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中,很少有老师认识到《会计信息系统》此门课程的特殊性,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和疑惑。因此,将针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对其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进行重塑,并给出建设措施,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关键词:实践教学;《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59—03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深入应用,它渐渐的改变了会计的传统工作模式并扩展了会计的职能。但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教学课程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改革却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
《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是目前会计学体系中知识内容最不稳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各大高校的用的教材差异也太大,主要分两大类教材:应用型本科用的是以SAP、用友、金蝶等实物软件为基础支撑的实验指导教材,主要是王新玲老师编写的《用友U8实务操作指导教材》,另一些学校用的是纯信息系统理论的教材,一般是一本学校采用这类教材,主要以王振武老师编写的《会计信息系统》为典型代表,但无论哪一类教材不是偏重理论就是偏重实务,都没有很好的结合会计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都没有与时俱进的来修改教材,偏重实务的指导教材只是一味的重复演示性实验,让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偏重理论的教材与目前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差距太远,让学生不知为何要学这门课,它的作用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所学的理论不能应用于实践。
一、《会计信息系统》分成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课24个课时,实践课24个课时
1.重塑《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知识体系,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学习中需要有相关学科的先行学习,在会计基础知识方面需要先学习会计核算、成本控制、财经法规等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学好《会计信息系统》的先决条件,同时对于通知课程里面也要掌握经济学和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的理论,比如计算机语言的使用、资本成本的概念等,因为这些是正确理解《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内部控制设计的关键(如下页图1所示):
2.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部分进行调整,主要集中力量掌握会计系统方法及应用、三大核心业务的处理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审计这四大块的内容足够,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其他的理论部分只做简单介绍,并不会影响实务操作课程的学习。相反《会计信息系统》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技术性,而且是财务人员每天都要面对的,因此,留出更多的课时进行实践操作显得更重要(如下页图1所示)。
在这个理论知识体系中,不仅能通过这个体系把理论学清楚,同时这个体系与实践操作密切相关,对实践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对于实践操作方面知识体系: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这主要取决于各大高校本身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层次,下图以应用型本科为例,将《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由下页图2可知,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所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践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过程中,笔者将其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如下页图2所示)。
在这个实践体系中,基础上概括了目前实践教学的主要方面,可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岗位适应快、实践操作能力强、用人单位用的爽”。比如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的训练,可以与社会需要形成无缝对接,特别是总账与UFO报表的训练显得很关键,而这些是原来一本学院不学的内容而应用型本科讲不清楚或不愿意讲的内容,增加进去之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很完备,特别满足用人单位目前对会计人才“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需要。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素质。目前应用型高校的老师大多来各原本各大高校的研究生,也就是老师没有实践教学经验,从学校到学学校,对社会发展缺少深刻的认识,只能“人云亦云”、“现学现卖”,通过“点名”、扣平时成绩等种种惩罚性措施来威吓学生,让《会计信息系统》课上起来相当枯燥,因此,建议各大高校老师在暑假到企业与事务所进行暑假社会实践,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体会和充实教学内容,才能让此门课生动形象起来。达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
2.正确处理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不同的应用型高校应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安排《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的实践与理论教学部分。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对此门课的教学大纲要学入研究,不能由老师自己单独决定上课的内容,否则会造成这个差异太大,一些学校只上实务一点理论不上,另一些学校只上理论不上实务,认为实务训练是工作单位的事情,这样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随机性太大。一些学院领导在不了解人才培养目标的情况下,甚至开始缩小《会计信息系统》的学分数,这造成了这门课目前的尴尬境地,一方面社会对学生一进入单位就能上手,希望学生岗位适应强,这就必须加强此门课的讲解与操作能力的训练,但另一方面目前全国会计领军人才中真正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少之又少,认为其不重要,这是目前此门课课程体系混乱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本课程讲授的理论并不是“看得见,摸得著”的事物,所以学生们一般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也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研究教法学法,采用构建主义的教学方式。以上页图1和图2的知识体系去讲此门课程只是从内容上的规定,但除此之外,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也特别重要,对于本门课程来说不适合采用目前大课堂上大课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小班教学,特别是针对实验部分,老师可以监控整个操作过程,保证质量,同时采用构建主义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空就自主去机房进行自我练习、自我提高,当然要规定实验完成的时间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学习习惯,也可以解放老师,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程改革建设当中。
三、结语
在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现代财会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对于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建模并能用计算机软件去实现。这些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这门课程的知识。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学校的定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上好《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薛云奎,饶艳超.会计信息系统: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G]//陈信元,饶艳超.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和推广.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 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需要规范[G]//陈信元,饶艳超.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和推广.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陈 鹤]
