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凌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60岁,他以油画材料为媒介再现中国山水精神,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间建立起关联,这既是他实现艺术理想,获得自我认同的实践,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家将传统精神引入当代社会,实现现代性传统精神的成功尝试,为中国当代艺术树立新的里程碑。
对于不缺溢美之词的艺术家来说,怎样才能正确地表述其艺术成就,既不人云亦云,又不显刻意阿谀,真是个难题。世界巡回的展览,总归是一个夺目的切入口。1992年,在中国当代艺术刚开始引起西方收藏家关注的时候,艺术家洪凌离开了城市,来到了安徽黄山脚下徽州古村落,买了一个很小的农家,一点一点将其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日积月累,取名为“洪庐”。山水云雾田间,他每年都要来这里住上几个月,享受小隐隐于野的寡淡,笔耕却是不得闲。就是这样一位不愿陷入潮流又安于现世的艺术家,即将举办他的世界巡回展。
今年的12月2日洪凌的世界巡回展将要从北京开始,第一站中国美术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是目前而言对于东方文化研究最有权威的学术机构和学院,2016年适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University of London, School of Africa and Oriental Studies)100年校庆,时长达两个月洪凌的个人作品回顾展将在这里进行巡展的第二站。接下来是在爱尔兰都柏林切斯特比堤博物馆(Chester Beatty Library, Dublin Castle),2002年该博物馆被选为全欧洲年度最佳博物馆,至今这座博物馆也还拥有全世界第一的最完整的东方文化古籍善本收藏和东方文人艺术收藏,选择这个博物馆作为巡展的第三站,不言而喻,建立东方美学于世界范围的古今联系以及在当下的延续是重中之重的意义。
画画
时代给洪凌这一代人留下的印迹过于显眼,大家都在追逐应接不暇的现实,钱、功名、求生存的懦弱或跋扈,随波逐流似乎成了一种能力,但也会有人执着地走不同的路,街坊里的那群孩子仍在坚持画画的也只有洪凌一人了。
朱自清说,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但,性情以及执念,一定是与生俱来的。
洪凌祖籍滇西高原,出生在北京,也一直生长在北京,外祖父何澄一,曾是前清的举人,一度做过梁启超的秘书,曾与康有为、梁启超、罗淳瑗、黄宾虹等名仕私交颇深,后就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任馆长一职。何老先生本人也是一位国学深厚的老人。洪凌没有机缘跟自己的外祖父相见,但在很小的时候在家中发现了一本外祖父珍藏的《故宫周刊》,也正是从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中国传统的绘画。洪凌的父亲洪源是历史学家,教授、学者,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专业,母亲曾经担任中学的英语和国文教师。童年时,洪凌家住北京南城一个历史久远的四合院中,以前曾是中山会馆,也就是民国时期广东中山县驻京办事处。他记得小时候,街坊邻居一大帮小孩子都喜欢画画,他也是其中之一,虽然热爱,但他画得不算是最好。那时家境还不错,洪凌的父亲时常会买些铅笔、铅笔盒之类的文具奖励给那些画得好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父亲对自己过于严苛,还是真的技不如人,洪凌每次只能看着父亲将奖品送给别人,眼馋得不行。但是他对画画的执着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埋下的种子,世事变迁,时代给洪凌这一代人留下的印迹过于显眼,大家都在追逐应接不暇的现实,钱、功名、求生存的懦弱或跋扈,随波逐流似乎成了一种能力,但也会有人执着地走不同的路,街坊里的那群孩子仍在坚持画画的也只有洪凌一人了。
