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触动孩子的心灵,让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与心灵产生碰撞,感情与感情产生共鸣,激发起他们的创作欲望,真心喜欢上作文,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1-0134-01
触动孩子的心灵,让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与心灵产生碰撞,感情与感情产生共鸣,进而让学生“爱屋及乌”,激发起他们的创作欲望,真心喜欢上作文,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写得出作文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劳动,但如果老是让学生闭门造
车,凭空编造,怎么也写不出好作品来。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事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教师只要善于捕捉,善于寻找时机,善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和思考,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让学生写得出也写得好。
如某教师在指导学生描写活动的作文时,首先让学生复习有关的写作知识,明确了写活动作文最关键的是要抓住主要场
面和主要人物,然后说:“老师现在领同学们搞一次活动,请大家注意观察这次活动中的主要场地和主要人物。”接着就当堂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绘画比赛”:四个小队各派一名选手,要求选手们蒙上眼睛在画在黑板上的圆圈中填上人的五官。有的选手把眼睛、鼻子画到圈外,把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活动只进行了不到十分钟,大多数学生都在半小时内就兴致盎然地写出了四、五百字的文章。
另外,教师有时也可创设一些情境,为学生提供素材,还可以让学生搞一些社会调查等等。通过老师的导演,让学生亲历其中,这样就可避免学生无话可说了。
二、融入生活,让学生想写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学生对现实生活有了真切的体验,他才会将这种体验用文字记载下来,形成作文。对学生来说,作文就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见闻的载体,是真情的表露,是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分析污染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笔写作,获得表达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本地环保情况,写些自己的感受。活动一结束,学生新潮涌动,有的写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有的写水泥厂排放污水污染河水,有的写噪声对群众生活肆扰,有的脏话污染语言环境,不少学生还提出了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建议。学生无拘无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畅快地抒写生活的真实一面,大胆地在习作中真情告白。
三、广泛积累,让学生能写作文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此可见,积累是何等的重要。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平时加强学生的积累,尤其对于一些精妙绝伦、脍炙人口的古诗、名言、成语,帮助他们通过熟读和背诵,胸中拥有大量词汇、优美诗句,厚积而薄发,写起作文来就会形象生动、有血有肉。我让学生每天积累背诵一首古诗,二句名言,三组成语。简称“积累一二三”,按规定在小组长处背完,就在“比比谁最快表”中自己名字的对应日期下面打上标记。此表贴在活动硬板上,置于教室醒目处,日日评时由班干部宣布各竞赛组跑得最快的人。完成任务的同学给予表扬,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在班干部的帮助下完成任务。
四、体验成功,让学生爱上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作文是一种艰苦的智力劳动,学生总是希望早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听到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鉴定和评价。
一是鼓动为主,作文点评要渗透人文关怀,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教师鼓励的面要宽,范文的选择面不要过于集中,要让阳光照到每一个角落。要善于发现每篇习作中独特的闪光点。同时,教师不能展示不好的习作,更不能指名道姓地批评。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典型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是抓住重点。教师的点评要抓住关键点,以该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衡量标准点评学生的习作。至于其他习作方法,可以暂时忽略不计。如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动作描写的方法,教师只要点评学生习作中有关动作的描写。点评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方法的印象。
三是鼓励创作。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应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印发给每一位学生,在学生中传阅,让学生看到“小作家”就在自己身边,成为小作家并非遥不可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由此,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浓厚了,每当上作文课,同学们眉目舒展,心情激动,踌躇满志,信心倍增,写作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优秀作文如雨后春笋搬涌现出来。
五、情感体验,让学生乐意作文
作文是作者情感的表露和迸发。如果学生没有感情的冲动,怎么写得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与学生同喜同乐,在感情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这也能让学生爱上作
文。学习完《荔枝》一文后,学生被深深的母爱打动了。我乘机告诉大家:“天下父母都一样爱自己的孩子,我们无时不刻地生活
在这种博大的爱中间,我们感受到了吗?你愿意把他写下来,再读给爸爸妈妈听吗?”为了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我把一位同事写的文章《怀念父亲》读给学生听,学生们静静地听着,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写作非常投入。这次作文出奇的成功,写出了不少好文章。家长看了很受感动,纷纷在作文后留言:“红红,你确实长大了,能体会到妈妈对你的爱,懂得关心父母了。”“看了这篇文章,我很震撼,女儿更懂事了,更会理解父母的用心了,我非常开心。谢谢老师,你辛苦了。”写这篇文章还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增加了亲子间的亲情,这是意外的收获吗?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态度,本身就是语文教学肩负的责任。作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都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关键词】作文;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1-0134-01
