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语文教学的反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d3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你曾经是一个多么成功的教师,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你应和你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传统的“知识传声筒”型教学方式已无法立足于讲台,必须要超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尤其是语文教师。提高素养、与时俱进、扩大视野,才有可能在新的挑战中不被淘汰,才能完成教师的使命。学者叶澜教授曾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教育工作是面向未来的工作,具有前瞻性,是生命历程的延伸。它需要教师永葆青春,活力四射,摆脱匠气。做到这些,最好的办法是学会反思。实实在在的了解自己、剖析自己、开发自己。让传统的精华插上创新的翅膀,重新遨游在教学天地之间。
  
  一、教师为什么要反思?
  
  创新是教育的潮流,自我反省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创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教学工作具有双重目标,一是要完成好准确传承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二是要对学生进行操守德行的引导。尤其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将语文能力转化为谋生、创业的手段,能够面对人生的挑战,面对社会的选择。
  1.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反思
  教师每天面对的学生是一群具有思想、感情、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每一个都是身体正在发育、世界观正在形成、知识能力正在积累的生命个体。鲜活灵动的主动性、卓尔不群的独立性、不可预测的发展性使教师时时会对已经完成的教学行为生出遗憾和困惑。而这种遗憾又不是随时、全部弥补得上的。
  每个学生都是教师手下的工艺品,尽管教育不能将其塑造得完美成型,但接受教育的环节是影响其价值定位的关键过程。教师的纠偏行正能避免学生陷入险地、遭致败北的命运。语文课在传授知识外,还有着用文学形象的人格力量引导教化少年人如何为人处世的功能。学生需要这种由教师尽可能完美的表现出的人文魅力的影响,需要这种强筋健体的文化内涵的陶冶。生源的减少使享受优质教育的呼声更高更响,要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让教师走向成功,只有在反思中汲取理性的智慧营养。
  2.教学工作的不可重复性需要教师的反思
  每一篇教材、每一节课程、每一次解疑,都是师生互动中的生命过程,不能够重复出现。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缺乏反思意识,对学生求知过程中遇到的个体困难不甚了解,日复一日地机械地陪伴着四十五分钟,那他只能是匠气十足的“教书者”,而不是合格的“教育家”。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关注热点需要教师的敏感意识,包括对时代变革的敏感,对教育发展的敏感,对课程意识变化的敏感,对自身能力与社会呼应的敏感……这种敏感靠以往的经验不足以证实。每一个教师的成长是在实践——经验——反思循环中使自己不断提升而跃上新的层面而品味成功的感受的。尤其是在遇到社会转型期时频频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教学现象,时反思教训、总结经验绝对是提炼智慧的佳径。
  一节语文课后,当你回想着这节课是不是我所希望的?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上课时改变了计划中的那些内容?怎样用教与学的理论来解释这一课?下次是否还有新方法在尝试一下这样的课?善于总结及时反馈的做法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好习惯,很多有价值的调研论题正是在这平常的工作中发现,并趋于传统化、理论化。这种真实体验的研究分析才是在适应新课改中有典型意义的人性回归的实效业绩。
  3.师生角色的转换需要教师的反思
  新理念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已从固定的施教、受教的角度转换成了互动互助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人本合一的平等地位把语文学习当作共同体验情感激发,领悟生活的审美愉悦活动,在相互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感受,体会彼此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享有话语的霸权,一个“标准答案”让学生不会、不去、不愿将心扉打开,仅仅充当着接受知识传递的容器和工具。向来被认为便捷、快速、高效的传授教学法因只重结果不问过程,理应被“新课标”刷新或修改。用积极的信息加工理论分析,让师生对话改变以往的对白,是教育帮助学习者成长和成功的功能性体现。上海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提出:“教学生4年,为学生想40年,为国家民族想400年。”有了这样一种气度,就会使教师积极反思,宽容的接纳各种性情的学生,营造出教师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
  今天的教育迫切需要呼唤清醒的直抵肺腑的自律与探询,更需要否定自我,拷问灵魂的反思与质疑。因为反思之后,教师回归原点,能够真诚的理解,学生的发展是教师的发展,学生的成功是教师的成功。
  
