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特定部位刺法——肛针疗法

来源 :上海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xie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定部位刺法作为针灸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近年来,李永明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所有特定部位针刺区域如头、眼、耳、口唇、腹、腕踝等,均为肥大细胞聚集区,肛区也如此,但肛区尚未形成相应的特定部位刺法.故此,李永明教授与王富春教授共同提出:肛区因其与经络脏腑的联系密切,生理解剖结构特殊,且为肥大细胞聚集区,故也存在着相应的特定部位刺法,即肛针疗法.根据两位专家多年的临床经验,并结合医案,对肛针疗法的分区、主治、穴位及操作要领等做出初步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电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抑制及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制备PHN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电针组、假电针组,另设对照组,每组有大鼠25只。对照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等体质量生理盐水,阳性药物组灌胃卡马西平,电针组电针阳陵泉穴、环跳穴,假电针组针刺上述两穴。实验后1~5周检测各组大鼠痛觉行为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计数脑星形胶质细胞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实验第5周后检测脑组织NO含量和iNOS活性
目的:考察川芎在不同条件下抗氧化药效物质的溶出和生物效价的关系。方法:将川芎通过10种方案提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标准曲线法测定阿魏酸、咖啡酸和川芎嗪的含量,通过紫外光谱(UV)检测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和羟自由基的能力,评价其抗氧化作用,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过氧化氢(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存活率。结果:川芎中阿魏酸、咖啡酸、川芎嗪的HPLC保留时间分别为17.15
陈以平教授从《内经》理论溯源,认为风邪在肾病发生、传变、临床表现、预后、转归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临证注重从风论治肾病,灵活运用三焦分治、健脾、祛湿、治血、收散同用等方法,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