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者分析和资源整合的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c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认真分析2012年新修订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针对《燃烧与灭火》教学重难点,从实验活动设计、课堂气氛调节、教学资源整合以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整个设计分引入新课、燃烧的三要素、燃烧条件的深化理解和应用、灭火原理及方法和多元化开放性作业五个部分。
  关键词:燃烧;灭火;课程资源;开放性;科学写作
  一、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2012年修订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和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本课为第一课时,将燃烧和灭火的课后自学和反馈、常用防火知识与易燃易爆物的安全合并列入第二课时。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现象。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他们已经知很多能促进燃烧和有利于灭火的方法。但是并未建构变化观,不能从化学变化角度去认识燃烧,也没有认识到影响燃烧的外界因素。九年级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本单元之前也多次接触过燃烧,但由于不同单元的主题差异,所以分散的化学反应承载的“燃烧”知识也不一样,其侧重点更主要是氧气的化学性质或碳单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等。可见,学生在学习“燃烧”和“燃烧条件”概念之前,头脑里已有大量的在日常生活以及之前的学习基础上形成相关知识经验。这些内容对学生后续学习燃烧及燃烧条件将会产生影响,需要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进行教学设计。
  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与本节内容联系紧密的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氧气的助燃特性与二氧化碳的不可燃、不助燃的性质。本节内容与前面知识遥相呼应,可以帮助学生整合燃烧的知识体系,增加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对于燃烧条件的理解,联系可燃物、助燃物、化学反应条件等的控制,从旺盛火焰角度给予学生对燃烧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在对燃烧的逐步认识过程中,发现其它一些“副产品”,例如对氧化反应的认识、对可燃物的扩大认识等等,对下一课题燃料应用提供了先行准备。
  修订前后的人教版化学教材中,“燃烧与灭火”在课本中位置并没有改变,可其内容的充实、顺序的调整,给予我们新课程教学设计很多有益的启示,尤其丰富了我们对教学的互动环节。在顺序的调整方面上,尤其是在讲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中,修订后的教材采取先讨论后归纳的学习形式,将讨论生活中灭火实例调整到了此板块内容的最前面,通过师生间问答的形式,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归纳,最后由教师总结的一系列环节来加强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在内容增添方面:(1)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内容中,在讨论栏目上新增了分析油罐着火用水喷淋降温的灭火原理,于是我们联系新闻事件创设情境,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案例分析;(2)新教材在介绍几种常用灭火器的内容上,新增了每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将泡沫灭火器替换为水基型灭火器,说法更加科学合理,虽然课堂上没有时间详细讲解灭火器的使用,但是提供了学生课外实践的示范素材;(3)在“灭火原理和方法”部分还新增了关于发现火险或遇到火灾时的应对措施,而且在“调查与研究”栏目中,新增了“了解火灾时的自救方法,以及不同原因造成的火灾的灭火方法”和“了解几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调查学校、商场、住宅等配备了哪种灭火器,阅读使用说明,了解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的内容”,但课堂时间有限,将其纳入为课后的开放性作业,在下一课时中集中讨论。“燃烧和灭火”的内容广泛,且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单单靠课堂教学还不能窥其全貌,与其限制在课堂之中,不如放手于学生在课外自行探索,并以适当评价形式加以引导,真正体现“学为主体”。
  笔者试图运用POE(Predict-Obsever-Explain)策略设计与学生经验相结合的科学活动,创造学生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与概念冲突的机会,通过预测,观察、解释的教学程序,逐步引导学生去推理、验证及归纳思考,以达到概念学习的目的。比如,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学生先进行预测,利用所给材料进行小组实验观察现象,思考解释现象原因,最后由教师点拨和总结。
  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常常重视课堂流程,却忽略课外作业的设计和反馈——其实需要将更多学习自主权需要还给学生,所以我们在作业设计中大下功夫,设计出不拘泥于纸笔测验的试题,而付诸于科学写作形式表达的实践与记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灭火的方法、安全知识以及实际生活中的消防知识。
  (3)利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生活中燃烧、灭火的现象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用探究方法学习化学的过程,锻炼实验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讨论活动增长合作交流能力,学习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到燃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控制不当也会带来灾难。
  三、教学设计方案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故事的视频
  ■
  图1 火烧赤壁模拟图
  【教师导入】古往今来,多少战争中都利用了“火烧”来实现克敌制胜。仅在《三国演义》里,就有火烧赤壁(图1)、火烧新野、火烧连营等多个与燃烧相关的经典战争片段。燃烧的用处可不止打仗,请问还有哪些应用?
