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云和我都是做外语培训起家的,我俩几乎同时开了外语培训班,我一下子就开成了,第一年招了13个学生,第三年就有5000个学生;马云开了三年,他第一个班招了20人,第三年还是20人,没干成,只能想办法干别的,所以就干成了阿里巴巴。有的时候,失败真的不是一件坏事。”俞敏洪的创业经历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很多年轻人都把他当成是人生的导师。他总喜欢以自己为例,传道授业解惑,总能给人无限的正能量。
不在于你跑多快,而在于坚持不懈
俞敏洪说:“常有人问我:俞老师,你当初想过自己能把新东方做这么大吗?我的回答是:我当初做新东方,仅仅是为了生存。人们做事情大概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人,他们很小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伟大的音乐家、画家、科学家,他们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终极理想而奋斗,很少迷茫。我很羡慕这样的人,他们在迷雾中也能看到生命的航标灯。而第二种人可能并不知道这辈子到底能做成什么事,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埋头前进,心中充满迷茫,也充满向往。很多人大概属于第二种人。我们不需要去考虑这辈子到底能够走多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像骆驼一样在沙漠中行走,一步一个脚印向心中的绿洲前进。人生有时也如同一片沙漠,很多人一辈子在沙漠中游荡,临终之年发现生命一片空白;也有很多人用自己的努力和坚忍,穿越人生的沙漠走向绿洲,从此生命充满鸟语花香。我们甚至不需要考虑自己能够走多快,只要你知道自己在不断努力就行。我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常常能够超越很多汽车,但当我在服务区休息一会儿再上路时,发现被我超越的汽车又跑到了我的前面,这让我真切地悟到:不在于你跑多快,而在于你是否坚持不懈地跑。”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之所以充满迷茫,是因为不知道我们要去哪儿?还能走多久?其实,生命并不复杂,只需要拥有一点儿对未来的向往,拥有一份对自己的信心,拥有一份失败后的坦然,拥有一份永不放弃的决心。俞敏洪把自己跟提问者摆在同等地位上,将人生类比成沙漠、绿洲、汽车等,给了大家无限的鼓励。
不擅长的陌生领域像一条陌生的狗
有人问:俞老师,到底是该去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不擅长的事?俞敏洪回答:“以我为例,在北大教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慢慢变成了一个相对不错的老师。但后来做新东方这件事情是我完全不擅长的。让我做管理,跟公安局、居委会打交道,这种事情我一辈子都没有做过,我看见他们就憷头。当初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是因为我认为如果这样待下去,成果可能不会太好。所以,我决定辞职去做培训机构。我就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尽管我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但确实锻炼出了很多原来自己并没有发现的才能,比如说管理、拓展、市场、演讲、领导等。你是否擅长去做某件事情,在你没有做之前是不知道的。人对于陌生的事情总是有点害怕和胆怯的。就像我们看到一条陌生的狗,你一般不太敢靠近,而自己家里养的狗就敢随便靠近。我们面对不擅长的陌生领域,就像遇到了一条陌生狗的状态。只要我们勇敢地迎着这条狗走过去,你会发现实际上大部分的狗是不敢咬你的。”
俞敏洪最初只有13个学生,谁能想到20年后他会有几百万学生?迈开第一步总是很难,但第二步总是跟在第一步后面的。不迈出第一步,怎会有第二步?俞敏洪拿自己举例,通过回忆自己当初从“自己擅长的教师领域”跳到“自己不擅长的创业领域”的所思所想和心路历程,将未知的领域比喻为一条陌生的狗,形象直观地传达了“勇于尝试陌生领域”的观点。
一个自卑的人如何拥有自信
有人问:一个自卑的人如何拥有自信?俞敏洪说:“从自卑走向自信,我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自我思想解放。就是‘我不跟你们比了’,因为自卑的根源就是总和别人比较,当你意识到‘我就是我,我跟别人不一样’时,你就不会跟别人比成绩、才能和其他东西,自卑的感觉就会慢慢减少。第二件要做的就是建立自信的支撑点。你要在某个方面慢慢地做到跟别人一样好,甚至比别人更好。我在北大的時候,最后两年我就拼命背单词,结果背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词汇量已经是全班第一了。有同学来问我单词,我就跟他们解释这个单词的词义,不用查字典,同学们就开始用一种赞赏的眼光看我,我就这么建立了一点自信。第二就是,我在北大读了大量的书,以至于在知识积累方面,不会比我的同学差到哪去。第三个是,我一直坚持写东西,大三大四的时候就有一些诗歌散文在报刊上发表。”
俞敏洪进入北大后,发现身边的同学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家庭背景上都比他强,这让他变得束手束脚、过分敏感。自卑的人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别人善意的玩笑,在他看来却是恶意嘲笑。为了答疑解惑,俞敏洪拿自己举例,讲了“两件事”。俞敏洪这番话有内在的心态调整,也有外在的具体方法,指导性强,对那些渴望改变自己的人非常有现实意义。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个选擇叠加起来的总和。”“一个人不断努力的过程就是让自己不断值钱的过程:值钱之前,是你求别人;值钱之后,是别人求你。”人生经历对自己来说是一笔财富,而只要我们将自己的经历稍加提炼,就能给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自《演讲与口才》)
