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血管造影特征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b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的血管造影特征,推测其不自行消退或治疗失败的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介入血管瘤科被诊断为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1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为(8.1±4.4)岁,年龄范围2~15岁,均接受过介入治疗,分析其血管造影特征,并与普通婴幼儿血管瘤血管造影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

14例不消退型血管瘤患儿,其血管造影特征均不同于普通婴幼儿血管瘤,10例血管造影表现为明显"肿瘤样染色",进一步超选择性动脉造影可见病灶微动静脉瘘存在,回流静脉粗大并提前显影,造影剂迅速廓清,尝试经供血动脉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药物难于沉积在病灶内(我们称之为Ⅰ型表现)。10例患儿先后共行1~3次动脉栓塞术,随访半年以上,病灶未见缩小,其中2例病灶甚至还较前有所增大。4例血管造影表现为"淡薄染色"或动脉造影未见明确肿瘤染色,局部经皮穿刺病灶造影可见"树枝样"回流静脉显影,尝试经皮穿刺病灶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药物很容易进入粗大回流静脉,难于沉积在病灶内(我们称之为Ⅱ型表现)。4例患儿先后共行1~3次局部硬化治疗,随访半年以上,病灶未见缩小。

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造影显示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血管造影特征不同于普通婴幼儿血管瘤,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造影通常表现为"微动静脉瘘优势型(型)"或"静脉优势型(Ⅱ型)",因为微动静脉畸形或静脉畸形的存在或许是导致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不消退或药物及栓塞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阿那日五味散中化学成分定性鉴别及安石榴苷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以胡椒碱为对照品,以甲苯-乙酸乙酯-丙酮为展开系统对制剂中荜茇药材进行薄层鉴别.建立阿那日五味
目的探讨手术在小儿神经节细胞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及术后残余肿瘤的变化。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7例神经节细胞瘤患儿,男3例,女4例,平均年龄5.29岁,对7例患儿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术情况、病理检查结果、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前6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3例患儿提示神经母细胞瘤,1例提示畸胎瘤或脂肪肉瘤可能。1例患儿穿刺活检后放弃治疗。其余6
新生儿医学飞速发展,但早期新生儿死亡及早产、窒息相关的新生儿死亡仍是新生儿医学中的重要问题及挑战。人员培训及基本设备、药品的准备对减少新生儿死亡非常必要。规范诊疗、加强培训和学习、医疗和护理领域的不断质量改进是促进中国新生儿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