触动孩子的心灵,让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与心灵产生碰撞,感情与感情产生共鸣,进而让学生“爱屋及乌”,激发起他们的创作欲望,真心喜欢上作文,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写得出作文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劳动,但如果老是让学生闭门造
车,凭空编造,怎么也写不出好作品来。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小事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教师只要善于捕捉,善于寻找时机,善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和思考,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让学生写得出也写得好。
如某教师在指导学生描写活动的作文时,首先让学生复习有关的写作知识,明确了写活动作文最关键的是要抓住主要场
面和主要人物,然后说:“老师现在领同学们搞一次活动,请大家注意观察这次活动中的主要场地和主要人物。”接着就当堂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绘画比赛”:四个小队各派一名选手,要求选手们蒙上眼睛在画在黑板上的圆圈中填上人的五官。有的选手把眼睛、鼻子画到圈外,把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活动只进行了不到十分钟,大多数学生都在半小时内就兴致盎然地写出了四、五百字的文章。
另外,教师有时也可创设一些情境,为学生提供素材,还可以让学生搞一些社会调查等等。通过老师的导演,让学生亲历其中,这样就可避免学生无话可说了。
二、融入生活,让学生想写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学生对现实生活有了真切的体验,他才会将这种体验用文字记载下来,形成作文。对学生来说,作文就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见闻的载体,是真情的表露,是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分析污染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的方法。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笔写作,获得表达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本地环保情况,写些自己的感受。活动一结束,学生新潮涌动,有的写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有的写水泥厂排放污水污染河水,有的写噪声对群众生活肆扰,有的脏话污染语言环境,不少学生还提出了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建议。学生无拘无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畅快地抒写生活的真实一面,大胆地在习作中真情告白。
三、广泛积累,让学生能写作文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由此可见,积累是何等的重要。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平时加强学生的积累,尤其对于一些精妙绝伦、脍炙人口的古诗、名言、成语,帮助他们通过熟读和背诵,胸中拥有大量词汇、优美诗句,厚积而薄发,写起作文来就会形象生动、有血有肉。我让学生每天积累背诵一首古诗,二句名言,三组成语。简称“积累一二三”,按规定在小组长处背完,就在“比比谁最快表”中自己名字的对应日期下面打上标记。此表贴在活动硬板上,置于教室醒目处,日日评时由班干部宣布各竞赛组跑得最快的人。完成任务的同学给予表扬,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在班干部的帮助下完成任务。
四、体验成功,让学生爱上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作文是一种艰苦的智力劳动,学生总是希望早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听到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劳动成果的鉴定和评价。
一是鼓动为主,作文点评要渗透人文关怀,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教师鼓励的面要宽,范文的选择面不要过于集中,要让阳光照到每一个角落。要善于发现每篇习作中独特的闪光点。同时,教师不能展示不好的习作,更不能指名道姓地批评。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典型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是抓住重点。教师的点评要抓住关键点,以该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衡量标准点评学生的习作。至于其他习作方法,可以暂时忽略不计。如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动作描写的方法,教师只要点评学生习作中有关动作的描写。点评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基本方法的印象。
三是鼓励创作。俗话说:“乐此不疲”,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应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编写作文专刊,印发给每一位学生,在学生中传阅,让学生看到“小作家”就在自己身边,成为小作家并非遥不可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由此,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浓厚了,每当上作文课,同学们眉目舒展,心情激动,踌躇满志,信心倍增,写作文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优秀作文如雨后春笋搬涌现出来。
五、情感体验,让学生乐意作文
作文是作者情感的表露和迸发。如果学生没有感情的冲动,怎么写得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师与学生同喜同乐,在感情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冲动。这也能让学生爱上作
文。学习完《荔枝》一文后,学生被深深的母爱打动了。我乘机告诉大家:“天下父母都一样爱自己的孩子,我们无时不刻地生活
在这种博大的爱中间,我们感受到了吗?你愿意把他写下来,再读给爸爸妈妈听吗?”为了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我把一位同事写的文章《怀念父亲》读给学生听,学生们静静地听着,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写作非常投入。这次作文出奇的成功,写出了不少好文章。家长看了很受感动,纷纷在作文后留言:“红红,你确实长大了,能体会到妈妈对你的爱,懂得关心父母了。”“看了这篇文章,我很震撼,女儿更懂事了,更会理解父母的用心了,我非常开心。谢谢老师,你辛苦了。”写这篇文章还拉近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增加了亲子间的亲情,这是意外的收获吗?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态度,本身就是语文教学肩负的责任。作文教学“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都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