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作业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师要树立崭新的英语作业设计的理念,对英语作业进行弹性和优化创新设计。让多姿多彩英语作业成为开发学生潜在学习能力的推进器,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生长点。
【关键词】 英语作业 灵动设计
英语作业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然而,传统的英语作业仅仅停留在“对课堂的强化”这一层面上,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教师应改变作业观,赋予作业新的内涵,对英语作业进行弹性和优化创新设计。
一、尊重差异,弹性设计,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英语作业的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努力拓宽课堂练习思维的空间,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增加练习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分层设计。力争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这种弹性作业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要求,而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在层次性、自主性的作业训练中,主动吸取、探究知识,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都获得了最优化的发展。
二、合作交流,自由对话,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可设计一些合作交流、自由对话作业,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把课本中的知识变成生活中的语言,激活思维。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学习了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 Unit 2 Reading The honorable games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自由“结对子”,自编对话,模仿电视台主持人和体育官员,进行现场采访奥运会的历史、意义和发展等情况。新颖的活动调动了学生极大的兴趣,Where were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held? Who restarted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Do you know the three words that show 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Games? When did China first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s? ...同学们设计了很多有针对性的话题。
这样,模拟语境,为学生提供了可展示的平台,展开对话交流,不仅激活了学习情感,增强了语言学习体验,延伸了课堂听说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发展了与他人沟通与合作,增强了人际间的关系。
三、激发想象,续编故事,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作业训练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故事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让他们发挥更多的想象和创意,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蕴含的丰富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强化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训练,开发思维、联想、想象、判断、推测等多元智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使学生尝到作业的乐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创意的故事续写中,丰富了想象力,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促使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个体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四、连接生活,拓展应用,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
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狭隘的书本、教室走向广阔的生活之中,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应用语言、实践语言,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不断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
例如,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 2 Project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模仿文中“香格里拉旅游传单”, 用英语为家乡的旅游景点做一份旅游宣传广告。这种开放性作业将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使学生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感,加深对家乡的认识,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在学生用英语语言去创造性地完成作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真切的实践体验,提高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师要树立崭新的英语作业设计的理念,开阔英语作业设计的思路,立足课内、放眼课外、重在深化,创建新的英语作业方式。让多姿多彩英语作业成为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的推进器,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生长点。让张扬的个性在充满活力与灵性的作业过程中彰显异彩。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学书. 新课程实施中高中英语作业设计研究[M]. 上海师范大学,2009.3
[3] 吴荣华.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英语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 教学与管理,2008(12).
[4] 李光富.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英语作业观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2).
【关键词】 英语作业 灵动设计
英语作业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然而,传统的英语作业仅仅停留在“对课堂的强化”这一层面上,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教师应改变作业观,赋予作业新的内涵,对英语作业进行弹性和优化创新设计。
一、尊重差异,弹性设计,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英语作业的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努力拓宽课堂练习思维的空间,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增加练习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分层设计。力争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这种弹性作业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不仅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要求,而且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在层次性、自主性的作业训练中,主动吸取、探究知识,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都获得了最优化的发展。
二、合作交流,自由对话,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因此,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可设计一些合作交流、自由对话作业,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把课本中的知识变成生活中的语言,激活思维。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学习了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 Unit 2 Reading The honorable games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自由“结对子”,自编对话,模仿电视台主持人和体育官员,进行现场采访奥运会的历史、意义和发展等情况。新颖的活动调动了学生极大的兴趣,Where were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held? Who restarted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Do you know the three words that show 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Games? When did China first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s? ...同学们设计了很多有针对性的话题。
这样,模拟语境,为学生提供了可展示的平台,展开对话交流,不仅激活了学习情感,增强了语言学习体验,延伸了课堂听说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发展了与他人沟通与合作,增强了人际间的关系。
三、激发想象,续编故事,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作业训练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故事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让他们发挥更多的想象和创意,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蕴含的丰富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强化以语言为载体的思维训练,开发思维、联想、想象、判断、推测等多元智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使学生尝到作业的乐趣,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创意的故事续写中,丰富了想象力,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促使完成作业的过程成为个体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四、连接生活,拓展应用,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
学生的语言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狭隘的书本、教室走向广阔的生活之中,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应用语言、实践语言,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不断促进语言技能的发展。
例如,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 2 Project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模仿文中“香格里拉旅游传单”, 用英语为家乡的旅游景点做一份旅游宣传广告。这种开放性作业将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使学生有很强的现实参与感,加深对家乡的认识,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在学生用英语语言去创造性地完成作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真切的实践体验,提高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英语教师要树立崭新的英语作业设计的理念,开阔英语作业设计的思路,立足课内、放眼课外、重在深化,创建新的英语作业方式。让多姿多彩英语作业成为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的推进器,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生长点。让张扬的个性在充满活力与灵性的作业过程中彰显异彩。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学书. 新课程实施中高中英语作业设计研究[M]. 上海师范大学,2009.3
[3] 吴荣华. 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英语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 教学与管理,2008(12).
[4] 李光富.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英语作业观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