洞等奇异景观,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有些课文主要对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进行赞颂,以此促使学生弘扬优秀的革命传统。
通过这种类别课文的教育,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彩和可爱动人,萌动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除了山水景观之外,祖国还培养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伟人事迹,以此揭示伟人们的高贵品格,激发学生爱国的积极性。比如说范仲淹身体力行证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朱自清“宁可饿死在祖国的街头,也不愿意接受美国的救济粮”的爱国情怀,钱学森誓死回国的信心等。古往今来,太多的爱国人士书写着没有完结的爱国乐章。通过为学生讲授这些事例,帮助学生树立一位甚至多位的爱国英雄形象,启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除了美丽的物和伟大的人之外,还有魅力无限的文化,教师在讲授中华文化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慷慨激昂的情绪为学生讲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丽,武装学生的爱国思想。
要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可以说是教学凭借,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对教材中的德育内容进行准确把握。
(二)体悟文学感情,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上海师范大学的卢家楣教授在《情感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指出:“教师必须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感情因素,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引导学生积极的反应,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情感的相互交融,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足够重视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客观的理论相结合,尽最大可能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6]。当然,教师在讲解这些家书内容的时候,需要站在批判性的角度,分析这些家书的错误、偏执观点。从而使大学生在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学会以全面、客观的眼光看待任何事情。
二、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德育精神
从根本上说,培养学生能力与学习语文知识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而且是统一的。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能够对课文所表达的主要思想进行理解,同时在对思想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加深理解语言文字,所以,一定要重视语文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保证学生能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艺术感染。很多中学语文课本内容都存在抒情性强的课文[2]。实际语文教学时仅仅需要为学生稍加点拨课文难点与重点。就能够让学生学会表情诵读。由于对文章的这种深刻性理解,并非由教师讲出,是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出来的。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很多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必须通过感悟才能得出,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所以,唯有让自己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方能对作品感动情结进行更好品赏,对人物风采与品格进行领略,进而领会文章内涵。
三、开拓思想道德教育的空间
(一)引导学生在角色中接受德育教育。通过让学生扮演语文教材中的角色,以进一步表现和理解课文角色,并对课文中的教育内涵进行深入性的体会,确保学生能够从中受益。这种德育教育的形式具体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让学生分角色对课文进行朗读,另一种是对课文剧情进行表演。在课堂中,比较实用的是前者。角色体验法具有移情的效力。在对课文角色进行扮演时,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文中角色思想品质结合起来,将自己视为文中人物,并同角色共爱恨,然后将文中人物的情感进行自我情感的转化,使学生在双向移情中接受德育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课文教学前,语文教师必须依照课文特点,对电化教学手段进行灵活运用,通过幻灯、录像以及录音等形式对课文情境进行创设,以此吸引学生,保证学生能够受到实际场面的熏陶与感染,最终达到德育教育效果[5]。
(二)结合实践活动,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在生活实践中体现学生优良品德是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保证学生能够成为与现代化要求相符合的社会主义新人。大量中学语文教材都与学生思想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通过文中思想观点,对自己言行与思想进行检察,以达到自教的目的。联系学生实际,在课程教学中实现以文悟道,由此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在《论语》中,讲述了大量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个人修养”等的见解,文中内容同学生实际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而若只是简单地向学生讲文中道理,就会导致学生厌倦文章内容,上课不专心,这样就不能起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而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生活与学习情况进行多观察与了解,并将此真实内容当成教学实例,与课堂教学有效配合,就很容易对文中道理进行佐证,由此学生既会感到亲切,又可以对自我进行深刻反省,以接受德育教育。 四、开启“亲情教育”模式,增添人文关怀
在我国,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父母,父母全心全意抚育孩子成长,可谓劳心劳力、历尽艰辛。但是很多学生往往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出现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情况,而且还会对父母发脾气,对父母不够疼爱自己产生埋怨,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问题,对语文教材师范性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做亲情方面的感染与熏陶,保证学生能够养成孝顺与热爱父母的优良品德,将爱心与人文关怀植入到语文教育中。譬如在《背影》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父亲对儿子的爱,对望父买橘的情节进行重点剖析,使父亲的良苦用心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对文中父亲动作与语言进行细节性分析,使学生能够对父亲的关怀有一定的体会与理解,以此激发学生感恩之情,进而对学生尊长辈、爱父母的情感进行激发。又比如,在对《散步》进行教学时,可针对一家人散步过程中儿子与母亲出现意见分歧时,作为父亲,儿子陪我的日子还有很长,所以我选择委屈儿子,同意和母亲走大路,并取得家人的支持,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和家人相亲相爱,以对其爱人品德进行培养。
五、 结语
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以及综合素质都具有重大意义,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学生可以对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进行准确把握,再通过情感激发、诵读、结合生活实际、角色体验以及电化教学等措施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秋水.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J].读写算(教研版),2012(15):82.
[2]符永新.论职高语文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J].考试周刊,2011(18):65.
[3]陈玉冲.试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0):74-77.
[4]王莉.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的塑造[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3):55.
[5]贾跃美.语文老师应是德育的旗手——浅谈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6):272-273.
[6]石爱民,张国基.论“大语文教育”与“大德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1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