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似乎确有某种特殊性格更容易使人成功,但这种性格决不是传统文化倡导的内敛中庸型,而是外向攻击型,是狼性、羊性与猴性的结合。尤其在普遍修身自养的中国人中间,哪怕只比别人多一点点勇气、强硬与速度,都很容易使你脱颖而出。
让我们得出这个结论的人是宏图三胞的袁亚非,他甚至可以被称作“疯狂的袁亚非”和“超音速袁亚非”。他一进入市场,就展示出来狼一样凶猛的攻击性,而且他的速度——资金周转率,更是堪称极致——7天!
他从一无所有到坐拥2亿资产用了3年,这已经是高速;但他接着把IT产品从零滚到70亿,不可思议地只用了5年!
如狼似虎的袁亚非,留给旁观者的,是惊叹;留给对手的,是绝望。
一道门关闭意味着另一道门打开
袁亚非,1964年12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南京金陵职业大学财会专业,分到南京雨花区审计局工作。人年轻,肯干,一心想着进步,可父母在南京没有背景,靠什么提拔呢?他想出一个办法:写文章。
1990年,袁亚非被派到板桥镇一个村去任代理村长。经过3个月的观察与思考,一篇《对一个种粮大户的调查与思考》的文章出炉了,这马上引起了市里有关部门的重视,随后他就被抽调到区里给书记当了秘书。
1993年年初,各单位干部调整,袁亚非再受冷落,一下子成了形单影只的孤雁。正左右为难时,一个拖儿带女、想下海却下不去的同事,对袁亚非说:“如果我像你这样年轻,又没有家室拖累,早就停薪留职,下海去闯闯了。”冲着这句话,袁亚非下定了决心!但怎么闯?不知道。实在混不下去了,大不了到水西门卖鸭子。
“我曾经去水西门观察卖鸭子好几个礼拜。那时我一个月才拿200多元,最崇拜卖咸水鸭的万元户。我想第一,我比他们聪明;第二,我比他们勤奋,所以不信他们能活,我就活不了!”
准备好退路,袁亚非不再犹豫,一下跳进了“海”中。
回忆当年下海的决定,袁亚非说,人活着追求的无非是幸福和快乐——当你觉得不快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空间换掉,去寻找新的快乐,这时你的选择将变得多元,你的人生将变得丰富。“一道门关闭,意味着另一道门打开。”
当然,袁亚非并没有去水西门卖咸水鸭。他揣着连借带凑的2万元,租了间民房干了起来。可生意并不好做,倒大米、贩服装,一连几单生意都失败了。下海试水一分钱没挣到,反而把本钱赔光。难道自己的创业生涯就这样结束了?
眼看走投无路,命运却悄然转弯。袁亚非意外地获得一个信息——他在小饭馆里吃饭时,认识了一个曾经卖过电脑的朋友,对他说:“不少南京人从深圳倒计算机配件到珠江路卖,利润有两三成。” 袁亚非顿时两眼放光:“那我就做电脑!”