不在于你跑多快,而在于坚持不懈
俞敏洪说:“常有人问我:俞老师,你当初想过自己能把新东方做这么大吗?我的回答是:我当初做新东方,仅仅是为了生存。人们做事情大概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人,他们很小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伟大的音乐家、画家、科学家,他们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终极理想而奋斗,很少迷茫。我很羡慕这样的人,他们在迷雾中也能看到生命的航标灯。而第二种人可能并不知道这辈子到底能做成什么事,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埋头前进,心中充满迷茫,也充满向往。很多人大概属于第二种人。我们不需要去考虑这辈子到底能够走多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像骆驼一样在沙漠中行走,一步一个脚印向心中的绿洲前进。人生有时也如同一片沙漠,很多人一辈子在沙漠中游荡,临终之年发现生命一片空白;也有很多人用自己的努力和坚忍,穿越人生的沙漠走向绿洲,从此生命充满鸟语花香。我们甚至不需要考虑自己能够走多快,只要你知道自己在不断努力就行。我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常常能够超越很多汽车,但当我在服务区休息一会儿再上路时,发现被我超越的汽车又跑到了我的前面,这让我真切地悟到:不在于你跑多快,而在于你是否坚持不懈地跑。”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之所以充满迷茫,是因为不知道我们要去哪儿?还能走多久?其实,生命并不复杂,只需要拥有一点儿对未来的向往,拥有一份对自己的信心,拥有一份失败后的坦然,拥有一份永不放弃的决心。俞敏洪把自己跟提问者摆在同等地位上,将人生类比成沙漠、绿洲、汽车等,给了大家无限的鼓励。
不擅长的陌生领域像一条陌生的狗
有人问:俞老师,到底是该去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不擅长的事?俞敏洪回答:“以我为例,在北大教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慢慢变成了一个相对不错的老师。但后来做新东方这件事情是我完全不擅长的。让我做管理,跟公安局、居委会打交道,这种事情我一辈子都没有做过,我看见他们就憷头。当初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是因为我认为如果这样待下去,成果可能不会太好。所以,我决定辞职去做培训机构。我就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尽管我经历了很多的艰难困苦,但确实锻炼出了很多原来自己并没有发现的才能,比如说管理、拓展、市场、演讲、领导等。你是否擅长去做某件事情,在你没有做之前是不知道的。人对于陌生的事情总是有点害怕和胆怯的。就像我们看到一条陌生的狗,你一般不太敢靠近,而自己家里养的狗就敢随便靠近。我们面对不擅长的陌生领域,就像遇到了一条陌生狗的状态。只要我们勇敢地迎着这条狗走过去,你会发现实际上大部分的狗是不敢咬你的。”
俞敏洪最初只有13个学生,谁能想到20年后他会有几百万学生?迈开第一步总是很难,但第二步总是跟在第一步后面的。不迈出第一步,怎会有第二步?俞敏洪拿自己举例,通过回忆自己当初从“自己擅长的教师领域”跳到“自己不擅长的创业领域”的所思所想和心路历程,将未知的领域比喻为一条陌生的狗,形象直观地传达了“勇于尝试陌生领域”的观点。
一个自卑的人如何拥有自信
有人问:一个自卑的人如何拥有自信?俞敏洪说:“从自卑走向自信,我就做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自我思想解放。就是‘我不跟你们比了’,因为自卑的根源就是总和别人比较,当你意识到‘我就是我,我跟别人不一样’时,你就不会跟别人比成绩、才能和其他东西,自卑的感觉就会慢慢减少。第二件要做的就是建立自信的支撑点。你要在某个方面慢慢地做到跟别人一样好,甚至比别人更好。我在北大的時候,最后两年我就拼命背单词,结果背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词汇量已经是全班第一了。有同学来问我单词,我就跟他们解释这个单词的词义,不用查字典,同学们就开始用一种赞赏的眼光看我,我就这么建立了一点自信。第二就是,我在北大读了大量的书,以至于在知识积累方面,不会比我的同学差到哪去。第三个是,我一直坚持写东西,大三大四的时候就有一些诗歌散文在报刊上发表。”
俞敏洪进入北大后,发现身边的同学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家庭背景上都比他强,这让他变得束手束脚、过分敏感。自卑的人特别在意他人的评价。别人善意的玩笑,在他看来却是恶意嘲笑。为了答疑解惑,俞敏洪拿自己举例,讲了“两件事”。俞敏洪这番话有内在的心态调整,也有外在的具体方法,指导性强,对那些渴望改变自己的人非常有现实意义。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个选擇叠加起来的总和。”“一个人不断努力的过程就是让自己不断值钱的过程:值钱之前,是你求别人;值钱之后,是别人求你。”人生经历对自己来说是一笔财富,而只要我们将自己的经历稍加提炼,就能给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自《演讲与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