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5月~2009年11月收住院的240例非重症小儿手足口病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炎琥宁注射液,两组均给以水溶性维生素静滴,观察发热、皮疹消退及平均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在退热、皮疹消退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能缩短小儿手足口病病程,安全有效,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炎琥宁注射液 利巴韦林 儿童 手足口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135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09年11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20例,均符合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0例,男85例,女35例,年龄<1岁8例, 1~3岁90例,3~6岁19例,>6岁3例。对照组120例,男89例,女31例,年龄<1岁6例,1~3岁92例,3~6岁20例,>6岁2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的发热,皮疹发生率100%,所有病例均在起病4天内就诊,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就医时间及临床表现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日)及水溶性维生素10g/日静滴每日1次;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注射液10mg/(kg•日)静脉滴注每日1次,体温超过39℃时给予退热剂,其他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并酌情使用阿莫西林100mg/(kg•日)每日2次静脉滴注。均按传染病管理并护理。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时间(自患儿首次发热出现时至体温<375℃并持续24小时以上),皮疹消退时间(发现皮疹至皮疹完全消退结痂,口腔溃疡愈合),住院时间。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80软件,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 果
两组平均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不良反应及转归: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无重症病例发生,观察组有21例血清肌酸激酶同2酶(CK-MB)轻度增高,对照组23例血清CK-MB轻度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1周后复查均恢复正常,观察组有12例病人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停药后恢复正常,对照组有2例患儿发生高热惊厥。
讨 论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病、传染病之一,1986年我国报告首例。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显著升高,并呈现季节性流行和全年散发趋势[1]。主要由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其中以EV71及CoxA16型最常见。该病潜伏期一般3~7天,大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尤以5岁以下婴幼儿多见;临床特征以发热、手掌及足、口腔内发生水疱样皮疹、溃疡,重症病例可合并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全年散发,集中发生于夏秋季节,常在托儿所、幼儿园流行。
本组属轻症患儿,未出现死亡病例。该病目前以对症治疗为主,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各地区均在积极探索寻找有效治疗药物,国内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了临床观察有效的治疗药物。郭景涛等[2]使用 -干扰素、更昔洛韦及病毒唑治疗120例小儿手足口病并比较疗效得出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HFMD明显优于干扰素和病毒唑,干扰素又优于病毒唑。中药制剂中陈永宏等[3]报告应用注射用双黄连治疗小儿HFMD效果明显优于病毒唑注射剂。利巴韦林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对多种DNA和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4],其作用机制为药物进入细胞内,被腺苷激酶磷酸化形成单磷酸,干扰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活性影响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断DNA和RNA病毒复制,但其对病毒腺苷酶依赖性太强,易产生耐药性,其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等。注射用炎琥宁是植物穿心莲提取物——穿心莲内酯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的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该药具有明显的清热、抗感染、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5],可加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氢化为鸟肌苷酸,进而抑制病毒RNA、DNA的合成,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
本组病例采用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利用利巴韦林抑制病毒复制,炎琥宁的清热、灭活病毒、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二者协同作用,明显缩短病程,缩短了利巴韦林用药时间,减少了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与文献报道相近。
参考文献
1 张颖,盖中涛.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山东医药,2008,48(17):113-114.
2 郭景涛,韩在萍,郎新玲. -干扰素、病毒唑及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中国医药导报,2005,2(17):21,25.
3 陈永宏,徐辉,桂金贵.注射用双黄连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1):47.
4 万瑞香,隋忠国,李自普.新编儿科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76.
5 刘建新,王一飞,李贵生.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的药理研究进展.中药材2003,26(2):135-136.
关键词 炎琥宁注射液 利巴韦林 儿童 手足口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135
资料与方法
2008年5月~2009年11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20例,均符合卫生部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0例,男85例,女35例,年龄<1岁8例, 1~3岁90例,3~6岁19例,>6岁3例。对照组120例,男89例,女31例,年龄<1岁6例,1~3岁92例,3~6岁20例,>6岁2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的发热,皮疹发生率100%,所有病例均在起病4天内就诊,两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就医时间及临床表现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日)及水溶性维生素10g/日静滴每日1次;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注射液10mg/(kg•日)静脉滴注每日1次,体温超过39℃时给予退热剂,其他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并酌情使用阿莫西林100mg/(kg•日)每日2次静脉滴注。均按传染病管理并护理。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时间(自患儿首次发热出现时至体温<375℃并持续24小时以上),皮疹消退时间(发现皮疹至皮疹完全消退结痂,口腔溃疡愈合),住院时间。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80软件,所有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结 果
两组平均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见表1。
不良反应及转归:所有病例均治愈出院,无重症病例发生,观察组有21例血清肌酸激酶同2酶(CK-MB)轻度增高,对照组23例血清CK-MB轻度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1周后复查均恢复正常,观察组有12例病人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停药后恢复正常,对照组有2例患儿发生高热惊厥。
讨 论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病、传染病之一,1986年我国报告首例。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显著升高,并呈现季节性流行和全年散发趋势[1]。主要由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sackie,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其中以EV71及CoxA16型最常见。该病潜伏期一般3~7天,大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尤以5岁以下婴幼儿多见;临床特征以发热、手掌及足、口腔内发生水疱样皮疹、溃疡,重症病例可合并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全年散发,集中发生于夏秋季节,常在托儿所、幼儿园流行。
本组属轻症患儿,未出现死亡病例。该病目前以对症治疗为主,缺乏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各地区均在积极探索寻找有效治疗药物,国内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了临床观察有效的治疗药物。郭景涛等[2]使用 -干扰素、更昔洛韦及病毒唑治疗120例小儿手足口病并比较疗效得出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HFMD明显优于干扰素和病毒唑,干扰素又优于病毒唑。中药制剂中陈永宏等[3]报告应用注射用双黄连治疗小儿HFMD效果明显优于病毒唑注射剂。利巴韦林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对多种DNA和RNA病毒都有抑制作用[4],其作用机制为药物进入细胞内,被腺苷激酶磷酸化形成单磷酸,干扰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活性影响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断DNA和RNA病毒复制,但其对病毒腺苷酶依赖性太强,易产生耐药性,其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等。注射用炎琥宁是植物穿心莲提取物——穿心莲内酯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的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该药具有明显的清热、抗感染、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5],可加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阻断肌苷酸氢化为鸟肌苷酸,进而抑制病毒RNA、DNA的合成,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有直接灭活作用。
本组病例采用炎琥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利用利巴韦林抑制病毒复制,炎琥宁的清热、灭活病毒、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及镇静作用,二者协同作用,明显缩短病程,缩短了利巴韦林用药时间,减少了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与文献报道相近。
参考文献
1 张颖,盖中涛.手足口病研究进展.山东医药,2008,48(17):113-114.
2 郭景涛,韩在萍,郎新玲. -干扰素、病毒唑及更昔洛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中国医药导报,2005,2(17):21,25.
3 陈永宏,徐辉,桂金贵.注射用双黄连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6,13(1):47.
4 万瑞香,隋忠国,李自普.新编儿科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76.
5 刘建新,王一飞,李贵生.穿心莲内酯及其衍生物的药理研究进展.中药材2003,26(2):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