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肺炎型哮喘患儿准确诊断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肺炎性哮喘患儿22例,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并行实验室及X线辅助检查进行准确诊断。从而给予所有患儿全身性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后口服泼尼松进行治疗。结果经过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用药治疗后,22例肺炎型哮喘患儿中有16例(72.73%)在5-7d内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4例(18.18%)肺部啰音消失,但仍有轻微咳嗽,在加大用药量之后迅速得到缓解。另外2例(9.1%)患儿停止用药以后仍有症状发作。结论肺炎型哮喘等非典型哮喘的误诊率较高,因此必须确立相应的诊断依据进行准确诊断,从而实施合理的用药治疗。我院对22例患儿行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对治疗肺炎型哮喘患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肺炎型哮喘;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83-01近年来,典型哮喘的诊断与治疗逐渐趋向成熟,但是对肺炎型哮喘等非典型哮喘的诊断,通常由于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常常被误诊为肺炎,继而影响治疗的效果[1]。为了进一步提高非典型肺炎型哮喘的诊断正确率和治疗的效果,我院就22例肺炎型哮喘患儿准确诊断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選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肺炎性哮喘患儿22例,其中男患儿13例,女患儿9例,患儿年龄1-8岁,平均年龄(3.5±2.28)岁。其中,两肺听诊有喘鸣的患儿9例,水泡音以及干啰音患儿10例,单纯水泡音患儿3例,所有患儿均无典型哮喘发作史。
1.2临床症状所有患儿均表现有气促、胸闷和4周以上长时间反复性的咳嗽,且主要发作于晨起、睡前及活动后,下午症状较轻,夜间通常无症状,就诊前长期服用多种抗生素≥4周;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痰鸣音及干啰音,少数患儿出现发热症状。
1.3实验室辅助检查①所有患儿均行X线检查发现:两肺纹理紊乱、增粗且肺门影增浓的患儿8例,两肺中内带见小片状阴影或小点的患儿10例,肺间质炎性改变的患儿2例,轻度肺气肿患儿2例。②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及总数基本属于正常范围,CRP及血沉正常,血冷凝集试验和结核菌素试验显示肺炎支原体抗体呈阴性。其中,IgE增高的患儿14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患儿18例。
1.4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全身性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行静脉点滴地塞米松0.3mg/kg,连续3-5d后若患儿的临床症状得以明显改善,且肺部啰音消失则停止用药,改用口服泼尼松进行治疗,初始剂量控制在约2mg/(kg﹒d),之后相应的减少用量,服用时间维持在1周。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儿的咳嗽、湿罗音消失时间、气喘等症状体征变化,并进行记录。2结果
经过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用药治疗后,22例肺炎型哮喘患儿中有16例患儿(72.73%)在5-7d内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4例患儿(18.18%)肺部啰音消失,但仍有轻微咳嗽,在加大用药量之后迅速得到缓解。另外2例(9.1%)患儿停止用药以后仍有症状发作,且多发于春秋季节。3讨论
哮喘可分为典型哮喘和非典型哮喘,可从患者的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胸部摄片等方面将两者进行辨别。肺炎型非典型哮喘虽在国内外都有过不少的报道,但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诊断依据,加之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使得误诊率较高,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使病程迁延[2]。
肺炎型非典型哮喘作为支气管哮喘较为特殊的一种,其发病机理除了气道高反应和气道有慢性炎症以外,还有气道粘液腺的过度增生以及分泌亢进,从而使得气道的分泌物出现阻塞[3]。与典型哮喘较为明显的区别是,肺炎型非典型哮喘X线检查可见肺浸润,肺部可闻及中小水泡音,且经长期使用抗生素后无效,对糖皮质激素较为敏感。因此,有部分学者将长期使用抗生素无效、且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无中毒症状作为诊断肺炎型非典型哮喘的依据[4]。
作为首选的肺炎型非典型哮喘的治疗药物,在支气管哮喘常规的治疗当中,当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抗生素的应用、以及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时,应该及早的应用激素进行冲击治疗[5]。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得较多的一类药物,可用于一般的消炎药或是抗生素所不及的病症,具有抗炎、抑制炎性因子的合成、抗毒、抗休克等作用机理。在肺炎型非典型哮喘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通过直接作用于黏膜下的腺体细胞,从而抑制气道黏膜糖蛋白释放,减少气道的上皮黏膜分泌,对肺炎型哮喘的治疗尤为显著。
本次研究表明,经过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用药治疗后,22例肺炎型哮喘患儿中有16例患儿(72.73%)在5-7d内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4例患儿(18.18%)肺部啰音消失,但仍有轻微咳嗽,在加大用药量之后迅速得到缓解。另外2例(9.1%)患儿停止用药以后仍有症状发作,所有患儿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肺炎型哮喘等非典型哮喘通常由于没有诊断依据使得误诊率较高,使患者无法得以及时治疗。因此,必须确立相应的诊断依据进行准确诊断,从而实施合理的用药治疗。我院对肺炎型哮喘患儿行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对治疗肺炎型哮喘患儿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胡军.儿童肺炎型哮喘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8(31):467-468.
[2]谭礼洪.小儿肺炎非典型哮喘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26(1):349-350.