上中学的时候正赶上“文革”,洪凌是美术课代表,经常出黑板报,也算是有一技之长,这也是父亲一直看重的,人要有一技之长。即便在社会纷乱杂音靡靡以不学习为荣耀的情况下,母亲还是为他请来一位老师,教他画画,自此,这个“一技之长”从来没有断过,也许母亲还有别的用意,反正有了画画这个念想,他没有不谙世事去混世,而是每周必须要去老师家里两次,甚至平常没事儿的时候也愿意到老师那里去待着,只要是画画他就会很认真。刚开始学工笔临摹,画得很细致,从下午一直画到晚上,不累。
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的需求也简单,即便清清寡寡,大学时光也是最让人怀念的,洪凌在北京师范大学收获了至爱,以绘画为职业是其中之一,执手的爱情更是珍贵。回忆起这一段日子,洪凌依然有年轻人的得意。作品《白桦林》是他1977年的作品,这幅作品是逆光的视角,和煦的阳光穿过冬天光秃秃的白桦树林,阳光洒在洁白的雪地上,画面中白桦树虽无叶,但枝桠冲出画面,显示出向上的生命力,树的暗面与影子的蓝色冷冷清清,衬托出被阳光照射的白雪有些许温暖,远处的天雾蒙蒙,房子、树木已经看不清楚。这幅作品是他和现在的妻子在雪后一同去天坛所作,当时两个人钻在树底下画雪景,两只脚冻的粘在地上都抬不起来,好在有共同热爱的伴侣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该计较的辛苦,两全的挚爱都在手边是多么难得。
年轻的时候洪凌最大的愿望就是画画在北京宣武区有点名气就好,在那个年代这点小野心就能算个理想了,因为条件所限,那时候整个北京城几乎没有什么展览可以办,能办展览的地方也很屈指可数,鼓楼、德胜门分别有一个画廊,再就是中国美术馆和各区文化馆。洪凌笑着回忆,“那一年一同学在鼓楼上的一个画廊策划了个展览,我送了一幅三峡的作品过去。其实三峡我从来没有去过,我就照着挂历上的照片画,稍微变化了一下,然后就没心没肺地送去了。居然被一个老外买走了,卖了70块钱,我拿到了35块。那可是在80年代初啊,我的工资才十几块,要养孩子,还要拿出来点钱买纸板、买颜料,卖画挣了35块高兴得不得了。”上世纪80年代大家条件都差不多,工资刚刚够吃饭,多一点额外的开销就会使生活拮据,但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生活的琐碎并没有击败两位年轻艺术家对绘画这项被常人看来不能当饭吃的一技之长的热爱,他们不仅没有放弃绘画,还因为绘画积攒了不少生活的乐趣。“我们也会偶尔一起做点刺激的事儿,当时我们住的街道里面有一个做火柴盒的小工厂,好多老太太帮工厂糊火柴盒,火柴盒还没制作前都是秃纸板,老太太们白天给这些纸板刷胶,刷完了就晾在马路边,她们可能觉得没人要这些破纸片子,晚上也懒得收走,我们有一次去把那些纸板偷偷拿回家,特别兴奋,因为都是刷过胶的纸板,拿回来便可直接画油画,外出写生也带上这些纸板,也不知道那些老太太们第二天要怎么跳脚。” 1981年洪凌带着妻子与其他同学去南方写生,路经山东,《渔岛之晨》便是在山东旅程之后创作的,作品中带有浓烈的德国表现主义方式,粗粝的线条、抽象的形体、略显阴沉的色彩中透出一点温暖的阳光,在孤寂中还有一点小小的浪漫。这一路走过来的坚持和期许都能在画布上找到自传性。1986年洪凌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研习班。
洪庐
当北京即将被当代艺术轰隆进程包裹之时,洪凌选择离开城市,在黄山脚下徽州古村落建造了自己的工作室——洪庐。后来的仿效者可能一而再三,但是像他这样早早就激进并彻底地归隐般创作的当代艺术家,前无先例。
改革开放,85思潮,西方哲学美学的涌入是洪凌这个年代艺术家的时代资本,仿佛门突然被打开了,似乎这个时期的艺术家都在如饥似渴地吸纳着来自西方现代主义浪潮的各种冲击,不论是开拓视野的真正营养还是庞杂无序莫不可测的理论建设,每个人都陷入其中,不可逃遁。1986年读研习班时,洪凌还是在和自己的经济状况作斗争,他的困顿还是在于经常买不起画布,而且真正好的亚麻布没钱买也买不到,“人体”系列中有一张作品是他当年睡的旧床单,一块块裁开,刷几层猪皮胶,然后绷上就开始画了。这幅作品到现在也有20多年了,除了稍稍有些脆,其他都保存得很好,过去的棉布倒是挺结实的。在西方思潮占据主导的大情势下,洪凌创作过“胡同”系列,有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方向是人体,而后又有了“抽象”系列作品,从“胡同”到“人体”再到“抽象”,都能看到他学西方绘画的影子,但这样的状态在洪凌的创作中均一闪即逝。