  【教师提问】联系社会新闻、生活见闻和学习经历等方面,燃烧的各种应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以精彩影视视频创设情境,联系战争中的火烧典故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于燃烧的兴趣。而开放性的问题设置一方面了解学生对燃烧及其现象的生活经验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调动学生主动挖掘脑海中关于“燃烧”的事实和作用)   ②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③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通过学习和分析我们知道,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以及隔绝氧气(或空气),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即可。
  【教师设问】根据上述实验与灭火的原理和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不助燃性,你能用带支口的锥形瓶、木塞、稀硫酸、碳酸钠溶液、橡皮管和蒸馏水,设计一个灭火器。
  【教师设问】那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穿越到了三国火烧赤壁的现场,你会给曹操什么建议来灭这场败军之火,反败为胜?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以当前学生喜闻乐见的穿越剧形式跳出常规课堂,激发兴趣作用的同时更加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将灭火知识学以致用,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多元化开放性作业
  【教师小结】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条件使其燃烧更加旺盛,也可以将其灭于无形。火灾是无情的,灭火不如防火。同学们只有增强安全意识,才算真正地掌握了防火的无敌法宝。
  【作业布置】分组进行,任选一题,下节课报告、答辩
  作业一:社会实践题:检查本学校或你熟悉的地方是否存在火灾的安全隐患。详细内容:调查:分组,去某个公共场所,如商场、影院、酒店、图书馆、实验大楼等,调查那里的防火设施(有无配备灭火器或消防栓,是何种灭火器)、安全通道的布局等。调查中,记录防火设施的位置、种类、使用方法,画出实地安全通道平面图,了解房屋建筑时为了防火而进行的材质的选择或材料的处理。
  作业二: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设计出一个简易灭火器吗?请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其中的构造和演示灭火效果。
  (提示:可以利用日常所用的苏打粉或小苏打,家中所用的洁厕灵含有一定浓度的盐酸,还有食醋里的醋酸也有类似的性质,你能将他们混合产生二氧化碳吗?或者直接利用一种碳酸饮料。喷头的化妆水瓶以及废弃的喷雾瓶等带喷嘴功能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模拟灭火器)
  作业三:根据新闻的描述,想象出事故发生现场情况,并设计成图并配以说明,尤其标识出起火和易燃地点,并查阅资料归纳发现火险或遇到火灾时的应对措施,了解火灾时的自救方法,以及不同原因造成的火灾的灭火方法。
  【新闻链接】
  2004年8月1日,位于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北郊的一家大型超市发生了巴拉圭有史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场灾难。超市位于亚松森市北部,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地上三层,总面积大约1.2万平方米,地下还有一层停车场。大火中,超市的售货厅、餐厅、厨房和地下停车场无一幸免。在超市的餐饮区烤肉炉的烟囱有个特别之处:它不是直的,而是为避开房屋大梁打了一个弯,里面积累了大量的烟灰、油脂和其他脏物。而且,弯道恰好位于天花板和屋顶之间,另外,二层餐饮区上面的天花板使用了一种高级隔热材料—石膏板和玻璃丝,但是,屋顶锌板却覆盖了一种极易燃烧的材料——一层聚氨甲酸酯塑料和另一些用易燃塑料材料制作的隔板。(详情可以进一步参考网络信息)
  (设计意图:开放性作业形式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科学、建构知识的有效手段。我们的作业多采用科学写作形式,希望学生通过文字或图表等载体将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思维具体地呈现出来,这种作业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表现,更是学习者对“燃烧和灭火”的理解和再现的反映,将学习者的内在认知活动具体化为外在表征。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了解,又有利于学生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参 考 文 献]
  [1]何彩霞.在学生调研中明确概念学习和认识发展目标—以“燃烧和燃烧条件”概念教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09(11).
