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体育课教学内容作了新的调整,科学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以便更好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必备的运动技能。因此,作为初中体育教师如何把握体育课堂教学中适宜的运动负荷量,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的同时,让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是每位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负荷;及时调控;分层教学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发展的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更需要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体育课堂教学更应该突出个性发展,对于特殊运动能力的学生应得到更好的发展,让体育课堂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然而,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注重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学生的生理效应,没有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运动负荷。
一、体育课堂需要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每位学生规定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项目,通过对力量和机体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强度。比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如果运动能力稍强的同学,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而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位同学提出科学的训练方案,安排好适宜的运动负荷,让每位学生体育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作为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运动负荷,其中部分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的体育课,其练习密度不能达到30%;速度型和力量型爆发力的练习,如跳远、跳高、投掷、引体向上等,其肌肉牵张强度大,练习时间短,其练习密度也不能达到30%。
二、合理把握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
1.合理运动负荷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首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安排适宜的运动量,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并采用脉搏测量、询问和观察等方法测量运动负荷,要时刻观察学生的主观感受,准确地把握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大小,以便适时调整,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安排不同的运动负荷,绝不能搞统一标准。教师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使每节课的运动负荷趋于合理,提高学生课堂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合理运动负荷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初中体育与健康是为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让每位同学身心都能健康成长。教师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运动负荷。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课堂活动的每项安排都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出发点,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3.合理的运动负荷应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体育课堂学生的兴趣不是太浓厚,特别是部分女同学,更是怕上体育课。因此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有效地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并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活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应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心境,促进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促使学生自觉和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4.合理的运动负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一部分中等体育运动能力的学生为基准,对全班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体现出差异性。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合理的运动负荷,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合理运动负荷的实施
1.课前合理设计运动负荷
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必须综合考虑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不同的运动负荷,只有运动负荷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跳高、跳远属速度型爆发力项目,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强度完成特定练习。因此,在备课中要安排较大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運动量。教师还应做到对每位学生心中有数,根据学生性别、体质状况、运动能力等方面合理分组,安排相应的运动负荷。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调控运动负荷
关于运动负荷可以用脉搏测量、询问法和观察法等手段准确把握学生的运动状况,通过教师的观察和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明显感觉学生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等精神状态时需要灵活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也可以通过心率等测量学生的主体感受,这样教师就可以准确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等。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综上所述,体育新课程必须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当前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更有其现实意义。只有正确认识新课程中的运动负荷,并在实际操作中将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将体育课程改革继续引向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七套中学)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负荷;及时调控;分层教学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发展的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更需要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让每位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体育课堂教学更应该突出个性发展,对于特殊运动能力的学生应得到更好的发展,让体育课堂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然而,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注重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学生的生理效应,没有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运动负荷。
一、体育课堂需要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位同学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每位学生规定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项目,通过对力量和机体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强度。比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如果运动能力稍强的同学,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而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位同学提出科学的训练方案,安排好适宜的运动负荷,让每位学生体育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作为体育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运动负荷,其中部分以掌握知识技能为主的体育课,其练习密度不能达到30%;速度型和力量型爆发力的练习,如跳远、跳高、投掷、引体向上等,其肌肉牵张强度大,练习时间短,其练习密度也不能达到30%。
二、合理把握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
1.合理运动负荷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首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安排适宜的运动量,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并采用脉搏测量、询问和观察等方法测量运动负荷,要时刻观察学生的主观感受,准确地把握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大小,以便适时调整,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该安排不同的运动负荷,绝不能搞统一标准。教师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使每节课的运动负荷趋于合理,提高学生课堂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2.合理运动负荷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初中体育与健康是为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让每位同学身心都能健康成长。教师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运动负荷。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课堂活动的每项安排都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出发点,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3.合理的运动负荷应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体育课堂学生的兴趣不是太浓厚,特别是部分女同学,更是怕上体育课。因此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有效地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并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快感和自我价值感。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活动,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应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心境,促进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促使学生自觉和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4.合理的运动负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一部分中等体育运动能力的学生为基准,对全班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体现出差异性。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合理的运动负荷,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合理运动负荷的实施
1.课前合理设计运动负荷
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必须综合考虑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不同的运动负荷,只有运动负荷符合运动项目的特点,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跳高、跳远属速度型爆发力项目,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强度完成特定练习。因此,在备课中要安排较大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運动量。教师还应做到对每位学生心中有数,根据学生性别、体质状况、运动能力等方面合理分组,安排相应的运动负荷。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调控运动负荷
关于运动负荷可以用脉搏测量、询问法和观察法等手段准确把握学生的运动状况,通过教师的观察和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明显感觉学生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等精神状态时需要灵活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也可以通过心率等测量学生的主体感受,这样教师就可以准确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等。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综上所述,体育新课程必须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当前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更有其现实意义。只有正确认识新课程中的运动负荷,并在实际操作中将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将体育课程改革继续引向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七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