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阅读形式之一,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文章思想内容的一种教学活动。朗读既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学生朗读水平每况愈下。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朗朗”。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万万不可对朗读等闲视之。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呢?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设置情景,激起感情共鸣
首先,教师要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 朗读课文,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 ,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如在教杜甫的《兵车行》时,主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和想像官吏到处捕人,一家老小生离死别,哭声振野的图景,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战争,而使人民身受其害的思想感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既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
二、意象积累,诱发想象,表达情理
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来说,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词语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作为朗读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尤其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文字符号间接地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例如,《守财奴》中老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作者连用三个形象性的动词“纵、跳、扑”,这时的葛朗台已是六七十的“老头儿”,读的时候,要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骨瘦如柴的干瘪老头一见金子立刻眼冒金光,饿虎扑食般一纵,扑上匣子,夺将过去。一连串的尖音“噢,是真金!金子!” 夺口而出,连声音也因贪婪的满足而颤抖,失去了正常的音质。老太太害怕得在一旁连声哀求:“上帝呀,救救我们!” 欧也妮四肢发抖,目瞪口呆。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文章的形象美。
三、进行情感教育,把握文气
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提高朗读的感染力,提升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朗读鲁迅《药》描写康大叔突然闯进华老栓的茶馆时所嚷道的一段话:“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单纯停留在字面上,一般的读者都能理解其语表意义。“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是名词作谓语,按照语法规则是病句。但我们一旦联想到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凶狠贪婪、缺少教养与粗俗不堪,便立即觉得这病句不病,作者正是运用这种病句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康大叔的性格特征,从而读出了这段话的言外之意。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品的文气。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的淡雅闲情,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愤和沉痛。开头,作者用了一个长句点明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和“我”的沉痛心情。那么,在朗读时就宜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又如作者在写到当局的凶残和流言家的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短句。在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朗读像一股源远流长的活水,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文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促进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
一、设置情景,激起感情共鸣
首先,教师要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 朗读课文,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 ,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如在教杜甫的《兵车行》时,主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和想像官吏到处捕人,一家老小生离死别,哭声振野的图景,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战争,而使人民身受其害的思想感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既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对朗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使学生在朗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朗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
二、意象积累,诱发想象,表达情理
语言符号是阅读的客体,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来说,只有头脑中有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被作品的词语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的准确鲜明的新意象。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作为朗读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尤其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式的具体色彩,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使听者在有声语言中接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文字符号间接地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例如,《守财奴》中老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作者连用三个形象性的动词“纵、跳、扑”,这时的葛朗台已是六七十的“老头儿”,读的时候,要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骨瘦如柴的干瘪老头一见金子立刻眼冒金光,饿虎扑食般一纵,扑上匣子,夺将过去。一连串的尖音“噢,是真金!金子!” 夺口而出,连声音也因贪婪的满足而颤抖,失去了正常的音质。老太太害怕得在一旁连声哀求:“上帝呀,救救我们!” 欧也妮四肢发抖,目瞪口呆。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出文章的形象美。
三、进行情感教育,把握文气
语言本身具有提高人类修养,使人精神高尚的人文价值,这也正反映了语文学科的主要规律。而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语感水平。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提高朗读的感染力,提升对作品的理解。
例如朗读鲁迅《药》描写康大叔突然闯进华老栓的茶馆时所嚷道的一段话:“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单纯停留在字面上,一般的读者都能理解其语表意义。“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是名词作谓语,按照语法规则是病句。但我们一旦联想到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凶狠贪婪、缺少教养与粗俗不堪,便立即觉得这病句不病,作者正是运用这种病句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康大叔的性格特征,从而读出了这段话的言外之意。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作品的文气。文气是由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体现的,当然也就决定着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的淡雅闲情,都应该好好把握,方能读出味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情感基调是悲愤和沉痛。开头,作者用了一个长句点明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和“我”的沉痛心情。那么,在朗读时就宜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又如作者在写到当局的凶残和流言家的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短句。在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中,朗读像一股源远流长的活水,荡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文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从而发挥出朗读的巨大作用,促进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