洪凌一直不是那种擅长在各种潮流中积极寻找自己定位的人。9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刚开始引起西方收藏家关注。1992年春天,洪凌赴皖南写生,这次黄山之行,是另一条与多数人期待被尽快西方艺术体系认同和挖掘不同的道路的起点。此后,他选择了离开城市,来到黄山脚下徽州古村落,买了一个很小的农家,一点一点将其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日积月累,取名为“洪庐”。山水云雾田间,他每年都要来这里住上几个月,享受小隐隐于野的寡淡,笔耕却是不得闲。远离北京,在所有人都对大城市尤其是北京趋之若鹜的时候,洪凌躲开人群,沉浸在僻静山野,坚定用油画表达南方山水的艺术思考,继而恢复中国山水大气象,但不说当时是否有成功的奢望,单单是做这样的决定所需要的也不是一般分量的勇气。
洪庐坐落在屯溪郊外、新安江边,最初洪凌是以西方的建筑样式自己设计建造,很多细节即便是现在看起来也非常精致。初建之时,当地的村民一直以为这是要盖一座教堂,大家都在等待着尖尖屋顶架起来十字架,可最终也没有见到那一幕。皖南山水浑然天琢,并非小打小闹的厚重,这其中有中国文化的基脉,却又不是一目了然的彰显,淡泊静远藏匿于浑厚之间,大自然的气韵生动一直被文人艺术家写于纸上。洪凌在这样与北方清冽的景致相差甚远的秀丽山水中汲养了二十多年,不仅是创作,生活中的各种细枝末节也是积累的性情和兴趣的点点滴滴,他从各地收来的古董、淘来的旧货慢慢添置到洪庐中,前庭后院,小松鼠经常在院子里的一棵大板栗树上跳来蹦去,洪凌还在院子里栽上竹子、梅花、桂花,安置好走廊、假山、池塘、小桥等等,洪庐日益丰富,西式的轮廓下隐约聚集着东方的文化景逸。洪庐中现在有两间工作室,一间是水墨工作室,另一间是油画工作室,洪凌会在玩转流动的色彩之余,再到水墨工作室酝酿笔墨之气。每年,洪凌结束了美院的教学之后,便会来到他的洪庐工作或休养生息大半年,在这里他除了创作之外,还会亲自下厨宴请宾客,三五好友共享田间野趣。洪庐陪伴洪凌25年之多,在真实的徽式山水中,他经常是独自一人,对景写生,因景生情,用油彩点染诗情画意,也正是乡间简单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关系,让他有时间和气度去考虑并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绘画艺术的境界。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画面沉寂安静,着重点不在于对自然界生命力勃发的关注,也许油画会在中国山水绘画的基础上产生对生命本身更加直白和浓烈的表达,中国的文化是包容内敛的,怎样把内在的含蕴化解成了然的蓬勃朝气,他觉得油画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它会开启中国山水文化的另一扇门,这样的想法自洪凌上世纪80年代初到南方写生之后便产生并在洪庐慢慢积累成型,这使得他的油画作品展现出绝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样貌。不仅如此,他的作品也被南方的山水滋养渐渐发生改变,从最初的荒冷,到如今的云雾缭绕郁郁葱葱,画笔间宜静宜动得心应手的气韵把握,不能不说这是自然赋予一个艺术家的礼物,为他当初远离人群的孤胆侠气给出最有力量的肯定。
当时,可以说整个中国美术界,洪凌是唯一一位远离即将被当代艺术轰隆进程包裹的大北京、将工作室建在千里之外僻远乡间的艺术家。后来的仿效者可能一而再三,但是像他这样早早就激进并彻底地归隐般创作的当代艺术家,前无先例。
作品《寒雪》是洪凌1991年在安徽所做,画面泛起的静谧感是他离开喧嚣的城市后,生活节奏渐渐慢下来,在山野间与自然交流而产生的。从这件作品开始,洪凌创作中有关中国传统山水的作品便大都以油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传统
洪凌感觉自己找到了一条路,一条能用油画手法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路。
