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经济多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国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而国民的阅读率不仅没有搭上经济发展的快车,反而与GDP的提高成反比。为何我们不爱阅读?
太忙没时间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今年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传统纸质书报刊媒介中,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18.91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5.38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时长为13.19分钟。在新兴媒介中,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46.77分钟,比2011年的47.53分钟减少了0.76分钟;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16.52分钟,比2011年的13.53分钟增加了2.99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2.94分钟,比2011年的3.11分钟减少了0.17分钟。相比较而言,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在增长,上网时长和电子阅读器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该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通过新媒介还是传统媒介,国民的阅读时间都比较短,这和很多人的感觉也比较接近。
在知乎网上,网友林海提到:“工作时间长,下班就只想休息,不想阅读了。”“现在的社会节奏比较浮躁,网络、事业、游戏、人际关系等等都花费了本身大量的精力,没有时间专心地读书。”另一位网友刘凯如是说。
济南时报就大学生的读书情况做采访调查时,就有学生无奈地表示:“我很想能经常读一读跟学习、考试无关的书,但是时间确实太少了。”
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也谈到:“每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上班太紧张,大多数人生活节奏加快,不可能抱着一本书啃到底。”
死活读不下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做了个书籍“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对近3000名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之后,结论显示:《红楼梦》是读者们吐槽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在这份榜单的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而这些书正是老师给学生们开出的“世界名著阅读书单”,现在,学生们竟对这些书“深恶痛读”。
以分数录取的原则让学校和家长们对考试成绩更为看重,孩子们被迫把精力都投入到考试之中,没有太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传统教育模式剥夺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权力。网友张英锋吐槽说:“在学校,教科书或教辅书的可读性太差,无人愿读,但为了应试,老师家长又反对看课外书,所以学生无书可读。读书成了剥夺个人自由的代名词。更可怕的是,一听要看书,就有抵触情绪,就觉得很累很无聊,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形成了条件反射。”
图书馆成摆设,课外书成多余,年级越高,读书越少。中青报曾有《沉睡的中小学图书室谁来唤醒》的报道,在很多基层中小学校,图书馆常常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大门经常紧锁,很少能够供学生们去借阅。
很多父母只知道关心孩子们的成绩,缺少给子女买书的意识,家里也缺少相应的藏书,有专家估算说,中国的普通家庭中,拥有50册以上藏书的并不多。
宁夏大学某教授的话更是一针见血:“读书需要兴趣,需要习惯,国人在应试教育中将阅读的乐趣消磨殆尽。”
杂乱的图书市场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很多书店中,教材或教辅材料竟然占到所售图书种类的70%以上,在另外30%中,一些之乎者也的所谓国学知识、动漫、武侠小说又占有很大比重,使读者每当浏览书架时都大倒胃口。
对于这种情况,网友张一一在其《韩寒的新书与文学的救赎》的博客文章写道:“出版商们所关注的、大量出版的都是那些所谓的“名人书”(包括“明星书”和“名作家书”),大多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或者老调重弹的既无文学性又无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敷衍之作。”
中国人关注的问题多,而且纠结不少,困惑更不少。比如房价问题、医改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税收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幼儿教育问题以及各式各样的文化问题,这些问题原本应该在图书市场上有充分表现,而事实是表现很少,连表达都很少,人们的关心没有安置处。
作家阎连科在微博中写道:“参加上海书展如庙会样忙忙乱乱,在那书草书原里,越发知明写作的荒冷。书展的全部热闹和努力,就是把好作品卖成大白菜,把白菜豆腐样的家常菜供成珍味与佳品。畅销成为唯一的成败标准,媒体成为评判的唯一尺度。”
公共阅读设施缺乏
图书馆是进行深度阅读的重要条件,由相关资料而知,在美国,平均不到2万人就有一个图书馆。英国是1万人,法国是2.2万人。一些高福利的欧洲小国更是十分了得,瑞士居然每3000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对比国外,中国的公共阅读资源和设施数量非常有限。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主编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统计,2012年中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而截至2011年底,中国平均每44万人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量仅为0.52册。
公共阅读设施数量的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兴趣,而反观阅读内容,其实,不仅阅读量总体水平较低,还存在读书内容过于注重实用性的问题。
“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知名媒体人白岩松这样感慨道。
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导致人们的文化需求减少,加上社会生活压力大,每个人要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中国人似乎已无太大的热情去认真读一本好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李开盛指出:“之所以如此,是实用主义心理在作怪,人们想通过读书获得文凭或某种职业资格,从而为自己的工作与发展谋得一个进身之阶。”
提及此,作家张礼嘉认为,中国一味追求经济繁荣,很少去考虑别的事情。“现在的人都太浮躁,太功利了。”她说,“读书要有一颗平静的内心。”
立法促进阅读
“全民阅读立法”日前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目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士透露,《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国家长远战略;解决全民阅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设立国家全民阅读节。三是进行全民阅读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四是制定全民阅读规划,作为开展全民阅读的指导性文件;五是建立国家阅读基金,建设全民阅读重点工程。
我们期待,随着该条例的实施,能改善全民阅读率不高的现状,逐渐提高国民的阅读兴趣,逐渐培养起少儿的阅读习惯。
