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觉传达角度探讨古陶瓷的通感现象

来源 :佛山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y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陶瓷形态的形成和发展随着人们的视觉、心理、应用和审美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这种表意的性质为陶瓷形态的千变万化创造了可能。本文通过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和“通感”理论,探讨了不同时期古陶瓷带给受众的多感官感受,挖掘出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中的潜在信息,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保护,把古陶瓷视觉感受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关键词:古陶瓷形态;视觉传达;通感;多感官
  1 前言
  古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古陶瓷形态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艺术精髓所在。古陶瓷作为人性证物和文化的特殊载物,它系统地“记录”着历史的进步和人性的发展历程。虽然陶瓷最先是为实用而创造的器物,但是客观上自它诞生之时起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成分和审美要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成分和要素被人们逐渐感悟和理解。通感是人的各种感觉经验之间的彼此联系、相互转化的心理现象,如果说在19世纪中叶欧美兴起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是对特定的信息进行视觉化形式表达的设想、策划、处理、过程和实现,那么古陶瓷形态的演变则是先人将思想观念转化为物质形态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中式设计风格的盛行,古陶瓷形态开始追求和谐的表现形式和寓意深刻的艺术表现手法,以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合理运用通感理论,分析不同时期古陶瓷带给受众的多感官感受,也有助于深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美学价值。
  2 古陶瓷形态的文化特征
  纵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聪明睿智的中国先民“点土成金”,利用泥土烧造出的陶瓷,是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此外,先民还不断地创造出有空间的物体,尤其是古陶瓷器型空间,从那时起先人对陶瓷器型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1]。古陶瓷形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人文情怀交融的艺术具象,体现了器物造型上的传统文化思想。它不受理性、客观、写实等造型规律的约束,是先人根据当时当地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依靠设计者和工匠在创作过程中赋予的它情感和艺术想象,表现了人们的意识流动和内心世界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多种认识[2]。陶瓷形态艺术注重人的内心精神感受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在有意识的利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具有艺术美感的同时,赋予作品深层次的意蕴,让人通过视觉通道产生感官交错,挪移,以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使人的内心与陶瓷艺术产生共鸣。
  3 视觉设计中的通感
  视觉传达设计具有明确传达目的,是人类视觉接受的一切事物,就传达的内容来看,是人脑意念的传达和视觉表现,是把设计者所想、所感从自己一方转移向别人,同时通过对事物的形态、大小、色彩、肌理等的视觉挪移,经过人的思维加工、信息综合,产生感觉上的互相沟通[3]。这种感觉的挪移,最主要的表现为陶瓷表象的重叠和沟通,并由此产生新的形式和审美意象。
  通感不同于一般的感觉。通常的感觉是指人的某一感觉器官受到外物的刺激,直接形成相应的表象,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作出反应,通感则超越了个别感觉的阈限。人在认知过程中,由于情感和想象的参与,形成一种物我交融、感而遂通的关系,由一种实在的感觉引发、幻化出另一种或多种感觉。通感往往缘情而生,遂感而发,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具有随意性、偶发性、模糊性的特点,使人感到扑朔迷离。通感可以在人的视觉感知基础上,超越视觉的局限,达到“意象互通”的境界[4]。
  人们普遍认为,通感是一种心理暗示,从文学与艺术角度出发则是一种修辞手法或一种表现形式,在艺术设计领域中,通感是指某一事物在一定媒介承载下,由一种感官认知诱发多种感官的共鸣。但用陶瓷形态的手段来解释,则是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符号语言。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会利用感知体验进行替换和结合,对陶瓷表现出来的本质进行理解和传递,这样的作品蕴含着陶瓷本身的艺术和设计者自身对当世的感悟。设计者对陶瓷形态设计的改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赋予陶瓷作品更多的人文和自然情怀,充分利用通感来传达陶瓷形态的韵律美、意韵美和节奏美,提高人们对其作品的审美体验。
  4 古陶瓷形态中的通感
  陶瓷的外在的形态通过视觉与人发生关联,在人的内心产生连带反应,运用情感沟通,即通感思维,对陶瓷形态进行整体感知把握,使人们产生联想,形成独特的形象与意境。
  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陶瓷形态向生态化、情感化和艺术化的趋势发展[5]。虽然形态演变与生产工具、制造方法和陶瓷材料性能的改变有很大关系,但是人们审美的变化促使工匠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视觉形式的研究上,不断挖掘新的设计创新思维。
  人们通过五官对自然事物进行认知和体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往往是相通的,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6]。对于古陶瓷形态而言,生动流畅的曲线造型也会给人们带来一种独特的感官体验从而引发情感共鸣。
  4.1 视觉通感
  人类接收大部分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通道,如形态、色彩、动静等,而在观察陶瓷作品时,首先关注的是陶瓷形态。陶瓷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通感艺术有意或无意间融入陶瓷艺术中,形成新的表现手法。图1是元代龙泉窑青釉执壶,此壶上瘦下丰,线条流畅,收放适度,造型优美,从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色彩匀净,透出一股美玉的灵气,又犹如湛碧平湖之水散发丝丝凉意,引发人的情感交融。
