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村上春树创作于2003年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讲述了三十六岁的工程师多崎作解开了自己被“断绝交往”的谜底,走出了困扰自己多年的痛苦,从而获得了心灵成长的故事。本文通过深入剖析这部作品最让人痴迷的地方或者说它的魅力所在,来解读它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成长 伤痛 文体 风格
一、文章的结构安排上
(一)标题的设置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个题目会给没有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一种莫名其妙之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长长的名字,况且也不理解它的含义,同时也会给人一种想要去弄明白的好奇心和被题目所吸引的魅力。只有当读者把这部小说读完时,才会恍然大悟题目的意义所在。它的两个关键词“多崎作”和“巡礼之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首先是色彩上,多崎作的四个高中时代的挚友中,两个男生分别姓赤松和青海,两个女生分别姓白根和黑野,唯独多崎作与色彩无缘,而且小说中还有两个人物(灰田和绿川)也是带有色彩的,所以没有色彩的多崎作深感懊恼,甚至很受伤,一直疑惑自己是否是真正意义上被需要,心底总是恐惧有朝一日自己会被排挤而成为孤零零的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多崎作就真的被抛弃了。
通过颜色设定的人物形象,也是有隐喻作用的。小说中灰田对多崎作讲述他父亲遇见奇怪的钢琴家绿川的事情时,提到了钢琴家告诉过他父亲:“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沿着身体的轮廓发出淡淡的微光,有让人喜欢的颜色,也有令人厌恶的颜色。有很开心的颜色,也有悲伤的颜色。有的人发的光很浓,而有的人发的光很淡。”多崎作的四个好朋友中,可以分析出成绩出类拔萃的赤、热血球员的青,他们在长大以后一个变成了事业有成的黄金单身汉、一个成为雷克萨斯的销售主管,他们的颜色正是对应着他们的热情和让人喜欢的颜色;白根的命运是悲惨的,美丽纯洁的她,拥有着美丽的容颜、音乐家的气质,最终却被人勒死,她正是那个悲惨的颜色,而黑野是个活泼可爱、表情生动坚强的女子,正对应着坚强的颜色。这里的“颜色”其实可以理解为每个人身上的人性特质。而这种人性特质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而全篇围绕着的是那首白根曾经弹过的钢琴曲《巡礼之年》,也是灰田在多崎作的公寓里经常放的曲子,在李斯特的钢琴曲《巡礼之年》引导下,多崎作探寻自己十六年前突然被四位好友“断交“的原因,可见题目是全文的最好概括,意义独特却又韵味深远。
(二)侦探小说式情节
这部小说开篇就引人入胜,通读完之后,发觉情节上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在读的过程中依然能被吸引着随着作者的安排一步步想要去探索线索。独特之处也就是最让人喜欢之处,莫过于情节上的巧妙安排了。而这种安排有一种侦探小说性质的特点。由多崎作一心想着死亡这件事为开始,转而作者给出了原因,写到他与赤松、青海两个男生和白根、黑野两个女生所组成的小团体,描写他们是如此的亲密,是人生中美妙的青春时期的陪伴者、成长过程中的见证者。可是如此亲密的朋友团伙突然间把多崎作抛弃了,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见面,只是通过多崎作打电话,每个人都不在家,而且打了几天,都是一句应付的话;终于有一天青海来了电话,却没给出任何理由,只是冷冷地说:“抱歉,希望你不要再给任何人打电话。”这是怎么回事?这样的疑问自然而然在读者的心里出现,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弄清楚原因。通读了一遍之后,会发现整部小说中有很多悬案没有解释,比如绿川的生死之谜:他接受了死亡入场券,那么结果他真的死了吗?钢琴家绿川在弹钢琴时,放在钢琴上的那个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是第六根手指吗?在失去五人小团体时出现在多崎作身边的灰田为什么在两个人结交八个月之后也无缘无故地离多崎作而去?出现在沙罗身边的另一个男的是她的情人吗?最后沙罗会选择那个男人还是多崎作?这些问题都没有给出答案,许是留给读者自由想象吧。而小团体抛弃多崎作的原因最终给出了答案。这些有结局的事件和没结局的事件都给人一种读侦探小说的感觉。这样一种侦探情节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把握得非常到位,这样一来就会知道为什么读者会如痴如醉了。
