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感叹设计之路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hao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处在这个社会的我们被这个“社会”所影响,开始功利化,开始现实化,开始只顾眼前利益。作为年轻一代“设计师”的我们需要反思了,只有认知错误,找准方法,一步一步的行走才能走好这条“路”。让我们趁年轻多读些书,增加些知识储备。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增长一些见闻,增加一些知识,还能让我们得到一些满足,或许在未来的一些时间里会产生一些“亲密的联系”。
  [关键词] 社会 设计工作者 路 素质
  前些时候,我与同学在看日本的动漫,看到精彩之处,不禁感叹日本动漫设计者将日本的文化完美的融入情节之中。为什么我们中国就没有这样有特色、有文化背景的好动漫呢?一位朋友说,《秦时明月》啊,用论语进行“战斗”。我们不禁一笑。又说到《三国演义》等,其实这些更像把电视剧版的情节动漫化,不禁为之叹息!我说都是这个“变形”的社会闹的,金钱、物质化的社会容不得“人”静下心来细细的研究。
  事后,我反思这件事情,这对不对呢?问题真的只出自社会?那么人呢?在十年前,“设计师”是一个绝对有分量的称呼,被各方的人所尊重,如尊重艺术一般。他们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将一些充满艺术、设计感的建筑或者其它作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设计市场的扩大,“设计师”这个群体被无限的扩大着,伴随着老一辈的设计工作者们退居二线主持技术工作后,出现了过于“膨胀”的现象。许多刚出校门的“孩子”都以设计师的姿态融入设计工作中来,“设计师”这一称呼渐渐地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设计作品之初,体现了设计者心中对艺术的追崇,对心中理想的实现。但在几轮与甲方沟通之后,甲方的意见主导了一切。无论怎样,甲方就是“上帝”,说改就得改。久而久之,众多的设计工作者放弃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对创新的推崇,将设计商业化、产品化、格式化,失去了“设计”的意义。
  这不仅仅是社会物质化、金钱化造成的,更重要的还在“人”。处在这个社会的我们被这个“社会”所影响,开始功利化,开始现实化,开始只顾眼前利益。作为年轻一代“设计师”的我们需要反思了,任其发展只能断送我们已经拥有或者即将拥有的一切,只有认知错误,找准方法,一步一步的行走才能走好这条“路”。
  社会让我们变得浮躁,只有沉下心来认真思考才是真正的出路。问题已经出现,如果我们不静下心来思考、追溯,只流连于现有的东西,只能白白浪费我们的青春,必将被社会给淘汰。有问题不怕,怕就怕被问题给同化。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1933年被法西斯迫害流亡美国,他没急于将自己融入这个花花世界,而是将自己关在饭店整整3年,埋头思考运用钢材和玻璃表现全新建筑的问题。之后建造了纽约西格拉姆大厦等代表性建筑,开创了现代建筑的里程碑。
  让我们趁年轻多读些书,增加些知识储备。读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增长一些见闻,增加一些知识,还能让我们得到一些满足,或许在未来的一些时间里会产生一些“亲密的联系”。正如安藤忠雄所说,“我受和辻哲郎《风土》思想的影响很大,以后我又在姬路设计了和辻哲郎的文学馆。”“我二十多岁时学习的许多东西,经过了许多曲折,二三十年之后又有了密切的联系。”
  让我们趁年轻多培养点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许多,对以后是很有用的。正如安藤忠雄所说,“能不能有一个好的起点,我想取决于年轻时期能否持续地具有自己的理想和二三十岁的兴趣爱好以及积蓄能量的方法。”
  让我们边设计边思考。思考是很重要的,能让你具备原来不具有的能力。正如洛杉矶瓦兹地区的30米高的瓦兹高塔,它是一位叫赛蒙·劳迪阿的建筑工人从1921年到1954年用钢筋、砂浆、面砖设计建造的。还有法国的邮递员谢瓦尔兹独自建造了一所不可思议的迷宫。我们需要正视“思考”的巨大能量。
  让我们去旅行。旅行是很有意义的,它可以给“思考”自由,丢掉那些原有的束缚,让思绪如风般自由。在旅行中可以了解另一个空间,会让你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时,你只能自己思考,思考着一切。这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过程。正如安腾忠雄所说,“我认为,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比灌输学习内容的时间更加重要。”
  当然,我们还需要具备更多的素质与能力,如日本对清水混凝土建筑施工的严谨态度,如勒·柯布西耶那样的会宣传自己,如安腾忠雄那般对建筑的追求等等。但年轻的我们能将这些做好是成功的前提。时时的反省自我,刻刻的调整自我,必将能够成功走完这“条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日】安藤忠雄著,白林译. 安藤忠雄论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徐宁宁,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的电影传播从1958年到“文革”时期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改变,电影传播的渠道由原本单一的室内电影院发展为露天电影院和放映员的新型结合,通过放映员对影片的解读传递给当时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民,使得他们从原本的猎奇的态度去观看电影到后期真正对电影艺术的喜爱。  [关键词] 露天电影院 放映员  中国的电影传播从1958年到“文革”时期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改变,电影传播的渠道由原本单一的室内电影院发展