[3]李欣欣,王赛斌.探讨肺炎型哮喘94例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1,34(9):146-147.
[4]汤建萍,路欣.肺炎型哮喘27例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24(15):79.
[5]孙月眉,田丰英,张秋华,葛春龙,等.肺炎型哮喘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37(6):259-260.
【关键词】肺炎型哮喘;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11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83-01近年来,典型哮喘的诊断与治疗逐渐趋向成熟,但是对肺炎型哮喘等非典型哮喘的诊断,通常由于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常常被误诊为肺炎,继而影响治疗的效果[1]。为了进一步提高非典型肺炎型哮喘的诊断正确率和治疗的效果,我院就22例肺炎型哮喘患儿准确诊断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選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肺炎性哮喘患儿22例,其中男患儿13例,女患儿9例,患儿年龄1-8岁,平均年龄(3.5±2.28)岁。其中,两肺听诊有喘鸣的患儿9例,水泡音以及干啰音患儿10例,单纯水泡音患儿3例,所有患儿均无典型哮喘发作史。
1.2临床症状所有患儿均表现有气促、胸闷和4周以上长时间反复性的咳嗽,且主要发作于晨起、睡前及活动后,下午症状较轻,夜间通常无症状,就诊前长期服用多种抗生素≥4周;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痰鸣音及干啰音,少数患儿出现发热症状。
1.3实验室辅助检查①所有患儿均行X线检查发现:两肺纹理紊乱、增粗且肺门影增浓的患儿8例,两肺中内带见小片状阴影或小点的患儿10例,肺间质炎性改变的患儿2例,轻度肺气肿患儿2例。②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及总数基本属于正常范围,CRP及血沉正常,血冷凝集试验和结核菌素试验显示肺炎支原体抗体呈阴性。其中,IgE增高的患儿14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患儿18例。
1.4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全身性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行静脉点滴地塞米松0.3mg/kg,连续3-5d后若患儿的临床症状得以明显改善,且肺部啰音消失则停止用药,改用口服泼尼松进行治疗,初始剂量控制在约2mg/(kg﹒d),之后相应的减少用量,服用时间维持在1周。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儿的咳嗽、湿罗音消失时间、气喘等症状体征变化,并进行记录。2结果
经过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用药治疗后,22例肺炎型哮喘患儿中有16例患儿(72.73%)在5-7d内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4例患儿(18.18%)肺部啰音消失,但仍有轻微咳嗽,在加大用药量之后迅速得到缓解。另外2例(9.1%)患儿停止用药以后仍有症状发作,且多发于春秋季节。3讨论
哮喘可分为典型哮喘和非典型哮喘,可从患者的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胸部摄片等方面将两者进行辨别。肺炎型非典型哮喘虽在国内外都有过不少的报道,但我国目前仍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诊断依据,加之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使得误诊率较高,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使病程迁延[2]。
肺炎型非典型哮喘作为支气管哮喘较为特殊的一种,其发病机理除了气道高反应和气道有慢性炎症以外,还有气道粘液腺的过度增生以及分泌亢进,从而使得气道的分泌物出现阻塞[3]。与典型哮喘较为明显的区别是,肺炎型非典型哮喘X线检查可见肺浸润,肺部可闻及中小水泡音,且经长期使用抗生素后无效,对糖皮质激素较为敏感。因此,有部分学者将长期使用抗生素无效、且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无中毒症状作为诊断肺炎型非典型哮喘的依据[4]。
作为首选的肺炎型非典型哮喘的治疗药物,在支气管哮喘常规的治疗当中,当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抗生素的应用、以及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时,应该及早的应用激素进行冲击治疗[5]。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得较多的一类药物,可用于一般的消炎药或是抗生素所不及的病症,具有抗炎、抑制炎性因子的合成、抗毒、抗休克等作用机理。在肺炎型非典型哮喘的治疗中,糖皮质激素通过直接作用于黏膜下的腺体细胞,从而抑制气道黏膜糖蛋白释放,减少气道的上皮黏膜分泌,对肺炎型哮喘的治疗尤为显著。
本次研究表明,经过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用药治疗后,22例肺炎型哮喘患儿中有16例患儿(72.73%)在5-7d内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4例患儿(18.18%)肺部啰音消失,但仍有轻微咳嗽,在加大用药量之后迅速得到缓解。另外2例(9.1%)患儿停止用药以后仍有症状发作,所有患儿均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肺炎型哮喘等非典型哮喘通常由于没有诊断依据使得误诊率较高,使患者无法得以及时治疗。因此,必须确立相应的诊断依据进行准确诊断,从而实施合理的用药治疗。我院对肺炎型哮喘患儿行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对治疗肺炎型哮喘患儿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1]胡军.儿童肺炎型哮喘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8(31):467-468.
[2]谭礼洪.小儿肺炎非典型哮喘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26(1):349-350.
[3]李欣欣,王赛斌.探讨肺炎型哮喘94例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1,34(9):146-147.
[4]汤建萍,路欣.肺炎型哮喘27例临床诊疗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24(15):79.
[5]孙月眉,田丰英,张秋华,葛春龙,等.肺炎型哮喘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37(6):259-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