关键词:实践教学;《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259—03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深入应用,它渐渐的改变了会计的传统工作模式并扩展了会计的职能。但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教学课程特别是《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改革却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
《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是目前会计学体系中知识内容最不稳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各大高校的用的教材差异也太大,主要分两大类教材:应用型本科用的是以SAP、用友、金蝶等实物软件为基础支撑的实验指导教材,主要是王新玲老师编写的《用友U8实务操作指导教材》,另一些学校用的是纯信息系统理论的教材,一般是一本学校采用这类教材,主要以王振武老师编写的《会计信息系统》为典型代表,但无论哪一类教材不是偏重理论就是偏重实务,都没有很好的结合会计信息技术发展的现实,都没有与时俱进的来修改教材,偏重实务的指导教材只是一味的重复演示性实验,让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偏重理论的教材与目前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差距太远,让学生不知为何要学这门课,它的作用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所学的理论不能应用于实践。
一、《会计信息系统》分成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课24个课时,实践课24个课时
1.重塑《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知识体系,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学习中需要有相关学科的先行学习,在会计基础知识方面需要先学习会计核算、成本控制、财经法规等知识,因为这些知识是学好《会计信息系统》的先决条件,同时对于通知课程里面也要掌握经济学和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的理论,比如计算机语言的使用、资本成本的概念等,因为这些是正确理解《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内部控制设计的关键(如下页图1所示):
2.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理论部分进行调整,主要集中力量掌握会计系统方法及应用、三大核心业务的处理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审计这四大块的内容足够,由于受课时的限制,其他的理论部分只做简单介绍,并不会影响实务操作课程的学习。相反《会计信息系统》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技术性,而且是财务人员每天都要面对的,因此,留出更多的课时进行实践操作显得更重要(如下页图1所示)。
在这个理论知识体系中,不仅能通过这个体系把理论学清楚,同时这个体系与实践操作密切相关,对实践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3.对于实践操作方面知识体系: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法,这主要取决于各大高校本身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层次,下图以应用型本科为例,将《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由下页图2可知,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所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践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过程中,笔者将其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如下页图2所示)。
在这个实践体系中,基础上概括了目前实践教学的主要方面,可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岗位适应快、实践操作能力强、用人单位用的爽”。比如第三层次与第四层次的训练,可以与社会需要形成无缝对接,特别是总账与UFO报表的训练显得很关键,而这些是原来一本学院不学的内容而应用型本科讲不清楚或不愿意讲的内容,增加进去之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很完备,特别满足用人单位目前对会计人才“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需要。
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1.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的素质。目前应用型高校的老师大多来各原本各大高校的研究生,也就是老师没有实践教学经验,从学校到学学校,对社会发展缺少深刻的认识,只能“人云亦云”、“现学现卖”,通过“点名”、扣平时成绩等种种惩罚性措施来威吓学生,让《会计信息系统》课上起来相当枯燥,因此,建议各大高校老师在暑假到企业与事务所进行暑假社会实践,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体会和充实教学内容,才能让此门课生动形象起来。达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
2.正确处理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不同的应用型高校应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安排《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的实践与理论教学部分。这样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对此门课的教学大纲要学入研究,不能由老师自己单独决定上课的内容,否则会造成这个差异太大,一些学校只上实务一点理论不上,另一些学校只上理论不上实务,认为实务训练是工作单位的事情,这样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随机性太大。一些学院领导在不了解人才培养目标的情况下,甚至开始缩小《会计信息系统》的学分数,这造成了这门课目前的尴尬境地,一方面社会对学生一进入单位就能上手,希望学生岗位适应强,这就必须加强此门课的讲解与操作能力的训练,但另一方面目前全国会计领军人才中真正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少之又少,认为其不重要,这是目前此门课课程体系混乱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本课程讲授的理论并不是“看得见,摸得著”的事物,所以学生们一般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也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研究教法学法,采用构建主义的教学方式。以上页图1和图2的知识体系去讲此门课程只是从内容上的规定,但除此之外,教学方法的研究显得也特别重要,对于本门课程来说不适合采用目前大课堂上大课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最好的方法是采用小班教学,特别是针对实验部分,老师可以监控整个操作过程,保证质量,同时采用构建主义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空就自主去机房进行自我练习、自我提高,当然要规定实验完成的时间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学习习惯,也可以解放老师,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程改革建设当中。
三、结语
在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现代财会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对于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建模并能用计算机软件去实现。这些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这门课程的知识。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学校的定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上好《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薛云奎,饶艳超.会计信息系统:第2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G]//陈信元,饶艳超.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和推广.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 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需要规范[G]//陈信元,饶艳超.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建设和推广.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陈 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