[摘要] 从1998年电视相亲节目《玫瑰之约》第一次火爆荧屏,到2010年《非诚勿扰》又再一次引领中国相亲交友节目独领风骚,十年中国媒介文化的重大嬗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促使电视相亲节目通过影像的新瓶再一次大放光彩。它以无门槛的方式给人们提供了成功相亲的现实路径,幻想“幸福”的通道,甚至一夜成名的欲望满足,契合了消费主义语境下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缔造了2010年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收视神话。 
摘要 近两年来,韩剧在我国大陆的热播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韩剧自身艺术品质的优良,我国影视剧在题材选择、情感表达方式、社会效应等方面的缺失,以及中韩两国在文化心理上的渊源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对韩剧热播原因进行分析,将对发展我国影视剧创作,以及构建当代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韩剧题材选择情感表达方式社会效应文化心理    近两年来。随着韩国影视作品在国际尤其是亚洲地区影响的扩大,
[摘要] 岩井俊二是日本“新电影运动”的旗手,是日本年轻一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他的电影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美好,则如温暖之花;残酷,则如冰冷之地。在青春与成长、生死记忆与现代忧思中,表达出美好或残酷的主题,体现出细腻唯美的日式特征。  [关键词] 岩井俊二 美好 残酷 日式特征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04    岩井俊二是日
电影《上位》由管晓杰执导,赵奕欢、文卓、文梦洋等领衔主演,于2013年2月28日全网付费首播,影片在男性凝视机制下讲述了四位女毕业生追求艺人梦的故事。传统电影总是将女性形象塑造为一种能够满足男性社会需求的视觉文化符号,在此观看行为中,男性建立着自身的主体地位,女性趋同着男性的观看模式,共同成为女性角色的凝视主体。电影《上位》即在标榜着“菲勒斯中心”的男性凝视机制中塑造女性形象,对女性的身体与身份予
[摘要] 《胭脂扣》是关锦鹏导演的代表作,剧中刻画了两段爱情。两段爱情都有着“虚幻”的本质。30年的烟花柳巷,妓女如花自认经历了一场浪漫唯美的爱情,但爱情传奇却是“虚幻”的,不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反而是充满了“占有”与“谋杀”。上个世纪80年代的香港都市,情侣袁永定和凌楚娟都不相信爱情。在他们的意识中,“真爱”就等于“虚幻”,是只有小说中才会出现的意象符号。  [关键词] 关锦鹏 《胭脂扣》
[摘要] 《西藏往事》是导演戴玮精神之旅与西藏情结的诗性呈现,壮丽的自然画面、圣洁的爱情传奇、深广的宗教悲悯有机地汇合在各种影视符号之中。 “二战”时期的一段“往事”在导演、编剧、摄像、演员的共同浇灌下已经绽放为一朵艺术的奇葩;影片《西藏往事》以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传奇中传达了影视艺术家对雪域高原人们的深挚的爱,终将成为雪域题材影片中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 戴玮 《西藏往事》 西藏题
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史,每一次电影技术革新都成为驱动力,给电影语言、电影形态以及电影美学带来巨大影响。数字技术进入电影领域,始于1999年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这部电影开启了电影的像素化元年,不仅让胶片电影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还颠覆着传统影视的美学认知。如今,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华语电影也在一点一点的发生着质的变化。2013年上映的华语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是继《
【作者简介】蔡青,女,河北秦皇岛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文艺学硕士生,主要从事电影美学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归来》海报 电影《归来》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大学教授陆焉识在西北接受劳改,因为思念妻女,在一次转场途中潜逃,结果在其女儿丹丹的告密和组织的阻拦下再次被抓回劳改农场;文革结束,陆焉识得到平反,回到家中后却发现妻子在一年前由于心因性失忆症不记得丈夫的摸样,夫妻相见不相识,陆焉识为了
【作者简介】  电影《锹里奏鸣曲》首映式 《锹里奏鸣曲》是我国第一部描写花苗的原生态电影,记录了湖南靖州苗族在现代社会生活冲击下,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也包含了无奈的变迁。苗族服饰色彩也在努力保持传统特征的同时,逐渐“褪色”。  一、电影展示的苗族服饰传统色彩特点  在《锹里奏鸣曲》中,通过节庆活动、日常生活把苗族服饰色彩的传统韵味与独特性展示了出来。  (一)色彩的多样性  苗族是一个多彩的民族,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