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对谁错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us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希腊有一位名叫欧提勒士的年轻人,向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秦歌学法律。师生订有合同:毕业时欧氏付给老师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由欧氏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时付清。
  但欧氏毕业后,并不出庭打官司。
  普氏等得不耐烦了,便向法庭起诉,要求欧氏付另一半学费,并向欧氏提出:
  “如果你打赢这场官司,那么按照合同,你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这次官司你打输了,那么按照法庭判决,你也应付我另一半学费。总之,不论这次官司你打赢还是打输,都得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氏针锋相对,回敬他的老师:
  “如果我打赢这场官司,那么按照法庭判决,我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如果这次官司我打输了,那么按照合同,我也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也就是说,不管打赢或打输这场官司,我都不必给你另一半学费。”
  以前,我读到这一故事,心里总犯嘀咕:
  “他们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
  现在,我再读这段故事,心里还是犯嘀咕:
  “为什么人们总觉得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呢?”
  
  一、什么是发散思维
  
  几乎从启蒙那天开始,社会、家庭和学校便开始向我们灌输这样的思想:每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不要标新立异;这是规矩;那是白日做梦等等。
  诚然,就做人的行为准则而言,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是对的,否则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了。但对于创新而言,这些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趋于收敛,不敢对现有结论和答案提出非难、挑剔和质疑,不敢“胡思乱想”,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地提出新的假设和构想;这些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束缚,只能看到事物或现象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并以此为满足;在思考问题时,他们往往认为找到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不愿意或根本想不到去寻找第二种、乃至更多解决方案,因而难以产生大的突破。
  有人曾对一群学生做过一个测试,请他们在五分钟之内说出红砖的用途,结果他们的回答是:“盖房子、建教室、修烟囱、铺路面、盖仓库……”
  尽管他们说出了砖头的多种用途,但始终没有离开“建筑材料”这一大类。
  其实,我们只需从多个角度来考察红砖,便会举出,如压纸、砸钉子、打狗、支书架、锻炼身体、垫桌脚、画线、作红标志,甚至磨红粉等诸多其他用途。这种从尽可能多的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不受任何限制的思维方式就是发散思维。
  