二、成长之路,心灵之痛
(一)经历了痛苦之后成长的多崎作
村上春树说:“一直以来我的小说中一对一的关系居多。这样一个五人团体具有很多意义。人若真的受伤,通常会无法直视伤口,想隐藏它忘却它,把心门关起来。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要成长,伤痛就得大一点,伤口就得深一点。”多崎作从学生走到了三十六岁的成人,这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被小伙伴抛弃的痛苦;他想过自杀,却终于一个人挺过黑暗的时光,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修筑火车站的工程师;在东京上大学时有了灰田这个伙伴,当他也一去不回时,多崎作坦然接受了成长道路上那些走走停停的过客。十六年被抛弃的痛苦的阴影一直被埋藏在心中,因为伤痛太深,所以想要选择忘记,不敢面对。然而一块死结始终纠缠在心中。最终多崎作在女友的鼓励下选择去面对,并且理清了痛苦后,却发现女友沙罗有了情人,而多崎作爱沙罗,想要和沙罗结婚,于是约沙罗见面把事情说清楚,让沙罗选择,小说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不知道多崎作是怎么表白的,也不知道沙罗会不会最终选择多崎作。但这样的结局却也是村上春树一个独特的地方,因为没有结局的结局会给读者无限的遐想,有可能多崎作经历了那么多的成长终于会有个美好的结局,但是成长一直在路上,以后的人生中多崎作也许会遇到更多的坎坷、更多的痛苦,但这就是成长。没有痛苦,怎么能成长?
(二)直面孤独,把玩孤独
在我们中国读者看来,村上作品可能不无费解之处,但对于日本读者尤其日本青年读者来说,则很多是他们身边的事和他们所熟悉的事,而觉得村上说出了自己想说想写的东西,甚至认为村上在小说中以恰如其分的语言道出了其人生每一阶段朦胧的苦恼,是再现自己人生的“装置”,很有现实性。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很贴近现实生活的,引起无数青年男女读者的共鸣;青春之痛,感同身受。村上春树认为:“人生本质上是孤独无奈的,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疏离社会、封闭自我、品味孤独。”虽然这一方法含有消极的因素,但是对于那些缺乏生活自信的人来说不失为一剂苦口良药。{1}
关键词:成长 伤痛 文体 风格
一、文章的结构安排上
(一)标题的设置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这个题目会给没有读过这部小说的读者一种莫名其妙之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长长的名字,况且也不理解它的含义,同时也会给人一种想要去弄明白的好奇心和被题目所吸引的魅力。只有当读者把这部小说读完时,才会恍然大悟题目的意义所在。它的两个关键词“多崎作”和“巡礼之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首先是色彩上,多崎作的四个高中时代的挚友中,两个男生分别姓赤松和青海,两个女生分别姓白根和黑野,唯独多崎作与色彩无缘,而且小说中还有两个人物(灰田和绿川)也是带有色彩的,所以没有色彩的多崎作深感懊恼,甚至很受伤,一直疑惑自己是否是真正意义上被需要,心底总是恐惧有朝一日自己会被排挤而成为孤零零的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多崎作就真的被抛弃了。
通过颜色设定的人物形象,也是有隐喻作用的。小说中灰田对多崎作讲述他父亲遇见奇怪的钢琴家绿川的事情时,提到了钢琴家告诉过他父亲:“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沿着身体的轮廓发出淡淡的微光,有让人喜欢的颜色,也有令人厌恶的颜色。有很开心的颜色,也有悲伤的颜色。有的人发的光很浓,而有的人发的光很淡。”多崎作的四个好朋友中,可以分析出成绩出类拔萃的赤、热血球员的青,他们在长大以后一个变成了事业有成的黄金单身汉、一个成为雷克萨斯的销售主管,他们的颜色正是对应着他们的热情和让人喜欢的颜色;白根的命运是悲惨的,美丽纯洁的她,拥有着美丽的容颜、音乐家的气质,最终却被人勒死,她正是那个悲惨的颜色,而黑野是个活泼可爱、表情生动坚强的女子,正对应着坚强的颜色。这里的“颜色”其实可以理解为每个人身上的人性特质。而这种人性特质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而全篇围绕着的是那首白根曾经弹过的钢琴曲《巡礼之年》,也是灰田在多崎作的公寓里经常放的曲子,在李斯特的钢琴曲《巡礼之年》引导下,多崎作探寻自己十六年前突然被四位好友“断交“的原因,可见题目是全文的最好概括,意义独特却又韵味深远。