虽然油画是舶来的艺术形式,但洪凌是骨子里有着中国传统山水情怀的人,从他作品的命名中就能体现这一点。
洪凌刚开始学画接触的是国画,那时候的他对画画的概念是朦胧的,在他心里只要能画就好,画得像就行,学习中能提供给他的选择并不多,他也临摹过四王的山水。随着年纪的增长,眼界慢慢地打开,他开始着迷于西方绘画中漂亮的色彩堆积、立体逼真,从而改习油画。虽然艺术的表达媒介发生了变化,但并不妨碍洪凌的骨子里对中国传统山水情怀的浓重。
两宋时期的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的鼎盛时期,洪凌崇尚这期间的山水大家之作,他研究范宽《雪山萧寺图》的构图结构与细节表达方式,并转换到自己的创作中,作品《寒雪》就是一次尝试,从此在洪凌的大量作品中出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对气韵着意推崇的美学感受。他说住在黄山,会接触当地很多村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有的人是乡村老师,能写一手好字;有的人没有什么文化,讲出来的话却有哲学般的道理,这是农作生活中自己悟出来的,他们都默默地埋头生活。纯粹的绘画也是这样,是实践性的,它需要很久很多的积累生活中的体悟。作品《野韵》描绘的是洪凌生活的村庄绿色掩映;《涌》刻画的是皖南大雪,白皑皑厚积压枝头;《烟翠风清》摹写的是洪庐园中盛夏盎然;《绝韵》则是讲述窗前古梅枝影横斜的小园夜景,在这些作品中任由油彩的泼洒飞溅,却都是古典的景致、传统的气息,自然生命力的蓬勃不论中式理解还是西式的表达,都集聚着洪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洪凌自认为其油画山水的成功转型得益于小时候学画画的童子功,他说小时候记忆力强,学了东西不会忘,画可以学得晚,但是对绘画欣赏的认知系统的建立不能晚。黄宾虹很晚才开始画画,但在画之前黄宾虹已经是一位美术史的教员,对历代大家作品、流派都很有见地,在深入了解美术史之后才开始画画,因此很多人会提起懂画的人才能欣赏得了黄宾虹的作品。洪凌感觉自己找到了一条路,一条能用油画手法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当代艺术会用很多材料和媒介去表达,有的人刻意寻找概念中与艺术不搭界的材质,有的人忽视了平面而膜拜立体的构造,有的人借力科技,有的人甚至抛弃了绘画,但洪凌坚定地使用油画材料,在众多标新立异中他执着于自己的方式,用“笨”的办法和力量去抵御时髦的诱惑,油画不再是新鲜流行的舶来技艺,但他却借此传达并秉承出东方原初的文化与思想,这种新和旧的取舍是一个艺术家对自己清醒的认识,对艺术慎重的选择。
也许至今认为绘画本身就过时的那些人们很难想象,西方油画的光影感与中国传统山水的精神结合到一起是到底是怎样的气域,即便是有不少人甚至早期中国的油画大师级艺术家都做过尝试,但到今天在日新月异龙蛇混杂的当代艺术面貌中还坚持这样创作的艺术家可能屈指可数,对于洪凌来讲,学西画的知识与绘画技法很重要,油画重要的是用色彩表达,这就是它的优势所在,油画的色彩怎样配合中国山水的表达,滤掉什么,强化什么,怎么呈现,这种衔接很难也是很微妙的,需要丢掉西方的光影、透视、逻辑等技法上的包袱,运用色彩力透各种传统的限制,才是艺术家对新的最终追求。提及对油画色彩精神精准的把握和充分的表达,洪凌做得确是恰到其份。其实早从塞尚开始,艺术家们注重的已经不全是自然光影,光影成为画面结构的一部分,会随意拆散,可有可无,之所以称塞尚为“现代艺术之父”是因为他将西方包括透视、解剖、光影等,所有能把物体画立体、画清晰的方法,都变成感受自然生活后信手拈来的水到渠成。洪凌在学习油画之后也并没有只用光影进行创作,而是用中国画家观察自然、品读自然的方法,通过光影看到生命存在的本质,他从自然生活中看到的山、石、树、草、流水、云雾……都有各自的节奏和韵律,它们于光影中真实可见,它们于情怀中隐秘有序,久而久之,艺术家滤掉了光影,只留下胸怀和气象。
现在的洪凌有五分之四的时间用于油画,五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国画。他说画油画太费体力了,好歹现在身体还不错,国画费的是神,等将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画国画可能会慢慢变成五分之二、五分之三,最后有可能就完全颠倒过来了。居住于这样的山川自然中,师造化,得心源,想必多年后洪凌的水墨山水也肯定会有十分让观者惊诧于其画面中众人皆醒我独醉的风貌。
