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林品课程”: 特色育人的价值·特质·策略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lhong197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校课程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载体,是学校特色文化落地的核心领域,是新时代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品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一个基于校本实际、审视学校文化、源于办学理念、关注学生需求的特定逻辑且高组织化的课程体系,是学校高品质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体现林品教育文化的“林品课程”,聚焦涵育每个学生核心素养的特色育人指向,分别阐述构建“林品课程”的价值认同、特质要义和校本策略。
  [关键词] 林品课程;特色育人;价值;特质;校本策略
  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如何逐步从碎片化的课程要素变革向整体性的课程体系构建发展,以充分发挥学校课程整体特色育人的功能,已经成为变革学校课程育人、促进高品质发展的关键战略和重要抓手。要通过构建具有鲜明主题和体现文化品位的学校特色课程,自觉担当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时代重大使命。为此,本文拟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构建“林品课程”的校本实践探索,聚焦滋养每个学生核心素养的特色育人指向,分别就构建“林品课程”践行特色育人的价值认同、特质彰显和校本策略进行具体阐述。
  一、构建“林品课程”特色育人的价值认同
  构建“林品课程”主要是指学校以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全面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践行学校林品教育(即塑造成才之林、正直向上品格的教育)的特色文化理念“一起生长,共同成就”,将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与学校培养“林品少年”的个性育人目标相融合,从促进“林品少年”核心素养(即“心仁爱、明事理、体强健、好广博、学实在、知行合”)发展的基点出发,坚持学校“林品课程”构建的价值导向、特色导向、需求导向和保障导向,分别从课程主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构建,旨在为每个学生铺就通过系列课程学习的实践活动,陶冶必备品格和修炼关键能力的特色跑道,生成实现学校“林品课程”育人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基于深刻理解构建“林品课程”的内涵要义,倡导特色育人,需要形成以下方面的价值认同。
  1.认同“林品课程”涵育核心素养的价值。构建“林品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指向学习者核心素养的发展。因为人的核心素养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中最具有价值的目标,教育的本质特性是促进人的核心素养发展,课程处于教育构建环节的核心。因为,学校的课程结构就是学生发展的素养结构,这种主导价值的基本取向应该是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核心素养发展。诚如有专家论述:在由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向中要求构建与之适切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及课程评价方式,这是完整的课程统整过程的题中应有之义。[1]“林品课程”正是通过确立鲜明的课程主张,对其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进行全面的设计与构建,关注不同差异学生的特点,走进学生的日常课程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突出学生素养的整体发展,并着力于体现成就每一位学生的育人价值。
  2.认同“林品课程”凸显特色文化的价值。构建“林品课程”只有深深扎根于学校文化的土壤之中,坚持学校“林品教育”的文化引领,在课程整体构建中理性观照和渗透“相依相容俱挺秀”的学校文化,“博学善导致其性”的教师文化和“同学共进皆自直”的学生文化;通过“林品课程”的顶层构建与落地,充分彰显“坚韧向上,同生共长”的学校精神;并通过践行和反哺逐步形成“林品课程”文化,凸显学校应有的特色文化价值。创建学校林品文化促进“林品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是学校特色文化创生的重要使命。因为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必将给人一种价值目标,给人一种顶层思考,给人一种内生动力,给人一种持久引力。”[2]这就需要通过建构“林品课程”,建立一种新的课程、课堂、学习、管理文化,从而提升学校的特色文化品位。
  3.认同“林品课程”追求品质境界的价值。构建“林品课程”从关注课程的数量、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到关注课程品质境界的提升,是一个显性的质的飞跃。这一课程品质境界飞跃的过程,体现于从学校“林品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施,到课程系列“产品”形态的呈现,如课程读本、学习指南、活动项目、特色场域、微课视频等课程开发成果的优秀品质。尤其是优化学生课程学习方式,以整合再造的特色课程形态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而开展课程学习活动,有可能让学生超越限定性学习的束缚,呈现更有创造力的学习生态;更有可能凸显混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场景性学习、应用性学习的品质。“林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求教师核心主体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真正成为课程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创造者,自觉追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充分体现教师专业支撑学生课程学习全过程的品质境界。
  二、构建“林品课程”特色育人的特质彰显
  构建“林品课程”特色体系能否体现学校课程的个性,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围绕“林品”的特色教育主题,充分发掘课程的特点和凸显课程的特质。这就需要在全面深入理解“林品课程”的内涵要义和价值认同基础上,进一步坚持在学校林品教育特色理念的引领下,卓越追求学校本位的“林品课程”整体构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风格、不同品质的独特性质和精神面貌,即与同类型其他学校的课程相比,“林品课程”经过创造性开发、构建和实施所应该彰显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如下要点。
