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主义语境下不礼貌策略的群体身份建构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rgi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种族社会制度下存在着严格的等级权势结构,长期以来,白人群体以强势身份占据话语主导权,肆意制造话语冲突以构建非和谐话语体系,而不礼貌话语往往是诱发冲突的导火索:积极不礼貌中负面称谓的使用削弱弱势群体成员的个体特质,直接不礼貌策略中直白命令句的使用强化弱势群体的等级意识,消极不礼貌的话语的使用进行话语内强势身份的构建。这在美国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中最具典型性。本文基于语言学家Culpeper的不礼貌策略,以小说第一章中三处典型不礼貌语境为切入点分析并得出结论:不礼貌策略加速等级权势结构中不平等身份的构建,而不平等身份反过来强化种族社会中的权势不平等,从而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非和谐话语体系。
  关键词:种族主义语境 《看不见的人》 不礼貌策略 身份建构 (非)和谐话语体系
  语言学家Culpeper最早提出不礼貌策略,将其定义为“用来攻击对方面子,产生社会冲突与不和谐的一种交际策略”。该策略包含直接不礼貌、积极不礼貌、消极不礼貌、间接不礼貌以及拒绝执行礼貌五个部分。种族社会语境下,不礼貌策略更是成为人们实现交际目标的工具。白人群体通过负面评价、威胁强迫、话轮控制等方式对相对弱势一方形成面子威胁,触及其平等权与交往权,令其认同并内化权势等级观,以培养并强化其服从意识。《看不见的人》被誉为“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小说书写安分守己且积极向上的黑人青年,因屡受不公正的对待最终变为地下室中的“隐形人”的遭遇。小说作者采用不礼貌策略来刻意营造冲突,建构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以升华文章主旨。
  一、不礼貌策略与身份构建
  (一)积极不礼貌中负面称谓的使用削弱弱势群体成员的个体特质 步入社会之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体身份特征,但在种族主义语境下,白人群体处于相对权势高位,拥有较高的话语主导性。在种族社会的交际场合中,他们经常会使用一些不礼貌称谓语来讽刺、嘲笑黑人群体的肤色。小说第一章,擅长演讲的主人公“隐形人”受邀参加当地白人集会,本以为这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事实上却被百般羞辱,被白人中的“成功人士”命令,让黑人青年间相互进行一场血腥的格斗,并产生如下对话。例(1):
  “打这儿开头!”
  “我来揍那大个儿黑小子!”
  ……
  “让我来收拾那些黑杂种!”有人叫喊着。
  “不行,不行,杰克逊!”另外一个人叫喊道。“来人,帮我拽住杰克。”
  “我要揍那个姜黄的黑鬼。我要揍得他胳膊腿分家”,第一个声音在嚷。(拉尔夫·埃里森,1984: 21-22)
  由例(1)中可知,三位白人準备在殴打黑人青年之时使用了三种不同的侮辱性身份称谓,分别是“黑小子”(big nigger)、“黑杂种” (black sons a bitches)及“黑鬼”(ginger-colored nigger)。“称呼语本身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交际中的称呼语时时刻刻都承载着态度的语言符号,它能够清楚地表达说话人对听话人及其行为的情感立场、行为判断和欣赏评价。”文中大量呈现讽刺肤色的侮辱性禁忌词汇,颜色本无好坏,但却被白人群体施加权势,利用侮辱性词汇或是负面称谓,强行定义为“白色好,黑色坏”,成为打压黑人青年自尊,损害其积极面子需求的利器,这便是“不礼貌的目的所在”。随后,随着积极面子需求的损害,黑人青年个体的自身特质慢慢被剥离,主人公“隐形人”由文章开头的意气风发到“混战”中受到“思想冲击”,周遭的一切都令他不停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即作为个体的主体特质消减,共性的集体身份特征(肤色)不断增加,开始逐步认同以肤色划分的集体身份。
  (二)直接不礼貌中直白命令句的使用强化弱势群体等级意识 主人公“隐形人”本是受邀而来进行演讲,但却被“不分青红皂白”地蒙上布条卷入混乱的“格斗”中,结束后,本是“领取酬劳”的时刻,却出现以下话语。例( 2):
  接着司仪对我们高声宣布:“上这儿来,小伙子们,来拿钱。”
  “钱就在地毯上”,司仪说。
  “小伙子们,这些钱都赏给你们。抓到的都归你。”
  “没错,萨姆布”,一个满头金发的男人向我咪咪眼睛,暗示着说。
  我兴奋得颤抖了起来,疼痛也忘得一干二净。我暗自打算要抢金币和纸钞。我得双手去抓,用身子挡住旁边伙伴的去路,叫他们碰不着金币。
  司仪命令道:“现在围着地毯跪下来,我不发令,谁也不准去碰。”
  “这肯定不错”,我听到有人在说。
  我们遵照命令在方形地毯四周跪了下来。司仪慢悠悠地举起了满是雀斑的手,我们的视线也跟着他的手从下而上移动。
  我听到有人在说:“这些黑鬼好像在准备祈祷!”
  接着司仪发令了“预备,开始!”
