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幼儿;游戏;生活技能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7-0049-01
一、案例分析
(1)隐形支持
案例一:新的学期开始了,面对崭新的活动室教师们又开始为布置区域环境而忙碌了,收集废旧材料,发动家长资源,和小朋友一起制作,终于各个区域都初具规模,有模有样。娃娃家里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建筑工地花草树木造型各异,小超市中也是各样食品、用具琳琅满目等等。
分析:这些为幼儿的游戏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可也为即将出现的问题埋下了伏笔。娃娃家里幼儿面对空荡荡的场景不知道怎么玩,因为已有的材料是“死”的,给予幼儿创造性表演角色也封上了“死角”。教师对幼儿游戏的隐形支持策略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显性支持
案例一:“老师,建筑工地人数已经够了,凯凯还要进来。”这时老师说了一句,“建筑工地人满了,你到其他地方玩吧。”凯凯有些委屈地说:“我已经插牌了,我就想玩这个。”站在旁边不走。老师说:“你来晚了,只能去其他地方玩。”最后凯凯哭了,整个游戏时间都很伤心。
分析:在案例中教师直接以老师的身份支持游戏,无形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占据了上风,对幼儿的游戏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案例二:娃娃家里很热闹,“宝宝”自己拿着玩具在地上玩。“妈妈”忙着烧饭。可是造成了饭菜掉的满地都是,玩具也是丢的这边一个,那边一个。这时,老师见状,按响了门铃“叮咚”,“爸爸”把门打开,“你好,我是宝宝的老师,来你家做客。哎呀,地上怎么那么多东西,有些乱。”娃娃家里的成员听后不好意思,迅速地收拾好物品,将物品放回原处。屋子里瞬时整洁多了。
分析:在案例中教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用言语的方式适当地对幼儿游戏进行了支持,直接参与到游戏当中。它能更明确直接地向幼儿传递教育的意图,而且也便于教师同时影响更多的幼儿。
2.开展有效的支持策略
(1)细致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意图及游戏心理
在幼儿游戏中,教师首先要先学会观察,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心理。只有有了具体的观察,才能在指导游戏时采用正确的支持策略,给予幼儿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促进游戏的开展。如,中班幼儿自我调节、控制能力较弱,往往不能做到长时间做一种游戏,当“送外卖”的幼儿反复送外卖,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观察游戏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帮助幼儿调配活动,建议他去当“银行职员”,坐在銀行里负责存钱、取钱工作,从而获得休息。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玩多种主题的游戏;在游戏中注意观察幼儿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游戏;通过讲评游戏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掌握交往的技能及相应的规范。
(2)把握显性支持的维度:时机、力度
在游戏中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情况的同时,应该抓住教育契机点,以适当身份加入、参与、体会,帮助幼儿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层次中,让幼儿进行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如,肯德基的服务员都去送外卖了,店里一个人也没有。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来买东西,提出:“肯德基里为什么一个人也没有,我要买汉堡?”借机与幼儿讨论“能不能都去送外卖?”“如果有客人来了怎么办?”等。如果将这一情况忽略,那么教育的契机也随之消失,可能下次游戏时还会出现同样的情况。但是,教师直接支持的过分减少和开放度的加大,也会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在针对个别情况中,如果支持力度没有把握好,可能支持后的效果依然较弱。因此,掌握好游戏指导 “力度”非常重要。
(3)注重隐形支持的实效性
隐性支持中主要包括游戏前准备和游戏后讲评。游戏前给于游戏材料的层次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让幼儿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在制作环境时,注重环境的暗示性。如,所有的工具:剪刀、服装等都贴上标签,摆放在架子上,有利于幼儿自己取用等。游戏结束后从评价内容、形式上,尊重幼儿主体地位。评价的内容一般为幼儿创造性的表现或者遇到困难时、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你在游戏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你还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一起出主意吗?刚才游戏中**的表现对吗?应该怎么做?等等。这些开放式的讨论便于幼儿参与,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使他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次游戏,而取代了由教师一人评说的主导地位。
3.反思
区域游戏中老师能否采用有效的支持策略,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领悟,让自己成为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以突显个性,培养幼儿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区域游戏中,教师应要为幼儿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将教师的要求真正转化为孩子的需求,为他们创建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活动舞台。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权、主动权、独立权还给幼儿,强调其在活动中自由、自主、创新、真正感到开心、快乐、满足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