  1.主体性:体现自我觉醒。构建“林品课程”要始终坚持学生立场,把学生培育成课程的真正“主人”,厘清学生主体与课程建构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基于学生在林品教育中的独立价值来确立课程构建的组织逻辑,唤起每个学生的自我覺醒,主动参与建构自己成长需要和优选的课程;并强化学生在自我课程学习中的管理、服务和发展,养成具有自信、自尊、自立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关注“林品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结,突出真实情境,培养生活志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有潜力、有希望创造机会发展自己“好广博、学实在、知行合”的关键能力,充分体现“林品课程”的主体特性。
  2.显品性:体现林品特质。构建“林品课程”要体现自身最大的特色优势就在于:弘扬“林品”的特色育人价值,彰显“完好的品德、品质、品性”。始终不忘“林品课程”创建旨在“润泽每个生命‘坚韧向上,同生共长’”的初心,遵循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道德品质形成的科学规律,通过课程学习不时地引导每个生命张扬品德与树立品性的自觉,使课程设计的初衷、课程规划的愿景和课程内容的结构得以在“林品课程”的校本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无论是课程构建,还是课程实施过程,都需要始终坚守“向品、塑品、优品”的鲜明价值取向,追求学校“林品课程”特色育人应有的品质与品位。   3.融通性:体现跨界统合。构建“林品课程”特色体系要站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立场,以积极倡导“五育并举”,追求“五育”的融通共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统筹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本土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实施之间的生态关系,以系统思维整体构建课程,注重完整、有逻辑地架构课程全要素,融合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促使“林品课程”与“特色育人”的融通;并注意系统开发以学生需求、兴趣、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资源,有效形成“学科基础、跨界拓展、融合探究”等各类课程的融通,以显示“林品课程”系统构建的融通力量。
  4.滋养性:体现润品育德。构建“林品课程”要积淀“林品”的育人力量,体现“林品”在塑造人的心灵秩序和人格结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方面需要把人类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林品课程”重要的内容资源加以开发与传承;另一方面更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自觉养成优良品德,特别强调在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更广阔的领域中自觉培养高尚品德。通过校本特色构建“探究生慧课程、书香润心课程、生活笃行课程、特长励志课程”等,尤其是开发与实施“每月一事一得”微课程,把日常生活和课程学习紧密结合,将优秀的习惯滋养融入课堂内外生活之中,以养成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品格。
  5.灵动性:体现多元开放。构建“林品课程”要把握灵动而开放的特性。一方面,体现坚持林品教育的开放理念,对学生生命灵动发展过程的真实尊重。课程设计要基于灵动的生活情境,关注学生多元的兴趣和基础,关照不同差异生命个体成长的需求,使课程规划的愿景和课程结构有利于在灵动的情境实践中落地。另一方面,面对教育现代化从“互联网+”逐步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挑战,体现在构建多元开放、动态灵活的课程实施形态。突出以灵动的姿态、灵动的环境、灵动的资源、灵动的平台、灵动的方式,激发学生自动自发地参与课程学习,使“林品课程”激活每个生命“成林正品”地走向未来。
  三、构建“林品课程”特色育人的校本策略
  深刻领悟“林品课程”构建的价值认同与内涵特质,是整体构建富有学校鲜明个性的“林品课程”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挥“林品课程”的特色育人功效,真正使“林品”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意识、自律习惯、自立要求,实现滋养每个学生生命“坚韧向上,同生共长”的课程宗旨,需要学校师生课程主体以价值整体性和实践系统性的课程眼光,遵循课程创生的基本规范,系统观照“林品课程”的核心主张、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实施过程、评价方式等关键要素,不断创新优化“林品课程”系统构建与实施的校本策略。
  1.课程构建的鲜明主张。学校“林品课程”特色体系的整体构建,需要依据学校课程建设的国家意志、特色主题、价值取向、谋略规划、校本特点的基本认知,形成指导课程构建的基本主张。即要突出真正意义上的“生本”“师本”“校本”,积极探寻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本土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最优构建与实施的有效路径。从学校传统、学生个性与未来需求和校本条件出发,找到“林品课程”校本特色构建的基准点、拓展点和生长点。始终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纲,站在整体特色育人的高度去构建课程体系,这是学校教育走向品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是为了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宗旨铺就适合“跑道”的校本选择。在为每一个学生铺设课程“跑道”时,既可以是“用来跑”的道路,也可以是“跑出来”的道路。前者强调一种载体和平台,而后者更强调课程的养德实践。因此,要突出“跑的过程与经历”:既关注“文本课程”,更关注“体验课程”“生态课程”“隐性课程”“融通课程”“创造课程”等。[3]从而通过“林品课程”的顶层构建与落地,充分彰显“成林正品”“坚韧向上,同生共长”的学校精神。