(二)侦探小说式情节
这部小说开篇就引人入胜,通读完之后,发觉情节上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但在读的过程中依然能被吸引着随着作者的安排一步步想要去探索线索。独特之处也就是最让人喜欢之处,莫过于情节上的巧妙安排了。而这种安排有一种侦探小说性质的特点。由多崎作一心想着死亡这件事为开始,转而作者给出了原因,写到他与赤松、青海两个男生和白根、黑野两个女生所组成的小团体,描写他们是如此的亲密,是人生中美妙的青春时期的陪伴者、成长过程中的见证者。可是如此亲密的朋友团伙突然间把多崎作抛弃了,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见面,只是通过多崎作打电话,每个人都不在家,而且打了几天,都是一句应付的话;终于有一天青海来了电话,却没给出任何理由,只是冷冷地说:“抱歉,希望你不要再给任何人打电话。”这是怎么回事?这样的疑问自然而然在读者的心里出现,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弄清楚原因。通读了一遍之后,会发现整部小说中有很多悬案没有解释,比如绿川的生死之谜:他接受了死亡入场券,那么结果他真的死了吗?钢琴家绿川在弹钢琴时,放在钢琴上的那个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是第六根手指吗?在失去五人小团体时出现在多崎作身边的灰田为什么在两个人结交八个月之后也无缘无故地离多崎作而去?出现在沙罗身边的另一个男的是她的情人吗?最后沙罗会选择那个男人还是多崎作?这些问题都没有给出答案,许是留给读者自由想象吧。而小团体抛弃多崎作的原因最终给出了答案。这些有结局的事件和没结局的事件都给人一种读侦探小说的感觉。这样一种侦探情节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把握得非常到位,这样一来就会知道为什么读者会如痴如醉了。
二、成长之路,心灵之痛
(一)经历了痛苦之后成长的多崎作
村上春树说:“一直以来我的小说中一对一的关系居多。这样一个五人团体具有很多意义。人若真的受伤,通常会无法直视伤口,想隐藏它忘却它,把心门关起来。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要成长,伤痛就得大一点,伤口就得深一点。”多崎作从学生走到了三十六岁的成人,这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被小伙伴抛弃的痛苦;他想过自杀,却终于一个人挺过黑暗的时光,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修筑火车站的工程师;在东京上大学时有了灰田这个伙伴,当他也一去不回时,多崎作坦然接受了成长道路上那些走走停停的过客。十六年被抛弃的痛苦的阴影一直被埋藏在心中,因为伤痛太深,所以想要选择忘记,不敢面对。然而一块死结始终纠缠在心中。最终多崎作在女友的鼓励下选择去面对,并且理清了痛苦后,却发现女友沙罗有了情人,而多崎作爱沙罗,想要和沙罗结婚,于是约沙罗见面把事情说清楚,让沙罗选择,小说就到这里结束了。我们不知道多崎作是怎么表白的,也不知道沙罗会不会最终选择多崎作。但这样的结局却也是村上春树一个独特的地方,因为没有结局的结局会给读者无限的遐想,有可能多崎作经历了那么多的成长终于会有个美好的结局,但是成长一直在路上,以后的人生中多崎作也许会遇到更多的坎坷、更多的痛苦,但这就是成长。没有痛苦,怎么能成长?
(二)直面孤独,把玩孤独
在我们中国读者看来,村上作品可能不无费解之处,但对于日本读者尤其日本青年读者来说,则很多是他们身边的事和他们所熟悉的事,而觉得村上说出了自己想说想写的东西,甚至认为村上在小说中以恰如其分的语言道出了其人生每一阶段朦胧的苦恼,是再现自己人生的“装置”,很有现实性。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很贴近现实生活的,引起无数青年男女读者的共鸣;青春之痛,感同身受。村上春树认为:“人生本质上是孤独无奈的,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疏离社会、封闭自我、品味孤独。”虽然这一方法含有消极的因素,但是对于那些缺乏生活自信的人来说不失为一剂苦口良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