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过渡教育是现代义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因过渡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弊端已越来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要顺利做好中小学的过渡工作,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就中小学过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中小学过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067-01
1 中小学过渡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中小学过渡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归纳整理出下面几个主要原因作具体的分析。
1.1 孩子心理落差的产生
一些学生在小学时期,无论是成绩还是其他方面都较优秀。但这样的优秀仅局限于本校本年级或本班,进入中学以后,学生来自不同学校,而每个学校的教学及德育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好学生之间也存有差异。如果这些学生在进初中前没有得到家长及时、正确的思想引导,很有可能会一进入初中后就会产生不良反应。例如,某学生当发现初中老师的注意力没有像小学老师那样关注自己时,当发现班里高手如云而自己的成绩平平时,当发现第一次考试后班里排名不靠前时,当参加优秀初中学校测试被刷下来后再进入初中心里感到委屈时(委屈是指认为自己与根本不在一个档次的同学在同一个班里学习),当发现自己的好朋友们都去了同一所中学而自己因种种原因不能与其同行时,等等,这些都会促使孩子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1.2 孩子作业量负担的不能承受
相比小学,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增多,作业量大量增加,学科的复杂性和内容深度都大幅增强。小学时期作业动作慢的同学进入初中后,常常会因为作业负担过重,而无法承受初中的学习模式,大量的作业可能致使孩子无法保证正常的睡眠时间。这样,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作业完成的晚→导致睡觉晚→早上必须起早→课堂迷糊听课→效率下降→作业完成起来遇到困难→不懂的内容越积越多→晚上作业又做得很晚……如此周而复始,最后将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不足。部分家长一开始可能还会坚持陪孩子完成作业,但等孩子的成绩下降到使家长也彻底丧失信心时,家长最终也只能选择放弃。试想,如果孩子能有效的适应作业量递增的变化,其结果必不致如此。
1.3 孩子思维能力的枯竭
小学期间作业比较轻松,量少、简单,只要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学生的成绩都会比较理想。绝大部分家长不从事教学工作,所以在看待进入初中阶段后的学习问题上常常会以过去的经验帮助孩子,然事实证明这是不完善的。大部分孩子进入初中后仅仅完成老师布置的单一作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主动找寻各种类型的题型揣摩,是很难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于思维能力的枯竭,同时也不利于提升孩子的解读能力,最终导致孩子成绩下降,跟不上初中阶段的学习步伐。
1.4 孩子出现偏科现象
进入初中后最容易也是最怕出现的问题就是偏科现象。小学阶段课程学习的压力不大,内容又相对简单,学生基本上是轻松快乐的学完。但到了初中后,由于科目增多,内容加深,作业量明显加大,大多孩子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加上孩子特定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及课程的加重,家长、老师、接触的媒体和书籍的影响等,都将有可能促使他们对某一学科产生偏好或厌恶的心理,进而逐渐形成偏科现象。好比一条项链最脆弱的一环往往决定其韧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往往决定其容量,同样,学习上的“弱科”也往往决定着该学生的整体成绩。众所周知,中学时期的每门学科都是孩子后续学习的基础,如果家长一开始对孩子的偏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及时配合学校、老师纠偏,将最终导致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的失败。
2 解决中小学过渡教育问题的对策
从上述中小学过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的成因分析可知,造成中小学脱节即中小学过渡教育不顺利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家长为主体的家庭积极配合、协助学校、老师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作为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做好孩子升入初中前的预备工作
(1)家长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大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初中后,因为在思想上的认识不足,对孩子的要求仍然停留在小学阶段的要求上,这种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也有家长认为孩子虽然已读初中,但心智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使其对孩子的学习标准基本仍处于“低标准”、“低要求”状态,采取“无为而治”。但正因如此,所以孩子一旦在刚进入初中阶段时遇到不适应,就很容易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如果是这样的话,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及成长都极为不利。因此,家长要把孩子的中小学过渡教育当成工作之外的又一项重大工程对待,认真规划,“有为而治”,用自身的思想来带动孩子思想上的认识,打有准备之仗。
(2)家长要提前了解中小学过渡的相关信息并合理安排过渡教育。