  (拉尔夫·埃里森,1984: 27)
  由例(2)可知,“混战”仪式中,司仪在公共场合以简明直白的命令句,多次正面而直接地下达“指令”(command), 是直接不礼貌策略的最佳诠释。黑人青年们则在行动上表现为服从,语言上则出现一部分人“沉默”与一人“认可”的两种形态。然而无论哪种形态,都是社交权被触犯的表现。“社交权涉及相互交际主体之间的平等权(equity right) 和交往权( association right) ”。司仪发出的含有屈辱性的指令不仅对黑人青年们面子形成威胁,造成损害,更是违反了平等、移情及尊重原则,触及其社交权,在无形中向弱势一方传递权势等级意识。“隐形人”同其他人一样,完全按司仪指令行事,竟在如此屈辱情景下“兴奋”而又暗自盘算获利,已然忘却此行目的。
  (三)消极不礼貌的话论的使用进行话语内强势身份的构建 经过激烈的“格斗”与屈辱的“酬劳领取”,“隐形人”又被人请回舞厅发表演讲,作为演讲者,发言之时,他屡被台下的质疑声打断,台上台下形成一场特殊的话轮转换,如例(3):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在历史传记中“还原”历史人物,考验着作家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功力。郭天印《狄仁杰传》,紧扣狄仁杰的为官经历,重点叙述狄仁杰从政的言行,一方面工笔雕琢狄仁杰卓越的个人修养和智慧圆融,另一方面水墨式地渲染了整个唐代君臣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情世故。在狄仁杰的形象塑造上,更接近于狄仁杰从政韬略的体察,达到了人物主体新的“还原”,有助于读者更为准确地解读出作品的内在精神价值。  关键词:狄仁杰 还原 精
即使在各种相亲节目层出不穷的“速配时代”,对于恋爱中的男女来说,结束一段感情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只要曾经有过投入,那么即使是主动提出分手的那方,也像是施展出了一记传说中的“七伤拳”:未曾伤人,先伤自己。当然,中拳的那方会更惨一些,只能一边默念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一边乞求时间来抚平伤痛。正如老生常谈说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凡走到分手这一步,总能找出“受伤”的原因。  经得起
摘要:“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名片,从中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我国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影视剧中的国家形象也各有不同。电影创作属于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范畴,许多电影作品也参与到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中,更有成为构建国家形象的代表之作。影视作品能够体现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国家特质,或以史为鉴、警醒后人,或用来宣传新中国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崭新面貌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通过对能够反映各历史时期的
摘 要: 王安忆的著名长篇小说《长恨歌》 是海派文学的典型代表,其在写作过程中对小说故事结构有着精心的规划与安排,在众多小说当中有其独立性所在,作者旨在用现代西方的前沿叙述学相关理论来对这部小说的故事结构进行一次解剖,试图能够将其设计用意阐释出来,并对小说写作的技巧性设计有所论述。  关键词:长恨歌 叙述学 节奏 频率  一、《长恨歌》中节奏的艺术特色  (一)总体节奏的把握  《长恨歌》的整体故
摘要:小说《我们一无所有》的作者安东尼.马拉通过一幅不断辗转的油画《午后的空旷牧野》,连接并塑造了横跨苏联八十年的人物序列。在亲历、见证、回忆历史的多重维度中,作者借这一小人物群像探讨了历史事件对不同阶级的影响,同时揭示出个体生命在大历史中的存在意义。  关键词:安东尼.马拉 《我们一无所有》 历史叙述  个体作为历史长河的一员,各居不同位置,有些人阅读、见证历史,有些人以可见的方式参与、制造历史
摘 要: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萧红全集》 中的小说卷作为本文的资料来源,萧红的作品不在于抗战,因此没有绝对的政治立场;她的作品写人的生、老、病、死,这也是萧红最深切的人生感触。萧红作品不多,但精而典型,她的极端忠于内心感受、敏感又诚实,正是她作品的特点。笔者通过研读作品,对萧红小说中的亲子关系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萧红小说中涉及的家庭不少,形成了萧红小说中独特的家庭模式,笔者分析了萧红的个人经历,以
摘 要:科尔维尔的童年经历,他的秉性气质,是其沉默而又理性画风的根本源头。本文从瞬间与永恒、现实主义手法与超现实主义情境、写实形态与抽象意味、神秘感从哪里来、旁观者等五个方面展开对科尔维尔艺术风格的解析。从视觉到心理,层层剖析,多维度地展现出丰富而立体的科尔维尔艺术。  关键词:永恒 写实形态 超现实  亚历克斯·科尔维尔(Alex Colville)是20世纪著名的加拿大油画家, 1920年8月
摘 要:《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是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著作,在创作之初马洛斯想要对自己两位优秀导师与众不同的原因进行研究,并将导师优秀的品质进行概括,因此开始对心理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马斯洛对其导师以及其他较为相似和优秀的人进行研究,最终将此类人称为“自我实现者”,同时从自我实现的方法途径、“我的选择”等角度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自我实现者具有优秀的属性特点,并且在追求、特点等方面存在较多共性。  关键词
摘 要:叶灵凤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藏书大家。只不过,他的名声因年轻时和鲁迅的过节以及由此得来的“反动文人”帽子,而不那么为人所熟知。但提到藏书家,叶灵凤便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人物。丰富的藏书与广泛的阅读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的创作。叶灵凤在小说、笔记、书话创作,以及方志研究等方面都独树一帜,成就斐然。  关键词: 叶灵凤 藏书家 情色文学 香港方志  叶灵凤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
摘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蛙》是与《生死疲劳》交替完成写作的,通过两个文本的对读可以发现两部作品的联系与区别,深入探究作品《蛙》中“蛙”这一动物意象的使用。  关键词:《生死疲劳》 《蛙》 动物意象  有人说《蛙》是莫言作品中“口味较轻”的一部,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贬斥《蛙》的语言过于“不节制”,如果那些人看看莫言之前的作品,可能会改变这种观点。比如《檀香刑》里面对种种酷刑极度直接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