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阐释及其感知生成r——一个现象学—阐释学的增补

来源 :学习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liang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阐释与感知的关系是理解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狄尔泰与海德格尔分别以生活体验与此在知觉尝试突破理解活动中感性与理性的二元范式.从现象学、新现象学到后现象学的发展进路中,施密茨与唐·伊德以感性知觉的具身性与技术性超越了胡塞尔的先验知觉与纯粹意识,从而为理解意识的客观化奠定基础.感知在理解活动中的持续在场与当代生活世界的新变,说明公共阐释需要一种新的表达形式以捕捉这种新质,梅洛-庞蒂与维利里奥为此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向.现代阐释学的发生与现象学紧密联系,在现象学—阐释学内部的裂变与发展中对这一问题作出考察,可以对感知在理解与阐释活动中的位置展开辩证思考,同时也为中国当代阐释学理论的实施提供补充性的阐发.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推进,特别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实施,政府行政人员与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也即行政与专业的关系)被不断提及。有的行政人员认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不接地气,更多的是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认为行政人员不懂专业,用管理主义或行政的方法要求专业服务,行政吸纳专业,既难达到专业服务的效果,又不利于社会工作事业的健康发展。
忠诚干净担当是新时代党对干部全面履职的基本要求,问责作为党和国家干部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承载着对干部全面履职的保障功能.因此,需要从规约干部忠诚干净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二维逻辑来审视精准问责的科学内涵.但是,当前一些地方开展干部问责时,一定程度地存在问责泛化、问责异化、问责软化、问责失察和问责硬化等问题.为使问责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更好激发干部既忠诚干净,又担当创新,必须构建问责法治化、智能化、协同化、公开化和艺术化机制,提升精准问责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