对家长来说,要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过渡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以前(尤其是前三个月)阶段的任务,了解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科目及作息制度,以便妥善调整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前的暑期这个“空白”阶段进行指导,比如教育孩子不看不健康的录相和书报、不交不良的朋友、不无所节制地贪玩、要注意休息、防止伤害事故等。同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到中学熟悉环境,了解中学生活的情况,结交中学生朋友,介绍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进程状况;如有条件允许,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并在旅游过程中加强亲子交往,交流思想和感情,适时的对孩子提出进入中学后的希望和要求;部分孩子在小学期间的学习上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家长应该利用暑期进行适当的辅导。总之,家长既要在孩子进入中学前尽可能的了解清楚中小学过渡的相关信息并合理安排过渡教育,又让孩子度过一个有利于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假期。
(3)家长要切实了解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初中,是人生黄金时期的开端,将由金色童年迈进风华正茂青春期。一般地说,该阶段孩子首先在生理上会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身体长得快;二是能量代谢快;三是萌动性大,易受外界刺激、影响。其次在心理上变化亦很大:如知觉的目的性、精确性日益提高;留意的发展也更具有有意性、稳定性;记忆的目的性加强,意义识记能力提高,爱好广泛而有选择性;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情感表现日益丰富强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在有个性方面也有很大变化:小学生在情感上较多依恋教师,到了初中则开始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评价别人的能力大大发展,独立自主性加强,有挣脱家长和教师的倾向,产生“自我成人感”。另外,孩子在接到中学入学通知时,一般都会产生喜悦感、自豪感和渴求上进的意愿,对中学充满好奇与向往,心里有着强烈的一切从头开始的良好愿望,即使是那些小学时期相对后进的孩子,也有“到一所新的学校,有更好的新老师教我,我要好好学习”的念头。孩子的这种心理无疑是家长教育的良好契机,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这些心理特征,积极保护孩子要求上进的意愿,有意识地激励孩子从现在开始,以中学生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家长要更加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与孩子平等对话,帮助孩子总结小学时的长处和不足,提出切合实际的适当期望,引导孩子提前进人中学生的角色。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改变以往对待小学生那样的支配型的教育方法,要用民主教育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忌讳有意无意地“泼冷水”,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扑灭他们在内心已燃起的希望之火。
总之,从小学过渡到中学,是孩子们学习生活方面的一次重大变化,同时也是人生历程中的一次转折,学校和家庭都应重视中小学过渡教育,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顺利实现从小学到中学的“飞跃”。
关键词:中小学过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5(c)-0067-01
1 中小学过渡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中小学过渡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归纳整理出下面几个主要原因作具体的分析。
1.1 孩子心理落差的产生
一些学生在小学时期,无论是成绩还是其他方面都较优秀。但这样的优秀仅局限于本校本年级或本班,进入中学以后,学生来自不同学校,而每个学校的教学及德育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好学生之间也存有差异。如果这些学生在进初中前没有得到家长及时、正确的思想引导,很有可能会一进入初中后就会产生不良反应。例如,某学生当发现初中老师的注意力没有像小学老师那样关注自己时,当发现班里高手如云而自己的成绩平平时,当发现第一次考试后班里排名不靠前时,当参加优秀初中学校测试被刷下来后再进入初中心里感到委屈时(委屈是指认为自己与根本不在一个档次的同学在同一个班里学习),当发现自己的好朋友们都去了同一所中学而自己因种种原因不能与其同行时,等等,这些都会促使孩子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1.2 孩子作业量负担的不能承受
相比小学,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增多,作业量大量增加,学科的复杂性和内容深度都大幅增强。小学时期作业动作慢的同学进入初中后,常常会因为作业负担过重,而无法承受初中的学习模式,大量的作业可能致使孩子无法保证正常的睡眠时间。这样,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作业完成的晚→导致睡觉晚→早上必须起早→课堂迷糊听课→效率下降→作业完成起来遇到困难→不懂的内容越积越多→晚上作业又做得很晚……如此周而复始,最后将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成绩不理想,自信心不足。部分家长一开始可能还会坚持陪孩子完成作业,但等孩子的成绩下降到使家长也彻底丧失信心时,家长最终也只能选择放弃。试想,如果孩子能有效的适应作业量递增的变化,其结果必不致如此。
1.3 孩子思维能力的枯竭
小学期间作业比较轻松,量少、简单,只要能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学生的成绩都会比较理想。绝大部分家长不从事教学工作,所以在看待进入初中阶段后的学习问题上常常会以过去的经验帮助孩子,然事实证明这是不完善的。大部分孩子进入初中后仅仅完成老师布置的单一作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主动找寻各种类型的题型揣摩,是很难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于思维能力的枯竭,同时也不利于提升孩子的解读能力,最终导致孩子成绩下降,跟不上初中阶段的学习步伐。
1.4 孩子出现偏科现象