  4.2 视触通感
  触觉是人们靠皮肤直接接触物体等而产生的,对于物象表面品质的认知极为敏感和丰富。视触通感是指人通过视觉观察事物的肌理材质特性,并与触觉之间产生联系,诱发触觉感受的心理现象。工匠把各种天然的材料运用到古陶瓷创作中,借助材料的特性设计出形态各异的产品[7]。通过古陶瓷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来唤起人们敏感、细腻的触觉感受,进而引起人们对古陶瓷心理层面的感性认知,最终让人们感受到工匠所要表达的情感。   不同材质的材料也会带给受众不同的触觉感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古陶瓷的制作材料也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在触摸时,感受产品的轻重、粗细等,丰富了人们的触觉体验。此外,同一种材质制作出来的古陶瓷,由于形状等因素的差异,也会带给人们不同的触觉感受。图2是龙山文化红陶鬹,冲天长流,细长颈,三个袋足分裆而立,造型遒劲有力,似挺立之雄鸡,给人以心灵的刺痛。而图3是隋代白釉罐,圆润的造型,凝脂般无暇,给人以温润的感觉。
  4.3 视听通感
  听觉是指声波作用于听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并引起听觉神经的冲动发放传入信息,经各级听觉中枢分析后引起的感觉。视听通感就是听觉器官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脑海中浮现出的视觉影像,或者是当人们通过眼睛感受图像、文字等视觉元素时,引起听觉感知的现象[8]。众所周知,中国瓷器精美绝伦,不仅是因为它的造型,还有它的装饰,瓷器纹饰等。古陶瓷纹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花草、山水、动物、人物、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等题材。通过各种题材的内容,颜色等,让人们在欣赏古陶瓷制品时,犹如身临其境,产生视听通感。图4是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青花娇艳青翠,结构清新明快,画面层次分明,远近高低起伏的山脉对比出现,水波粼粼,让欣赏者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听到水流动的潺潺声。以优美的画面进入人的心灵,触景生情,极具视听愉悦感。图5是明成化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盖罐,罐短直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画面由一条五爪金龙在海中游走,激起怒海汹涛,层叠的线条展现出即时韵律感,极具视听震撼。
  4.4 视味通感
  视味通感是指人通过视觉对事物特征进行分析后所引起的味觉感受。视味通感多见于拟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利用陶瓷作品中色彩、造型等元素诱发人们的味觉通道。通过人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经验,拟态色彩、造型等,从而获取味觉上的叠加。图6是清乾隆粉彩像生瓷果品盘,以果盘为原型,盘心爬伏一只螃蟹,四周散落核桃、红枣、荔枝等,色彩鲜艳,造型逼真,充满食欲感,诱发人们的味觉感受,是视味通感的完美体现。
  5 结语
  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文情怀,随着社会的发展古陶瓷形态,更多的融入通感艺术。古陶瓷设计师和工匠以艺术手法赋予作品艺术感染力,由视觉感官而触发通感,引发情感共鸣,意象互通,以求塑造出充满立体感,时代感的陶瓷作品,带给受众更多体验。古陶瓷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以视觉通感的形式实现了从单纯的感受升华到意象相通、物我交融的一种“游心于物之初”境界。古陶瓷艺术融入通感理论,加深了作品内涵,推动了传统古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吴隽,熊露,等.古陶瓷类文物器型结构的数字化特征鉴定[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2(42):1097~1102.
  [2] 余靖.现代陶瓷作品中的通感艺术表现[J].中国陶瓷,2015(8):88~91.
  [3] 许平,李新.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08.
  [4] 陈育德.灵心妙语:艺术通感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12.
  [5] 陈绘.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09.
  [6] 许瑾.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通感现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8.
  [7] 闫如山,王敏.浅析传统陶瓷纹饰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文艺生活,2014,06:184.
  [8] 余勇,徐田.从视觉传达设计谈中国日用陶瓷装饰设计[J].中国陶瓷,2009(5):71~73.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利用T639实时集合预报的历史资料开展对极端温度预报的关键环节——模式气候百分位分布的估算和诊断分析,并利用2016年中国的极端高(低)温的实况资料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T639集合系统在中国具有一定的极端温度预测能力,但预测技巧在中国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从全国平均TS得分来看,使用集合最大值法可以显著提高极端高温的预测技能,而集合众数法则显著提高了极端低温的预测技能。然而,由于当前的扰动方
壁画是社会性、历史性非常强烈的绘画形式。从南北十六朝到元代,莫高窟中的长篇巨幅壁画的出现不仅仅是宗教与王权的作用,更多是当时芸芸众生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往没有苛政繁税,只有众生平等的西天极乐世界。近现代时期,在相应中华民族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号召,艺术家许久麟、宗津、李可染在城市和乡村中的墙壁上绘制能够鼓舞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壁画,充满了公共反抗侵略者的需求。即便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提出“
北宋初期,宋王朝处于内有叛乱、外有敌国的不利形势之下。为了改变这种局势,宋太祖、宋太宗多次御驾亲征,基本消灭了除契丹以外所有的敌对势力。宋真宗朝时,契丹频繁袭扰北宋
通过乌鞘岭隧道8号斜井同时施工多个正洞工作面时的施工组织,时设备配套、技术方案、通风保障、排水措施、行车调度、施工用水度高压供风的保障等方面作简要阐述。
在天津沿海软土地区的扩建、改建工程中,针对场地存在的特殊土层采用了2种成孔工艺组合施工。2种工艺组合可克服单一工艺施工的缺点,既能解决特殊土层中钻进困难、坍孔、扩孔
针对运行列车速度的提高,就离心力折减及折减系数取值进行了探讨.
乌鞘岭隧道设计为2座平行的单线隧道,线间距40m。介绍DKl75+503~DKl77+042段平导扩挖爆破对已建成的相邻工程的爆破振动及变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