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仔细汇总了有关股市相关数据,惊奇地发现,市场非散户群体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见下图)

见上图,中国股市进入第18个年头,法人的持股比例正式成为市场第一大非个人群体。这个数据说明,1998年当政府建立超常规战略基金投资队伍的时候,推倒了1997年以前私募、机构等称霸市场的庄股时代。而2008年“大小非”减持,法人股上市将推倒2007年前盛极一时的基金时代。这是一个真正转轨中的市场,将重新确立谁是股市的最大庄家。
在“大小非”减持上市的同时,市场正在经受股权制度结构的转变、价值回归和股权分散化(据我们所知,西方股市的上市公司股权是非常分散的)的阵痛及长期的裂变。只有这样,今后的中国资本市场才会在价值投资中找到重生的机遇。
为什么会这样比喻?因为我们仍然信奉股市是庄家控制个股、价值决定价格的市场。当法人股减持上市的时候,是以原始的、非流通股1元价位计算市场市盈率,还是以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溢价流通股价计算市盈率,衡量市场投资标准的市盈率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在股权分置实施转轨对价的今天,市场将产生重新估值体系。
转轨中的市场,是否能够继续适用以往的估值体系和国际经验,是一个大疑问。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股票进行新的分类,即所谓国有特定控股企业和一般企业。对于国有控股企业而言,一方面各级国资委部门能够应各方要求控制其减持节奏(招行和民生就是典型的对比例子)。另一方面,对于特定行业国家有着必须绝对控股的要求,因此相对而言,这类企业的非流通股减持压力会相对较小。
而一般企业的情况则大相径庭。如今市场走势已经告诫投资者,当初施行股改对价10送3的方案,并让流通股东从中得到好处。在现在看来却是糖衣炮弹,而6000点上升则是为“大小非”减持留出炒作空间做准备。当我们之前是跟随庄家,后来跟随基金,都是站在二级市场看谁是市场老大,即所谓主力控制个股的角度跟庄炒股。而现在,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地学会从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角度看市场,重新认识市场结构变化,将会吃大亏。因为2008年之后的市场老大,不再是以往关注的庄家和基金了。
今后,在可能关注减持非流通股较大的公司中,我们将分为高门槛公司和低门槛公司。所谓高门槛公司,比如证券公司、银行、信托、保险等牌照;包括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包括消费品牌的忠诚度;包括城市商圈的稀有等等。这类公司的股东,在减持之前,必须考虑它们是否要彻底告别这个行业。因为一旦退出,再次进入的难度很大。
而低门槛公司不同,比如一般的工业原料和中间品,无品牌,无技术垄断,大股东完全可以依靠减持流通股份来获得资金。并利用这些资金重新建设一个与上市公司产品相同的项目。从他们现实市场自身利益的角度看来,可能连一文钱的市盈率都不值,他们可能只在乎市净率。如果能够以目前二级市场的10元价格卖掉2元的净资产,又用2元的净资产去拷贝一个同样的项目,岂不是白赚8元钱?所以,如果对于这类公司依然用市盈率来估值,都有可能陷入误区。
目前上市公司中第二类公司中的低门槛公司占比非常高。而这些公司各类非流通股东的减持,将拖累全市场的重新估值。所谓挤压泡沫,价值回归就是将即要上市流通不足1元钱的法人股,与目前13元的二级市场平均价格对价。
当我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出现了十几倍的裂变时,对话的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是相信原有二级市场溢价炒作的价格呢?还是相信上市公司以对价10送3换来的、原不流通股份上市的价格。所以,上市公司法人股上市将成为真正的大庄家是不可扭转的,价值回归也是不可扭转的。
最终目的,市场将在几年中实现价值回归和股权分散化。为此,笔者希望投资者在经历2006年至2007年因股改而开始,也因股改而结束的大牛市中,有所警觉。

见上图,中国股市进入第18个年头,法人的持股比例正式成为市场第一大非个人群体。这个数据说明,1998年当政府建立超常规战略基金投资队伍的时候,推倒了1997年以前私募、机构等称霸市场的庄股时代。而2008年“大小非”减持,法人股上市将推倒2007年前盛极一时的基金时代。这是一个真正转轨中的市场,将重新确立谁是股市的最大庄家。
在“大小非”减持上市的同时,市场正在经受股权制度结构的转变、价值回归和股权分散化(据我们所知,西方股市的上市公司股权是非常分散的)的阵痛及长期的裂变。只有这样,今后的中国资本市场才会在价值投资中找到重生的机遇。
为什么会这样比喻?因为我们仍然信奉股市是庄家控制个股、价值决定价格的市场。当法人股减持上市的时候,是以原始的、非流通股1元价位计算市场市盈率,还是以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溢价流通股价计算市盈率,衡量市场投资标准的市盈率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在股权分置实施转轨对价的今天,市场将产生重新估值体系。
转轨中的市场,是否能够继续适用以往的估值体系和国际经验,是一个大疑问。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股票进行新的分类,即所谓国有特定控股企业和一般企业。对于国有控股企业而言,一方面各级国资委部门能够应各方要求控制其减持节奏(招行和民生就是典型的对比例子)。另一方面,对于特定行业国家有着必须绝对控股的要求,因此相对而言,这类企业的非流通股减持压力会相对较小。
而一般企业的情况则大相径庭。如今市场走势已经告诫投资者,当初施行股改对价10送3的方案,并让流通股东从中得到好处。在现在看来却是糖衣炮弹,而6000点上升则是为“大小非”减持留出炒作空间做准备。当我们之前是跟随庄家,后来跟随基金,都是站在二级市场看谁是市场老大,即所谓主力控制个股的角度跟庄炒股。而现在,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地学会从上市公司大股东利益角度看市场,重新认识市场结构变化,将会吃大亏。因为2008年之后的市场老大,不再是以往关注的庄家和基金了。
今后,在可能关注减持非流通股较大的公司中,我们将分为高门槛公司和低门槛公司。所谓高门槛公司,比如证券公司、银行、信托、保险等牌照;包括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包括消费品牌的忠诚度;包括城市商圈的稀有等等。这类公司的股东,在减持之前,必须考虑它们是否要彻底告别这个行业。因为一旦退出,再次进入的难度很大。
而低门槛公司不同,比如一般的工业原料和中间品,无品牌,无技术垄断,大股东完全可以依靠减持流通股份来获得资金。并利用这些资金重新建设一个与上市公司产品相同的项目。从他们现实市场自身利益的角度看来,可能连一文钱的市盈率都不值,他们可能只在乎市净率。如果能够以目前二级市场的10元价格卖掉2元的净资产,又用2元的净资产去拷贝一个同样的项目,岂不是白赚8元钱?所以,如果对于这类公司依然用市盈率来估值,都有可能陷入误区。
目前上市公司中第二类公司中的低门槛公司占比非常高。而这些公司各类非流通股东的减持,将拖累全市场的重新估值。所谓挤压泡沫,价值回归就是将即要上市流通不足1元钱的法人股,与目前13元的二级市场平均价格对价。
当我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出现了十几倍的裂变时,对话的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是相信原有二级市场溢价炒作的价格呢?还是相信上市公司以对价10送3换来的、原不流通股份上市的价格。所以,上市公司法人股上市将成为真正的大庄家是不可扭转的,价值回归也是不可扭转的。
最终目的,市场将在几年中实现价值回归和股权分散化。为此,笔者希望投资者在经历2006年至2007年因股改而开始,也因股改而结束的大牛市中,有所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