  二、发散思维与创新
  
  由于任何事物都有着许多种不同方面,不同事物间也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发散思维具有发散性、多维性、求异性、想像性、灵活性等特点,因此在创造发明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人们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思考问题时不拘一格,不落俗套,充分发挥大脑的想象力,使思维像旋转水龙头一样由一点向四面八方发散。这时,通过新知识、新观念的重新组合,往往就能产生更多、更新的答案、设想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小小的拉链,最早的发明者是用和它来代替鞋带的,后来人们将它用在钱包和衣服上:现在,比利时有一位外科医生甚至利用拉链能连接两个物体的性能,将它安装到了需要多次开刀剖腹的胰腺病人的肚皮上,大大提高了胰腺病的治愈率。
  再如爱迪生在研制灯泡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寻找做灯丝的材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先后试用了1600种耐热材料和6000多种植物纤维,甚至连头发丝和朋友的胡子都发散到了,最后终于在1879年找到了“炭化的棉线”这一当时的最佳灯丝材料,取得了成功。
  又例如,1877年的一天,爱迪生将他设计的一个奇怪结构的图纸,交给工人约翰·克留西去制造。图纸上画的是锡纸圆筒、螺旋杆以及带有尖针和薄膜的圆头,没有任何值得人们注意的东西,可约翰·克留西却用这些平凡无奇的物品,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记录并重放声音的新式产品——留声机。当爱迪生将这台会说话的机器带到《科学美国人》杂志编辑部去表演时,各路记者趋之若鹜,几乎把楼板压塌。奇妙的表演使在场的记者目瞪口呆,谁也没有想到像锡纸、圆筒、螺旋杆、带有尖针和薄膜的圆头这几件如此平常的物品,经爱迪生应用发散思维巧妙组合后,会成为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发明。
  我们可以将思维定势比作有色眼镜,人们戴上它,看到的整个世界都是同一种颜色,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散思维就好比是副颜色随观察角度发生变化的五颜六色的眼镜,人们戴上它,通过变换不同的视角就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这时,在那些平时不扫一眼的角度,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观,犹如蓝色与黄色相互配合能调出新色彩一样。
  总之,一个人能否灵活运用发散思维,是能否发挥与显示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人将发散思维视作创造力的温床,更有些学者甚至将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创新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尽管这种观点有过分夸大发散思维作用的嫌疑,但至少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发散思维在创新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才看到了创新思维最明显的标志。”
其他文献
中国科学家研制出极其细微的“有序纤维”    中国科学家日前利用先进的“电纺丝”技术,制备出具有复杂可控图案化和编织结构的电纺丝纤维支架材料。科学家比喻道,采用这种工艺,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纳微米级的纤维编织出“中国结”这样复杂有序的图形。  这种十分细微的“有序纤维”可用于制造更为先进的“人工血管”、“人工骨骼”等临床替代品。目前,国际材料科学界顶尖杂志《先进材料》已发表这一重大成果。
奇特防弹凝胶头盔    英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名为“D30”的凝胶状物质,并计划用这种物质来提升士兵头盔的防弹性能。正常情况下这种凝胶又轻又软,但在遇到来袭的子弹时会急剧变硬,能将弹片的冲击力减弱至少一半。  “D30”凝胶的发明者理查德·帕尔默介绍说,采用尖端纳米技术研制而成的“D30”凝胶表面看上去非常像是果冻,它可以被随意挤压成各种形状。在静止或者缓慢移动的状态下,这种凝胶的分子之间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现代哲学、生态文明、文化发展促进下生成的一种前沿学科。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动投入到生态翻译学研究的进程中,生态翻译学的发展水平逐年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有学者通过深入挖掘生态翻译学的本质发现,生态翻译学只是单一的将翻译融入于生态系统中,翻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融合发展并不紧密。本文主要对于生态翻译学在中西翻译研究中的学术定位开展研究,旨在为有效促进翻译学领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新材料有望让“穿墙术”成真    “穿墙术”是从来只存在于幻想世界中的“仙术”。不过,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近日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有望让“穿墙术”成真。  项目负责人之一的罗旭东副教授说,这项科研成果的完成,基于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人工制备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复合材料——超颖材料。作为一种真正的“人工”材料,超颖材料不同于自然界材料都固有一种结构的特点,而可以由科学家随意改变组成这种材料最小单位的内在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最早建于1676年。它成为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天文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在这里找到了世界通用的“经度”。  格林尼治天文台第一个研究出了简易测定航海中船舶方位的方法。测定位置需要两个参数:经度和緯度。海员们很早就懂得在夜间比照北斗星的高度角推算纬度,可是经度的计算要难得多。精确的海图出现之前,航海家只能用罗盘、铅垂线或大致估计的船速来确定自己的地理位置,很不可靠。因此,在15世纪航
拥有70多件发明专利的天才发明家丹尼尔·比里斯,从玩具箱到办公用具、直至信息时代层出不穷的新产品,都有他的发明杰作。这位在发明界享有盛名并具有超凡魅力的天才人物,同时还创建了以他的大脑智慧为主要业务内容的一家智力实业公司。他那将空气变成水的发明成果和军用机器人及令人惊奇不已的高技术立体电子地图等,完全是出自孩童般的好奇心之“小把戏”。比里斯——    开辟了技术领域的崭新未来    出生在发明世家
我叫朱庆南,1928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湖南耒阳县大义乡石镜村一个农民家庭。祖父在乡间行医为业,父亲朱辉韫老实忠厚,母亲陈菊贞勤劳节俭,生育四男一女,我在兄弟中排序第三。父亲在我5岁那年病故,母亲在我12岁那年也病逝了。我跟随二哥朱福祥生活,放学之余就干农活,上山放牛、砍柴、寻猪草、挑煤炭。哥嫂节衣缩食供我读书。1948年春,我从衡阳成章中学毕业,考入永兴县省立三中读高中。一年后,我怀着报国之
刘更另,原名刘赓麟,著名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专家。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业化学系,1959年获得苏联季米里亚节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担任过中国土肥研究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慈祥和蔼——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记者在采访他时,他的开场白很出人意料,“我没有什么可采访的”,紧接着他又说,“我说的你们肯定不感兴趣,不合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正在设计、探讨21世纪人类的住宅。如今比利时、日本等国的建筑工程师们已设计、建筑出了21世纪人类的住宅,并向人们开放,供其参观。这些住宅除了为人们提供舒适与便利,安静与卫生的环境外,还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住宅内充满着梦幻,犹如进入仙境。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市的东北郊,一座价值500万美金的未来住房已建成,并已被一位大富豪以每年30万美金的价钱租下。  这座“未来之屋”是
新型洗碗机 日本洛克斯电气公司设计制造的新型洗碗机,可通过高温双重清洗系统除去粘在碗具上的食物及油腻。这种洗碗机存65℃时先把碗冲洗一遍,再用清洁剂在同样温度下洗第二遍。它有三种温度可供选择,使用者可根据餐具的材料质地以及脏污油腻程度来选择洗净方式。  生物电视机 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开发出一种能将自身泄漏的有害射线转化为红外线,且能对室内观赏花卉提供有益作用的生物电视机。据说,在这种生物电视机面前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