太忙没时间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今年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传统纸质书报刊媒介中,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18.91分钟;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5.38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时长为13.19分钟。在新兴媒介中,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46.77分钟,比2011年的47.53分钟减少了0.76分钟;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16.52分钟,比2011年的13.53分钟增加了2.99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2.94分钟,比2011年的3.11分钟减少了0.17分钟。相比较而言,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在增长,上网时长和电子阅读器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该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通过新媒介还是传统媒介,国民的阅读时间都比较短,这和很多人的感觉也比较接近。
在知乎网上,网友林海提到:“工作时间长,下班就只想休息,不想阅读了。”“现在的社会节奏比较浮躁,网络、事业、游戏、人际关系等等都花费了本身大量的精力,没有时间专心地读书。”另一位网友刘凯如是说。
济南时报就大学生的读书情况做采访调查时,就有学生无奈地表示:“我很想能经常读一读跟学习、考试无关的书,但是时间确实太少了。”
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也谈到:“每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上班太紧张,大多数人生活节奏加快,不可能抱着一本书啃到底。”
死活读不下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做了个书籍“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对近3000名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之后,结论显示:《红楼梦》是读者们吐槽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在这份榜单的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此外还有《百年孤独》、《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瓦尔登湖》等外国名著,而这些书正是老师给学生们开出的“世界名著阅读书单”,现在,学生们竟对这些书“深恶痛读”。
以分数录取的原则让学校和家长们对考试成绩更为看重,孩子们被迫把精力都投入到考试之中,没有太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传统教育模式剥夺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权力。网友张英锋吐槽说:“在学校,教科书或教辅书的可读性太差,无人愿读,但为了应试,老师家长又反对看课外书,所以学生无书可读。读书成了剥夺个人自由的代名词。更可怕的是,一听要看书,就有抵触情绪,就觉得很累很无聊,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形成了条件反射。”
图书馆成摆设,课外书成多余,年级越高,读书越少。中青报曾有《沉睡的中小学图书室谁来唤醒》的报道,在很多基层中小学校,图书馆常常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大门经常紧锁,很少能够供学生们去借阅。
很多父母只知道关心孩子们的成绩,缺少给子女买书的意识,家里也缺少相应的藏书,有专家估算说,中国的普通家庭中,拥有50册以上藏书的并不多。
宁夏大学某教授的话更是一针见血:“读书需要兴趣,需要习惯,国人在应试教育中将阅读的乐趣消磨殆尽。”
杂乱的图书市场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很多书店中,教材或教辅材料竟然占到所售图书种类的70%以上,在另外30%中,一些之乎者也的所谓国学知识、动漫、武侠小说又占有很大比重,使读者每当浏览书架时都大倒胃口。
对于这种情况,网友张一一在其《韩寒的新书与文学的救赎》的博客文章写道:“出版商们所关注的、大量出版的都是那些所谓的“名人书”(包括“明星书”和“名作家书”),大多是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或者老调重弹的既无文学性又无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敷衍之作。”
中国人关注的问题多,而且纠结不少,困惑更不少。比如房价问题、医改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税收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幼儿教育问题以及各式各样的文化问题,这些问题原本应该在图书市场上有充分表现,而事实是表现很少,连表达都很少,人们的关心没有安置处。
作家阎连科在微博中写道:“参加上海书展如庙会样忙忙乱乱,在那书草书原里,越发知明写作的荒冷。书展的全部热闹和努力,就是把好作品卖成大白菜,把白菜豆腐样的家常菜供成珍味与佳品。畅销成为唯一的成败标准,媒体成为评判的唯一尺度。”
公共阅读设施缺乏
图书馆是进行深度阅读的重要条件,由相关资料而知,在美国,平均不到2万人就有一个图书馆。英国是1万人,法国是2.2万人。一些高福利的欧洲小国更是十分了得,瑞士居然每3000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对比国外,中国的公共阅读资源和设施数量非常有限。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主编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报告2012》统计,2012年中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而截至2011年底,中国平均每44万人才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平均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图书量仅为0.52册。
公共阅读设施数量的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兴趣,而反观阅读内容,其实,不仅阅读量总体水平较低,还存在读书内容过于注重实用性的问题。
“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知名媒体人白岩松这样感慨道。
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导致人们的文化需求减少,加上社会生活压力大,每个人要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中国人似乎已无太大的热情去认真读一本好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李开盛指出:“之所以如此,是实用主义心理在作怪,人们想通过读书获得文凭或某种职业资格,从而为自己的工作与发展谋得一个进身之阶。”
提及此,作家张礼嘉认为,中国一味追求经济繁荣,很少去考虑别的事情。“现在的人都太浮躁,太功利了。”她说,“读书要有一颗平静的内心。”
立法促进阅读
“全民阅读立法”日前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目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士透露,《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成立国家全民阅读指导委员会,统筹协调各地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国家长远战略;解决全民阅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设立国家全民阅读节。三是进行全民阅读立法,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四是制定全民阅读规划,作为开展全民阅读的指导性文件;五是建立国家阅读基金,建设全民阅读重点工程。
我们期待,随着该条例的实施,能改善全民阅读率不高的现状,逐渐提高国民的阅读兴趣,逐渐培养起少儿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