他借了10万元,直奔深圳。
在深圳,他找到了大学同学胡强,凑足30万元,进到了第一批电脑。“那时候不敢坐飞机!为了省钱,火车托运,剩下的软驱、光驱我们自己背着,勒得两个人肩膀全是血痕。”
当时,电脑及配件都从香港进来,价格浮动与港币挂钩。1993年年底,几个月间,1港币兑换的人民币从0.8元涨到1.3元,袁亚非进货时是0.8元,回来后港币就不停地涨。这意味着,当他选择保持与别人相同利润空间时,就可以将价格降到别人的2/3以下;当他选择销售价格与别人相同时,就能比别人多赚超过1/3的利润。
第一单电脑生意,袁亚非挣了30多万元。他兴奋不已,终于找到了感觉,找到了一条财富源泉。而且,这第一单生意让袁亚非还悟到了商业的秘密。
广告一打就撞了“道理”
“贪婪是对勤奋的激励。”这句话完全适用于当时的袁亚非。第一单生意成功之后,他内心的欲望、市场意识和个性中的虎气与狼性一下被激发了出来。
1994年,南京珠江路电脑城只剩最后一间靠近厕所的臭烘烘的摊位,便宜,一年租金才2万多块钱。袁亚非毫不犹豫把它租了下来。他自己不懂电脑,就招了几个熟手,鼓捣着开始做生意,算是正式进入“业内”。
位置差,生意就差,埋头苦干不是办法。此时,袁亚非的市场意识和果敢再次发挥作用,他走出了一步别人想不到的棋——每周花100元为自己的产品在报纸上做广告,成为南京IT行业第一个吃广告螃蟹的人。掌握了低价利器和宣传阵地,袁亚非的生意很快门庭若市。
然而这一宣传模式打破了电脑城以往的“江湖规矩”,袁亚非成了同行眼中“一个不懂规矩的搅局者”,受到排斥和要挟。
袁亚非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模式给自己带来的客观效益,而且同行们一不懂市场竞争,二怕特立独行,三没意识到“习惯性”思维的落后。既然他们如此畏首畏尾,没有商业智慧又要向自己开战,那么自己就用不着手下留情了。
他加大了广告投入,广告导致了低价和快速出货,这正好暗合了电脑行业的重要特征:量大、成本低、换代快。一旦顺应了这一规律,袁亚非就顺风顺水,被习惯遮蔽了眼光而看不到“道理”的大多数同行,很快被他杀得一片狼藉。
到1994年年底,他的摊位已遍布电脑城。不久又杀入珠江路电脑一条街,到1995年年底拥有了11家店铺,经营的品种也从最初的计算机配件到整机,以及商务通、快译通等电子产品,两年间成了南京电脑大王。
就是这一经历,让袁亚非悟到了“厚道、讲理、明目”六个字,受用至今。厚道,就是为人要好,千万不要害人,多换位思考;讲理,就是要努力探究和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要按习惯做事,要按道理做事;明目,就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市场经济中做事要精明。正是这六个字,成为日后指引三胞集团发展的企业精神。
袁亚非最喜欢用的字眼是“道理”,一旦认准一种“道理”,他便会立刻付诸实施,坚持到底。
没有怀疑,就没法做大
袁亚非在生意一天天做大之后,反而变得沮丧不安分起来。“这些都是靠我的头脑、靠辛苦挣来的。这样下去,我天天盯着这几家店,什么时候才能做大呀?”电脑城里的那点事儿,已经不能让他感到兴奋。他需要冒更大的险!
于是,他一边想着怎样把电脑生意做大,一边扩大经营范围,一边投资证券、南京的地产、娱乐等。1996年,三胞公司已经拥有了两亿资产。但与此同时,袁亚非的心头却始终萦绕着一个困惑——自己旗下企业的发展上又上不去,下也下不来,似乎遭遇了某种“看不见的”瓶颈。
有一次,一位证券公司业务员的失误操作使他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但他没向证券公司追究。证券公司出于感激,帮他做了新股,一下又赚了不少钱。股市的经历不仅让袁亚非懂得了融资,还让他更坚信了:做人还真是厚道一点好。
这次经历给他“洗了一次脑”,他开始反省电脑城生意,最终发现了问题所在。
有一次卖一个硬盘,袁亚非诚心诚意地跟顾客讲,说这个硬盘实际成本是900元,卖你950元,只赚了50块钱。顾客一翻白眼说你骗我,然后出去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说你这货也不错,但是价格再少点儿。说来说去,最后910元成交的时候,顾客竟然拿出个放大镜往硬盘上看,然后还闻了闻!
回到家里,哭笑不得的袁亚非越想越不是滋味。顾客根本不相信你,还拿放大镜看,说明顾客认为整个电脑城就是欺诈盛行的地方,所以你再讲诚信也会被怀疑。这进一步说明电脑城里的销售模式根本不可能有前途!而且与顾客的这种斗智斗勇太累,货也卖得慢;加之自己培训的销售人员一旦成熟就跳槽,自己开店去了。他最终得出结论:在电脑城里,再怎么蹦跶也不会有大出息,必须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创新!当务之急,是把公司先迁出去。
1997年,袁亚非迈出了他脱胎换骨的第一步。在人们不解的目光里,他离开了珠江路,将总部迁到国贸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