  2.课程目标的精准定位。学校“林品课程”的构建与实施,需要在课程的基本主张引领下,将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与学校林品教育的特色育人目标相融合,聚焦“林品少年”的核心素养,强调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并以此统领“林品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具体目标定位:一是旨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创建“林品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基于“一起生长,共同成就”核心办学理念的真正落地,通过“林品课程”最大限度发现、培育、彰显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唤醒、激发每个学生的无限潜能,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心仁爱、明事理、体强健、好广博、学实在、知行合”核心素养的现代“林品少年”。二是旨向發展教师课程能力。“林品课程”的特色创建与实施,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专业支撑,需要教师自觉实现课程角色从单纯的课程传输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引领者、示范者和研究者。特别是关爱不同差异学生的生命状态、生命发育、生命成长,做一个具有“仁爱品质、丰厚底蕴、正直立人、适性精导、和融共长”的现代“林品教师”。三是旨向发展学校内涵品质。通过“林品课程”的特色构建与实施,为每个学生的美好心灵成长和关键能力发展铺就适合的“跑道”,不断用“林品养育每一个学生的美好生命”,真正实现“林品教育”特色学校所追求的人人“心向太阳”,个个“扎根沃土”的充满生机、个性昂扬的生长状态和内涵品质。
  3.课程内容的系统架构。学校“林品课程”内容的系统架构,直接指向每一个“林品少年”发展的素养结构。在“一起生长,共同成就”核心理念引领下,紧紧围绕“林品课程”构建的具体目标,利用一切可能开发的校本资源,整体架构课程内容。基于对国家课程政策的理解与内化,以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本土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课程实施效果。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构建(基础·必修课程)、地方课程本土构建(拓展·选择性必修课程)、校本课程特色构建(融合·选修课程)系列结构。国家课程校本构建由“学科·主题课程”(学科内拓展)和“主题·学科+课程”(跨学科融合)组成,如语文基础课程的“主题学习项目”“群文阅读”资源的再构,选文的校本化、阅读方式的个性化等;地方课程本土构建由“林品综合项目课程”,如“话说粤港澳大湾区”“我眼中的美丽陈村”“乡土文化传承”“探秘馆藏奥秘”“游学田园”“特色科学种植”等项目组成;校本课程特色构建由“书法养品课程”(如书法与人生等)、“探究生慧课程”(如我的创意实验等)、“书香润品课程”(如用心阅读经典等)、“生活笃行课程”(如生态与生活等)、“特长励志课程”(如艺术之星等)组成。以上学校“三级课程”内容的整体构建是一个持续、动态的从知识走向素养的课程改进过程,是落地生根“林品课程”核心主张灵动施行的重要载体,是保障学生自主建构学校课程生活情境与空间的有效平台,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滋养学生“林品”的特色育人价值。   4.课程实施的优化选择。学校“林品课程”的特色构建与实施,需要强化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能够不斷优化符合项目主题、课程特质、建构规范、行之有效的校本策略选择。一是统整协调课程组织,突出决策机构,负责课程建构推进的顶层设计;强化执行机构,负责分工落地课程构建的各个领域;建立督导机构,负责具体实施过程的课程教学质量指导督查。二是提升教师课程能力,引领教师更新课程观念,发挥教师专业优势,积极培养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独立构建课程、创生教学策略和完善课程评价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搭建专业支持课程平台,创建“互联网+课程”平台,优化课程教学,丰富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搭建线上、线下互动学习平台,适时提出问题,交流观点,引导学生学习。四是灵动安排各类课程,建立学生可选择的课程“超市”,采用长短课时结合的方式灵活安排不同类型的课程;适当安排以年级为单位选课走班,依照学生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辅导老师和活动内容。五是创新课程实施方式,积极探索学科领域之间跨界,如生活主题·跨学科项目+场景学习·微视频呈现的方式;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实现教育时空的适度延展,如社会服务探究、生产劳动探究、生活实践探究等项目课程学习方式。六是健全课程管理制度,如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实行课程项目运行制度,创新“林品课堂”教学方式遴选制度,强化校本课程培训制度等,通过这些独具魅力的课程实施制度运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一起生长的课程学习需要。
  5.课程评价的创生方式。根据“林品课程”创构与实施的理念与规范,研制出体现“重过程、重多元、重激励”价值取向的课程评价标准,关注评价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着力创生了三种课程评价方式:一是全景式评价。即从学生完整人的视角出发,在课程评价中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构建“林品课程”学习评价的大数据系统,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呈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课程实施效果。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时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提升课程育人的科学性和精准性。[4]二是表现性评价。依据各类课程目标确定相对完善、公正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全面收集学生在体现“林品课程”特色育人、促进学生素养发展中的表现性评价信息;制定评价表,及时记录主题课程学习活动行为;教师、同伴以口头或书面、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反馈评价信息;学生采用“自我参照”标准,进行“自主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鉴赏。三是混合式评价。结合不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相应状态,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前者着眼于发掘课程学习中的各种情境所呈现的基本事实、成果质态;后者主要是依据课程项目学习任务的作业质量和评价量规,引导学生从各自所形成的学习成果中阅读、审视、过滤信息,然后在掌握大量事实、证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最后用文字、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力求从单一走向多元,彰显“林品课程”特色育人的应然品质。
  [参考文献]
  [1]刘登珲.促进核心素养有效转化的课程统整策略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18(6).