进入初中后最容易也是最怕出现的问题就是偏科现象。小学阶段课程学习的压力不大,内容又相对简单,学生基本上是轻松快乐的学完。但到了初中后,由于科目增多,内容加深,作业量明显加大,大多孩子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加上孩子特定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及课程的加重,家长、老师、接触的媒体和书籍的影响等,都将有可能促使他们对某一学科产生偏好或厌恶的心理,进而逐渐形成偏科现象。好比一条项链最脆弱的一环往往决定其韧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往往决定其容量,同样,学习上的“弱科”也往往决定着该学生的整体成绩。众所周知,中学时期的每门学科都是孩子后续学习的基础,如果家长一开始对孩子的偏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及时配合学校、老师纠偏,将最终导致整个初中阶段学习的失败。
2 解决中小学过渡教育问题的对策
从上述中小学过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的成因分析可知,造成中小学脱节即中小学过渡教育不顺利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家长为主体的家庭积极配合、协助学校、老师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作为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做好孩子升入初中前的预备工作
(1)家长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大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初中后,因为在思想上的认识不足,对孩子的要求仍然停留在小学阶段的要求上,这种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也有家长认为孩子虽然已读初中,但心智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使其对孩子的学习标准基本仍处于“低标准”、“低要求”状态,采取“无为而治”。但正因如此,所以孩子一旦在刚进入初中阶段时遇到不适应,就很容易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如果是这样的话,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及成长都极为不利。因此,家长要把孩子的中小学过渡教育当成工作之外的又一项重大工程对待,认真规划,“有为而治”,用自身的思想来带动孩子思想上的认识,打有准备之仗。
(2)家长要提前了解中小学过渡的相关信息并合理安排过渡教育。
对家长来说,要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过渡工作,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好小学高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以前(尤其是前三个月)阶段的任务,了解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科目及作息制度,以便妥善调整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家长可以利用孩子小学毕业后进入初中前的暑期这个“空白”阶段进行指导,比如教育孩子不看不健康的录相和书报、不交不良的朋友、不无所节制地贪玩、要注意休息、防止伤害事故等。同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到中学熟悉环境,了解中学生活的情况,结交中学生朋友,介绍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进程状况;如有条件允许,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外出旅游,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并在旅游过程中加强亲子交往,交流思想和感情,适时的对孩子提出进入中学后的希望和要求;部分孩子在小学期间的学习上存在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家长应该利用暑期进行适当的辅导。总之,家长既要在孩子进入中学前尽可能的了解清楚中小学过渡的相关信息并合理安排过渡教育,又让孩子度过一个有利于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假期。
(3)家长要切实了解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初中,是人生黄金时期的开端,将由金色童年迈进风华正茂青春期。一般地说,该阶段孩子首先在生理上会呈现三大特点:一是身体长得快;二是能量代谢快;三是萌动性大,易受外界刺激、影响。其次在心理上变化亦很大:如知觉的目的性、精确性日益提高;留意的发展也更具有有意性、稳定性;记忆的目的性加强,意义识记能力提高,爱好广泛而有选择性;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情感表现日益丰富强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在有个性方面也有很大变化:小学生在情感上较多依恋教师,到了初中则开始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评价别人的能力大大发展,独立自主性加强,有挣脱家长和教师的倾向,产生“自我成人感”。另外,孩子在接到中学入学通知时,一般都会产生喜悦感、自豪感和渴求上进的意愿,对中学充满好奇与向往,心里有着强烈的一切从头开始的良好愿望,即使是那些小学时期相对后进的孩子,也有“到一所新的学校,有更好的新老师教我,我要好好学习”的念头。孩子的这种心理无疑是家长教育的良好契机,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这些心理特征,积极保护孩子要求上进的意愿,有意识地激励孩子从现在开始,以中学生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家长要更加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与孩子平等对话,帮助孩子总结小学时的长处和不足,提出切合实际的适当期望,引导孩子提前进人中学生的角色。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改变以往对待小学生那样的支配型的教育方法,要用民主教育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忌讳有意无意地“泼冷水”,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扑灭他们在内心已燃起的希望之火。
总之,从小学过渡到中学,是孩子们学习生活方面的一次重大变化,同时也是人生历程中的一次转折,学校和家庭都应重视中小学过渡教育,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顺利实现从小学到中学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