  二、作反思型教师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反思应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础,随时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调整,使教与学的收获都有新的满足。语文教学的目标追求的是“整体效应”,重在“立人”。“文道结合”的传统观念在新时期有着与时代同步的解读。因为应试还存在,学校的生存,个人的发展都与此有着割舍不开的关系。所以,语文的工具性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技能,语文的人文性又明确了在培养考场的“得分手”之外,还需要通过听、说、读、写的技能让学生懂得思考,了解人际,知道合作等综合能力,隐性效应的要求需要教师在课改中与学生在一起成长。由此新时期的教师应在下述几方面努力要求自己做到。
  1.在学习中提升文化素养
  教育专家指出,在现代生活中,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学的知识只有10%左右是由学校传授的,其余的90%左右是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得来的。学习已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新世纪最大能量来自于学习,新世纪最大竞争也在于学习。语文教师的视野影响着学生的视野,语文教师的素养影响着学生的素养。传统的文学作品需要与时俱进的诠释,新的文学形象更要用跨越自己局限的认识来理解。
  “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富含哲理的语言道出一个残酷事实,即学习是终身的事情。教师不再是垄断知识的权威了。学习才有底气,学习才能成长,学习才能保证跟得上学生的需求。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在学习中完善和发展自己。
  2.在积累中磨砺知识结构
  语文学习讲究积累,无公式速成。语文教学亦然,不善积累进步就慢,固步自封成习惯了,就会被学生淘汰出局。所以夯实基础,善于感悟是语文教师在反思中务求做到的两个方面。
  夯实基础,仅有“教参”是不够的。课堂上旁征博引,挥洒自如,首先在于他对教材的熟悉。教材的内容和体系,课程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程度,教材延伸的思维训练,这些在备课时需要反复钻研,形成个人的认识和体验才能让教与学双方收益。其次是教师的基本功。能说会写是语文学科不可替代的职业要求。一手漂亮的规范字,一篇情文并茂的“大作”,会让学生惊叹之余重新认识语文学习的意义——“润物细无声”。苏霍姆林斯基在当教师时,写出千余篇作文,其中有描述自然景物,有抒发自身情感,有纪录工作体会,这些文章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情不自禁地用笔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教师写“下水文”的魅力。
  善于感悟是要求教师不机械的依据教参行事,自己的亮点和学生的关注再什么地方交汇,同行的长处是否适合照搬,怎样理解传统模式,生活中的新发现,社会中的新热点……都是语文教学中助于理解和疏通教材的方式、办法。有了这样一种习惯,积累的成功效应就产生了。讲台上追求的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就能显现出来了。
  3.总结中炼就底蕴内涵
  成熟的教师懂得自我否定。每一次反省,都是对自己价值的修补和完善。如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适当的谦逊,足够的勇气,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愫;对待学生是否耐心,亲和力、幽默感够不够;学生的反馈如何……科学的理性态度加上认真的深层剖析是成就教师的最佳途径。如果能长此以往,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增长为师的底蕴,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那么,新时期一名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敬佩、影响深远的语文名师就非你莫属了。
  
  王茂林,博士,广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通过调研发现,本市现代农业发展迅速、特色明显,但与之相对应的农业技术人员越来越紧缺,这也是我国农业领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从长远的眼光看,这将会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的发
期刊
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用教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上好英语课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亲近学生、挖掘特长和正面评价等几方面论述了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新课导入则是这门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之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整堂课的教学质量,可见导入的重要性.因而在
“互动”是新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关键词。根据新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互动”的过程。这里的“互动”既包括教师和学生之
期刊
从学、写、研、思、行五个方面谈教育研究伴笔者成长的过程及经验。 From the study, writing, research, thinking, practice five aspects of education research with th
小学古诗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古代文化素养、古代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古诗文教学的重视,借助古诗文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语文教师必须善于进行生动而形象的讲解,以便学生能够对词语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在提高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同时,促进写作能
期刊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是好玩好动且充满好奇心的,要想吸引并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注意力和接受能力,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心性特征出发,采取有趣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在激发他们英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