  [2]袁肖娟.班级“创文化”:学生个性发展的高品质追求[J].中小学班主任,2018(1).
  [3]辜伟节.班主任:建构课程养德的育人跑道[J].中小学班主任(班级育人版),2021(6).
  [4]刘向东.以成长性课程涵养面向未来的学生素养[J].中小学管理,2019(8).
其他文献
[摘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在STEM教学理念的渗透下,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好农村小学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注入新活力、新养分。  [关键词] STEM教育理念;农村小学;科学教学  STEM教育目前在全世界中小学教育中应用广泛,STEM课程并不是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课程
[摘要] 运用三层文本解读理论,从文本释义、文本解码、文本评鉴角度进行文本解读,通过挖掘教学价值,既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视其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经历体验,学以致用。  [关键词] 《藤野先生》;文本释义;文本解码;文本评鉴  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提出阅读教学中的三层文本解读理论,以《藤野先生》为例,通过了解背景和提取关键词进行文本释义,继而解码文本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呈现文本评鉴思考,探
[摘要] 数学模型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应用之间的桥梁,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的主阵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构模型,让学生会学;强化数学模型思想培养,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关键词] 教学研究;教法设计;数学建模;潜能开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学的建模和用模问题上升为模型
[摘要] 专念的培养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及创造性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为检验学生专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培养效果,在学生课前准备、课堂倾听、自主时间支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展现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课堂互动情况为观察维度,通过课堂观察检验学生专念培养效果。  [关键词] 课堂观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念  在积极心理学研究中,人们将专念定义为一种积极的、努
[摘要] 高中生物学课程抽象界定、概括与展示了各类模型、结构以及过程,教学中学生往往因其抽象而难以理解。以染色体与姐妹染色单体、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比较、特异性免疫过程为例,提出了生活情境类比、实际功能类比、宏观事件类比的教学方式,以期促进实例类比在生物教学中的多维应用。  [关键词] 生物教学;生物学模型;类比教学;生活实例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实施建议板块中指出,教师应
[摘要] “共生语文课堂”以母语浸润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为课程追求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心理,在教师、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中,相互浸润、共生共赢,达到生命的成长。基于共生理念,构建“说写引领,读写共生”单元教学下的“问题探究式共生语文”课堂模式,旨在打造有张力、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共生语文;单元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  共生阅读教学强调站在学生立场,提倡阅读教学的生长性、
[摘要] 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学习活动,也是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中,学生虽掌握知识点,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问题颇多。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效果,所以提高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势在必行。通过小学低年级学生分析问题意识的培养,呈现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 数学阅读;辨析能力;教学尝试  根据教学目标,可以把一年级到六年级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低年
[摘要]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教师应遵循渗透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选材展现多元文化,律动中体验民间舞蹈,拓展中总结民歌特点,情境中感受文化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领略传统文化的绚丽之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音乐教学;律动体验;民族文化传承;蒙古族民歌  传统音乐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相伴相生。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让学生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
[摘要] 统编语文教材散文类课文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借助想象,感受散文画面之美;细读品味,体会散文语言之美;诵读涵泳,领略散文情感之美;习得写法,体验散文表达之美”入手,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挖掘散文类课文的阅读价值,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体验美和领悟美,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统编教材;散文类课文;阅读价值;教学策略  散文是一种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语言优美,情感丰富,以
[摘要] 法治教育专册编排内容呈现方式多样,蕴含深厚的儿童情怀。以宪法为主线,为儿童认知法治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活动为主体,为儿童理解法治营造鲜活的场景;以体验为主轴,为儿童遵守法治烙上深刻的印记。通过深入研读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把法治教育专册中的儿童情怀转化成法治素养,凝练为法治精神。  [关键词] 法治专册,儿童情怀,宪法主线,活动主体,体验主轴  道德是心中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需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