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ARACTS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xiand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文章在分析当代世界哲学研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哲学有不同的特性,但哲学的主题最终关涉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当代世界哲学具有不同的研究倾向,并表现出实践哲学新特点,这表明了今后哲学发展的新趋向。反思中国哲学研究的百年兴衰,强调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势在必行,当代中国哲学家应当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范式而奋斗。
文章通过构建博弈模型研究了地方立法与民间规范之间的互动机制及其与社会治理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民间规范和地方立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取决于与地方立法相关的法律执行成本。当法律执行成本较低时,地方立法相比民间规范能够更好地施加集体惩罚,从而约束个人的行为;反之,民间规范则能够更好地实现对个人的行为约束。此外,降低体制转换的成本以及施加相关的外部激励等措施,能够有力促使地方从民间规范潜在的低效率均衡中转移出来,实现社会的法治化,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
文章详细分析了1833年至1873年期间中国传统夷夏之辨观念的转变过程,指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对西方国家的看法从“夷”逐渐变成了“客”,这是一种在外界武力压迫下不得不做出的艰难而痛苦的改变,是一种带有国际面向的具有“平等”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使得“师夷长技”的话语可以产生,使得“以夷变夏”成为可接受的观念,使得后来夷夏之辨争论再起时的焦点变成了中国内部的满汉之争。
侯外庐先生(1903-1987)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体系,其弟子和研究团队发展成为享誉学林的侯外庐学派。侯外庐著作等身,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学、哲学、社会史、思想史、史学理论及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等诸多方面。白20世纪20年代以来,侯外庐先生撰著、发表了大量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学术专著、研究论文、时政评论、书信序跋等。但是,除了《中国思想通史》等著作得到较好的整理外,其他论著多尘封于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及私人
在当代中国,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哲学史研究?高文新教授的《欧洲哲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一书面对中国哲学发展的独特需求,通过对众多哲学系统的比较,选择了在发展进程、发展形态以及形态分化都属于人类哲学中最典型形态的欧洲哲学作为研究的样本,意图在对欧洲哲学的深入研究中,吸收其理论成果,建设中国自己的民族文化。
辩证批判道德观颠覆了规范性道德观和描述性道德观所确立的模式化正义,开启了社会自我否定的辩证批判性指向。在自我否定过程中,异化生活的因素被涤除,“元价值”强制状态被消解。因而,辩证批判道德观开创了人类无限的“生活可能”。它表达了人类真实的存在方式、真切的生活方式;它不是人类道德实践确立的状态,而是在不断地自我否定的过程中自我澄明。现代世界里,全球化扩张的资本,以其异化人的逻辑透过政治强力、技术异化,消灭“个体再生产”和“代际再生产”,消灭否定性的思维,使人处于“类本质”异化状态。我们从辩证批判道德观的实践原
形而上学的“前世”是西方文明史的最高本质,“今生”的形而上学在文化现代性的聚变中,已化为入侵社会共同体的可塑的模具。过度化繁琐哲学、概念化动力哲学、同质化跟风哲学、空乏式平庸哲学、无能式舞台哲学等表达了现代性驱动下人类思维的自贱和自欺,加剧了知识时代大众文化的失控和精英文化的溃败。似是而非,是现代形而上学的真相。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对“深度”的执着,现代形而上学是对“肤浅”的承诺。传统形而上学是肤浅的“深度”,现代形而上学是深度的“肤浅”。
2008年4月发现于山西兴县红峪村的一座元代至大二年(1309)壁画墓,是模仿挂轴的一座典型墓例。作画者将当时墓葬壁画所流行的各种表现题材一齐搬进了挂画当中,从而使这些常见的壁画内容变成了画中之画。这里的“画中之画”,当是适应特定墓葬的特殊装饰需要而选定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从中可见一位智慧画工应对这一特定现实问题的图画智力。
以形象、议题与媒体三大节点为要素,西方国家政治生活愈发呈现公关化形态取向。然而,形象的虚构性、公关议题难以转化为政策议程以及媒体主导着政治进程,使得狂欢下的虚伪和事实上的低效不可避免地成为公关政治的基本色彩和必然结果,进而将导致公共领域的崩塌乃至民主价值的稀释。是故,后发国家的民主改革应致力跳出西式民主的定势,并有效顺应现代民主的功能变化,由保护型民主逐渐向可治理型民主转化。实现民主政治的可治理化改革,应以真实的民主体验和切实的民主绩效为改革取向,并确立起多向度复合的建构路径和实践方案。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贸易、金融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全球金融治理是全球治理的重要纽成部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增强制度性话语权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文章在梳理全球金融治理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了增强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的五大战略路径,为推进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与优化,破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制度中的权利、利益不均衡的困境提供了参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