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提高课堂的效率的途径有多个方面,但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学生能不能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而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就会在解决问题时开动脑筋,学有所获。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教师发送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对信息的加工、整理、提取和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语文课上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课堂提问从激趣开始,要紧扣目标,围绕中心,同时还得注意适当拓展。这样,不但有利于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一、激趣导入,精心提问
上一堂课,就如同写一篇文章,要想抓住学生,导入就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每一节课,在每一个提问上,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想去思考。这种提问不能光是教师的特权,有时候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学生的兴趣或许会更浓,教师再因势利导,教学效果会更好,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如在执教《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课时,首先让孩子们针对课题提问,有些孩子提出:“这是一本什么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谁?”“这本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还有的问:“为什么男孩子必读呢?”……在这基础上,我继续追问:“这本书男孩子必读,那女孩子要不要读呢?为什么?”这一问题激起了所有同学的兴趣,于是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在这样一个问题的牵引下,孩子们有了一种阅读期待,产生了阅读的冲动,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二、紧扣目标,有效提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紧紧把握这节课的目标,精心设计这节课的问题。问题要能突出重点,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学生的需要,一节课教师“问”得很累,学生“答”得很苦,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采取“主问题”教学模式,一节课设计一到两个“主问题”,教学呈现“板块化”,学生对课堂的几个要点很清楚,每一个要点,都能使其印象深刻,如果零问碎答,虽然问题是紧扣教学目标,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没有一个整体性,所以对课文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透彻。
如《诚实和信任》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围绕“诚实”和“信任”分别提出了两个问题:“谁诚实?表现在哪儿?”、“谁得到谁的信任?”这样两个问题,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思考和语言的组织才能回答,因此他们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于是,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快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从而理解了“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也明白了做人一定要诚实。这一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围绕中心,关键提问
有些教师由于害怕自己某个地方讲得不到位,于是“满堂问”,学生只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反复研究教材,再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相应的问题。
比如在教《珍珠鸟》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他们很快就找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句:“信赖,不就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吗?”再指导学他们观察书中插图,感受“美好境界”是指珍珠鸟与“我”的和谐相处。然后,我发问:“小珍珠鸟为什么信赖‘我’,又是怎样接近‘我’的呢?”学生默读课文后,抓住了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悟出了是“我”的关爱、呵护,赢得了小珍珠鸟的信任。学生也很快掌握了这篇课文的中心,从而避免了传统的一问一答。
四、抓延伸点,拓展提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是一种工具,我们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课本为依据,适当向课外进行拓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只停留在课本知识上。教师必须做阅读的推广人,引路者,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路子。加强对阅读的指引,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增加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的路子很多,课前提问,让学生查阅资料;课中链接提问,增加课堂容量;课外拓展提问,让学生产生兴趣,自主阅读。
如学习《虎门销烟》一课时,通过阅读虎门销烟的经过,学生体会到了林则徐的伟大。总结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了一幅林则徐的塑像图,在学生仔细观察后,我问:“我们来到了这儿,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的思绪回到了一百多年前,他们仿佛看到了当时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再一次感受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雄壮举,学生有感而发,感情真挚。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我们上课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只有注重提问的质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才能培养出一个个肯思考、会思考的人。
一、激趣导入,精心提问
上一堂课,就如同写一篇文章,要想抓住学生,导入就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每一节课,在每一个提问上,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想去思考。这种提问不能光是教师的特权,有时候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学生的兴趣或许会更浓,教师再因势利导,教学效果会更好,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如在执教《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课时,首先让孩子们针对课题提问,有些孩子提出:“这是一本什么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谁?”“这本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还有的问:“为什么男孩子必读呢?”……在这基础上,我继续追问:“这本书男孩子必读,那女孩子要不要读呢?为什么?”这一问题激起了所有同学的兴趣,于是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在这样一个问题的牵引下,孩子们有了一种阅读期待,产生了阅读的冲动,学习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二、紧扣目标,有效提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我们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紧紧把握这节课的目标,精心设计这节课的问题。问题要能突出重点,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准确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在学生的需要,一节课教师“问”得很累,学生“答”得很苦,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采取“主问题”教学模式,一节课设计一到两个“主问题”,教学呈现“板块化”,学生对课堂的几个要点很清楚,每一个要点,都能使其印象深刻,如果零问碎答,虽然问题是紧扣教学目标,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没有一个整体性,所以对课文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透彻。
如《诚实和信任》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懂得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围绕“诚实”和“信任”分别提出了两个问题:“谁诚实?表现在哪儿?”、“谁得到谁的信任?”这样两个问题,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思考和语言的组织才能回答,因此他们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紧张的智力活动。于是,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快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从而理解了“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这句话,也明白了做人一定要诚实。这一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围绕中心,关键提问
有些教师由于害怕自己某个地方讲得不到位,于是“满堂问”,学生只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反复研究教材,再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相应的问题。
比如在教《珍珠鸟》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他们很快就找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句:“信赖,不就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吗?”再指导学他们观察书中插图,感受“美好境界”是指珍珠鸟与“我”的和谐相处。然后,我发问:“小珍珠鸟为什么信赖‘我’,又是怎样接近‘我’的呢?”学生默读课文后,抓住了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悟出了是“我”的关爱、呵护,赢得了小珍珠鸟的信任。学生也很快掌握了这篇课文的中心,从而避免了传统的一问一答。
四、抓延伸点,拓展提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材是一种工具,我们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课本为依据,适当向课外进行拓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只停留在课本知识上。教师必须做阅读的推广人,引路者,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路子。加强对阅读的指引,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增加学习语文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展的路子很多,课前提问,让学生查阅资料;课中链接提问,增加课堂容量;课外拓展提问,让学生产生兴趣,自主阅读。
如学习《虎门销烟》一课时,通过阅读虎门销烟的经过,学生体会到了林则徐的伟大。总结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了一幅林则徐的塑像图,在学生仔细观察后,我问:“我们来到了这儿,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的思绪回到了一百多年前,他们仿佛看到了当时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再一次感受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英雄壮举,学生有感而发,感情真挚。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我们上课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只有注重提问的质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才能培养出一个个肯思考、会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