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文富对记者说:通草水彩画描绘的题材比较广泛,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很为丰富,如广州市井交易、市井生活风情、港口风情、十三行里的生活情景、各行各业、各阶层人物、动植物、司法现状、珠江上航行的各类船只等等。它们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社会情况的鲜活文本,也可视作帮助商人做生意的“产品说明书”。
据史料记载,1836年左右,在广州十三行附近约有30家杂货店经销通草画。1848年一位外国游客在游记中记载,他在广州曾经有雇佣了两三千人制作通草画的“壮举”。此数据或有夸大,但由此想见,通草画在欧洲的市场还不小呢。
这些题材写实性很强,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今天我们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的极佳档案,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可以补充中国传统的官修档案和文人笔记等文献记载之不足。“通草画是民间艺人的作品,属于商品画,但是对社会生活之描述和反映之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宫廷画和中国传统文人画。”王文富强调说。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通草画的有些内容可能是根据外国人猎奇的心理需求画的,比如刑法,时有腰斩、凌迟、挑脚筋等恐怖场景。事实上在清代中晚期,这些酷刑已经废除了。可以肯定,外国人通过这种令人惊悚的“过去式”场面,会形成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误读。
至上世纪初,通草画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摄影术的兴起,另一个是日本浮世绘艺术受到西方青睐。目前,通草画在国内几近绝迹,主要收藏于西方的博物馆中,比如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博物馆,英国国家自然史博物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甚至英国王室都珍若拱璧。
但令人遗憾的是,此后的近一百年里,在通草画的故乡,却极少有人知道它为何物。在中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里,根本见不到它的踪影,制作通草画的作坊也人去楼空。英国约克郡有一位热衷于东方艺术的学者,名叫伊凡·威廉斯,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系统地研究通草画,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等地。2001年他与广州博物馆和中山大学共同举办了《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情调——伊凡·威廉斯捐赠19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纸水彩画》展览。展后,就将他收藏的70余幅通草画捐给了广州博物馆。此举大大推进了国内对通草画的研究与搜寻。现在,广州博物馆拥有361幅通草画,其中有些是外国友人帮助购买的,有些是从民间收购或来自国内收藏家的捐赠,还有一些来自文物商店的库房。
广州博物馆的程存洁博士还于2002年两次深入贵州贵定县考察并看到了当地手工艺人生产“通草片”的全过程,由此找到了一位懂切割通草纸片的民间老艺人。他撰写的《19世纪中国外销通草水彩画研究》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通草画的价值再发现

伊凡·威廉斯的捐赠行为,大大刺激了国内文化人和收藏家对通草画的兴趣与研究,远赴欧洲淘宝的人也经常捎回一些,并送到网上或拍卖会上拍卖。在欧洲的古董店里,还经常能看到两百年前的通草画,价格并不贵。王文富在国内大型拍卖会上,屡次购得通草画,并掌握了鉴赏、评估等方面的知识。直接到欧洲寻觅通草画,斩获更加容易些,因为有这方面的知识,他与古董店里的老板就很谈得来,最后总能以比较合理的价格购得。后来他还委托国外网站给他找通草画,这是一条便捷的渠道。第一次他花了4万元从欧洲买回一套采茶图,回上海即被某画廊老板以10万元收纳。还有一次他买回的一套风格相近但品相更好的采茶图12张,送到国内某拍卖行,一露眼即被著名画家周春芽购得,获利翻倍。
“现在,国内有人关注通草画了,这路货色的行情立刻上去了。本来单幅的不过千把元,现在好一点的就要拍到1万多。”王文富说。2001年,上海一家拍卖公司曾上拍两张通草水粉画,成交价格在2万元左右。
网上也有通草画露面,王文富一看到它露面就紧紧盯住,一开始才几百元,临近拍卖最后时限,经过多方叫价,一下子翻上去了。这说明通草画有了明确的市场。在淘宝网或雅昌网上,王文富果断出手,常常捡到便宜货。他在雅昌网上还开了大藏雅集的页面,与藏友交换。他还用自己收藏的老油画从老外手里交换到数十幅通草画,当然更多是通过德国纳高拍卖公司获得的。现在经过筛选,他收藏的通草画已经有300多幅了,在上海还没有人可与之比肩。
“在英国、德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荷兰、美国等海上贸易比较发达的国家,今天仍可以看到通草画。现在的价格也慢慢上来了,古董店里的顾客有很多中国人。再告诉你,广东已经有人在重新种植通草了,接下来就有戏啦。”
王文富年底还将专门为通草画去一趟欧洲。就在记者采访他时,有家国内拍卖行来电希望他拿出几张参加今年秋拍,王文富没有立刻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