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同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两派分歧源于1903年的全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张党章第一条党员的标准应严格一些,马尔托夫认为宽松为好。列宁的主张被采纳,投票时多数派布尔什维克比孟什维克多4票。当时列宁与马尔托夫的关系很密切,他们都信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但革命胜利后,列宁说如果没有1903年战胜孟什维克的胜利就无法赢得十月革命。于是没有参加第二次党代会的人就想法儿弄清分歧所在,在发现两派实在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后,就按照个人关系选择阵营。1904年时,国际共运的精神领袖考斯基试图调节两派,达到团结,在布鲁塞尔召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所有派系的会议,但列宁拒绝参加。此后一段时间布尔什维克在国际国内都比较孤立。1917年2月革命前,布尔什维克的力量远不如孟什维克。孟什维克是当时俄国最强大的党,轻而易举地取得了彼得堡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领导权。后来,平息科尔尼洛夫将军的叛乱使布尔什维克领袖托洛斯基成为苏维埃的主席。十月革命后,孟什维克把自己当作苏维埃制度内的反对派,当外国工人代表团和兄弟党访俄时,布尔什维克政府还乐意让孟什维克出场参加接待,以示民主风范。但两党制并不符合列宁等领导人意愿,不久,列宁公开把孟什维克称之为最危险的敌人,托洛斯基把一切苏维埃政权的反对者都称之为孟什维克。契卡在镇压孟什维克中,由于捷尔任斯基对孟什维克一些成员的好感,吩咐手下善待孟什维克囚徒,因此孟什维克在监狱中没有受到虐待,有些人还高兴坐牢,因为里面比外面吃得好。1921年以后,孟什维克不得不选择流亡,留在国内的惨死在大清洗当中。孟什维克实际始终没有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他们只是不停地批判布尔什维克,但不参加任何以强力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