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运用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shuiyi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运用共生理论提出了我国构建和谐当前重点应注意处理好五大共生关系。即人与自然共生、城乡共生、区域间共生、社会各阶层之间共生以及经济与文化的共生。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在1879年提出的。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种属生活在一起。随着共生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不为生物学家所独享,逐步引起人类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至政治学家的关注,一些源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论在诸多领域内正在得到运用和实施。日本建筑和城市规划学者黑川纪章曾从后工业社会生产和信息的共生出发,探讨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文化、以及农业、工业和信息技术等的共生问题,认为全球已进入了一个共生时代。共生理论认为(1)尽管共生包含了竞争和冲突,但它强调了从竞争中产生的新的、创造性的合作关系;(2)共生强调了存在竞争的双方的相互理解和积极态度;(3)共生强调了共生系统中的任何一方单个都不可能达到的一种高水平关系;(4)共生是在较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收支背景下,共生单元寻求自己定位的一种途径;(5)共生强调在尊重其它参与方(包括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基础上,扩大各自的共享领域。
  
  一、共生理论及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体现
  
  1.共生三要素
  (1)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不同的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是不同的,在不同层次的共生分析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不同的。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共生单元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情况。按照区域系统构成基本内容可分为:人与环境两大单元。环境又可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次单元;按照区域差异又可分为城市与乡村共生单元;按照研究的目的在我国还可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共生单元。上一级同质共生单元的人按照收入水平不同又可分成不同的阶层的次级共生单元。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要注意各种不同层面共生单元的和谐、共生。
  (2)共生模式 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也反映作用的强度。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关系,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共生关系多种多样,共生程度千差万别。从行为方式上说,存在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程度讲,存在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情形。任何完整的共生关系都是行为方式和共生程度的具体结合。共生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共生单元的性质变化及共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人与自然、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各种社会阶层等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它既受全球经济环境、国家政策、体制的影响,也受区域自身发展的条件、竞争力的制约。譬如,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干预,一些区域的资源无偿地提供给其它区域,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偏利共生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区域之间更多的是互惠共生关系,且在组织程度更多趋向于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
  (3)共生环境 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即共生模式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共生关系存在的环境往往是多重的,不同种类和层次的环境对共生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按影响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按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主要环境和次要环境。主、次随时间变化会互相替换。对一个区域发展而言,共生环境可以是全球性的、可以是全国性的、当然也可能是更高一级区域的。对我国而言,首先是珍惜和平与稳定的共生环境,积极、充分、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全面提升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和谐度。
  
  二、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五大共生关系
  
  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共生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的共生关系很多,但当务之急是首先处理以下五大共生关系。
  1、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共生。自然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类也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体统一性的观念下,自然界蕴有万物,并且有各自的运演规律,但它们之间绝非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客观地分析我国国情,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经济发展要走低消耗、高效益的路子,同时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不仅要从自然中获取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而且要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态度保护、建设和利用自然。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的社会。
  2、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共生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和农村都加快了发展步伐。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达到9422元,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在城乡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城乡基本建设、城乡义务教育、城乡医疗卫生、城乡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等不断扩大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城乡共生关系。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超过1000美元,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根据国际经验,工业已有能力反哺农业,初步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和条件。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在工业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一个普遍趋向。因此,国家应建立起有效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实施新世纪的减贫工程,并在“十一五”期间整合农村投入的资源,建立起农村医疗和养老的基本社会保障框架。
  3、处理好区域之间的共生关系。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和收入差距大,也是一种特殊国情,但问题是目前这种差距的扩大还在继续,较发达地区的收入增长水平仍快于欠发达地区。如据2004年上半年统计分析,全国31个省(区、市)中,人均收入最高的东部五省(市)是:上海(8513元)、北京(7836元)、浙江(7771元)、广东(7264元)和福建(5879元),五省市人均收入为7453元。而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区、市)是宁夏、青海、甘肃、黑龙江和新疆,上半年人均收入为3661元。要实现区域之间的和谐共生,首先,要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未来我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将继续依赖于改革开放战略所带来的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机会,以及通过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的效率提升。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依赖于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和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要减少行政干预,把区域合作的主体让位于市场来主导。其次,跨地区产业要能互动,能互相促进和补充,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避免和消除由地方政府所主导形成的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现象。第三是在实现地区协调发展中,要两条腿走路。一是要通过产业互动实现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一是通过对欠发达地区在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上的倾斜,逐步扭转这种区域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缩小地区差异不能片面理解为缩小人均GDP的差异。
  4、处理好社会阶层之间的共生关系。我国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导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增多,有的还比较激烈。这既有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趋势限制了初级劳动力工资提升的特殊原因,也有现代财富积累速度大大加快和信息技术影响下社会组织中间管理阶层出现新分化的新情况,还有社会转型期腐败和非法致富对收入分配和民众心态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福利等杠杆,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理顺工资和收入分配的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和低收入群体,建设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社会。
  5、处理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而文化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然而,经过世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后,整个世界已进入科技、信息的时代,以信息、知识、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文化”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与源泉,其作用与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物质因素。知识、信息、科技、文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众多发达国家统计的经济增长中,85%以上来源于大文化的作用。这一变化推动了传统的经济与文化的一般关系原理的进一步发展。有人预测今后区域或城市之间的竞争将主要是文化之间的竞争。
  21世纪经济与文化共生互动关系的原理是:从本源上看,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从发展上看,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源泉;整体而言,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发展和水平的是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内容。例如,美国文化决定了美国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水平。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产业结构,逐步从传统的重型结构产业向轻型的结构产业过渡、升级。
  作者为: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
其他文献
貉又名"浣熊",是犬科的一种,我国有关貉白内障手术方面报道很罕见,本院首次对1例貉老龄白内障进行超声摘除手术,并取得成功。报告如下。1病例貉,由重庆市小动物保护协会2016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