  [2]许良荣,蒋盈姿.以POE策略探究中小学生对物质“可燃性”的另有概念[J].科学教育研究与发展,2005(38).
  [3]李平,孙慧玲.关于可燃物燃烧实验的绿色化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5).
  [4]陈凯.分析美国教材的科学写作主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6).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成果转化为依托,围绕《营养与健康》教材开发,总结了以照护对象需求为核心的模块开发标准、以案例为切入点的教材编写标准、以世界技能标准WSS为依据的课程评价标准,探索了世赛背景下教材开发中传承、融合、创新的总体构思。  关键词:世赛 营养与健康 案例  课 题:《营养与健康》教材开发与编写作为2019年人社部立项的世赛成果转化健康与社会照
特级教师王菘舟曾经说过:“儿童是诗,诗是儿童。”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同情心和孩子式的思维方式以及表达方式都与诗人的气质相通。儿童诗以其清纯的情感,丰富的想象,明快的节奏颂扬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童心之美,因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如何引导孩子亲近儿童诗,与诗为友,感受诗歌独特的魅力,让孩子的心灵在诗情画意中释放,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与诗亲近,兴致勃勃  指导儿童选择合适的
一、2009年高考英语阅读命题理念    阅读理解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理念,遵循《2009年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思路与往年的基本一致,全面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目的角度来说,今年高考英语卷阅读题目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阅读水平。没有偏难偏怪的题目,具体题目的设计都是围绕高考考试大纲中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而来,包括理解文章主旨或要点;理解文章中的细节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
新课改推行后,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入课堂,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成为中学一线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为此,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个人都在为着同一个目标进行尝试,在此背景下2012年11月底江阴市山观中学与无锡洛社高级中学就如何上好历史课进行研讨,举行同课异构活动,双方学校老师互相学习。笔者有幸参聆听了双方老师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这一课,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
摘要:作为一种阅读策略,“推测”在英语阅读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测策略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概括起来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既要以全局性的视野去考虑问题,也要从细微之处着手深入探究。  关键词:英语;阅读理解;推测;策略;应用  一、阅读理解,因“推测”而精彩  《浙江省初中生学业考试说明》在“读”的要求中指出:能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题材熟悉的文章;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
摘要:生活处处有语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适当运用可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澄海素有“灯谜之乡”的美誉,灯谜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学生耳濡目染,时灯谜也很感兴趣。语文教学与灯谜学习有不少共通之处,引用恰当,定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关键词:民族优秀文化;灯谜;有机结合;陶冶情趣;亦庄亦谐;激活思维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也能够使日常枯燥生硬的教学模式活跃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推动的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对一堂好课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创设各种导入情境,设计贴近本课教学内
“我们越来越知道让孩子阅读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并没有完全知道为什么让孩子阅读。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真正理解阅读的意义。这就忽视、蔑视了阅读的价值。其实阅读的价值就是一棵树,我们种一颗树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需要一张桌子,可以种一棵树。但是,如果种一棵树只是为了打一张桌子,就忽视、蔑视了一棵树的价值。一棵树,当然可以做一张桌子。但是,同时它是一道好风景;是一片浓荫,可以让鸟鸣唱、筑巢;可以花团锦簇,果实累
[摘 要]    类比思维一直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思维。它能让学生通过对A知识内容的学习进而激发出对B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让学生猜想与发现结论,从而帮助寻找解题思路。  [关键词]    类比思维;联想;双曲线   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以来,笔者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诸如逆向思维、归纳思维、整体思维、类比思维等。基于高中数
王艺涵,辽宁沈阳人,2009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毕业两年后,王艺涵选择赴美发展,从实习的夜班校对、记者,到成为美国著名的《芝加哥论坛报》的市民版撰稿人。  前不久,王艺涵回国探亲休假时,笔者有幸采访了她,听她亲口讲述在大洋彼岸奋斗打拼的日日夜夜……  严师出高徒  尽管在国内时,我有两年多的媒体从业经历,可等到了美国,却不得不从一名实习生干起。《每日南城报》虽然只是芝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