世界
这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这是一条羊肠小径,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的艺术家真正被国际注意到,将真正的中国艺术传递给世界。
洪凌在过往的20多年当中,快速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浪潮中显得特别游离于世外,几乎没有参加过包括85新潮、政治波普等特别受到西方关注和推动的新美术运动,也没有在当代艺术市场的艺术快车上颠沛流离。可是到今天,洪凌的这些更国际化的作品,更自然、更妥贴的进入了另外一个传统的系统来进行展览和研讨,不能不说是当代艺术界的欣喜。
洪凌的世界巡回展即将从北京开始,第一站中国美术馆, 其作品首创以西方油画之笔,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接下来第二站是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美术馆,洪凌是亚非学院建校百年来第一位在美术馆举办重要个展的华人艺术家,届时将有29位来自世界重要艺术机构,包括大英博物馆、牛津、哈佛等艺术史研究专家参与在亚非学院大报告厅举办为期两天的洪凌个案国际研讨会,讨论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性,这也预示着洪凌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系统当中处在一个怎样非常特殊的地位。第三站爱尔兰都柏林古堡·切斯特比堤博物馆,这座博物馆至今还拥有全世界第一的最完整的东方文化古籍善本收藏和东方文人艺术收藏,洪凌个展将作为切斯特比堤博物馆年度重要展览项目之一,展期长达4个月,并以洪凌展览为主轴,举办一系列的相关中国艺术与文化活动。
曾经有两条树林中分岔的小路,洪凌选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行走。后来的一切都变得截然不同。为什么洪凌的世界巡回展是一条不同寻常的国际巡展的路线?在不断看到的风起云涌的展览和国际艺术家的推广路线中,现在多数人最为熟悉的,也是最常看到的会是一个当代艺术生态系统的一个链条,其中包括有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为主的学术机构和学术展会,还有以当代美术馆系统为主的,其中包括莫玛、古根海姆、英国泰特美术馆,还有一个部分是在交易的层面,就是当代艺术的交易展会,各种大大小小的博览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中国当代艺术圈里著名的非著名的艺术家都在走的一条系统和线路。而洪凌的巡展之路是以东方艺术史权威的研究学术机构、博物馆作为展览体系。在这个系统当中,他的艺术创作不再是西方拣选的在主流的意识形态的部分,为了文化多样性而补充进去的样本,而是在于对于整个东方文化传播的国际传播线路当中绝对的主角。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在每一个东方文化传统下出身,在西方经受过西方现代主义的养分的吸收,以及在当代艺术中实践的艺术家们都有一个更广阔的舒展的空间来率性的成长,坦然的、不慌不忙的来面对强大的当代艺术商业系统中这样种种特别眩目的表演。对于这样极少数的艺术家,我们将多一份敬意。
“实际上,我的心20多年前就已经飘离在这个城市以外,游荡于山水之间。我就是想寻求一种安静,寻求一个方向。会想起当年的急转掉头,其实我到今天都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促成的,也许生命里有时候隐藏了一种符号,在行走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内心,听自己的声音,就会知道什么是该走的路,一切都清晰起来。所以今天给我有这么一个好的机会,让我在精神上也回顾一下,真的非常好。”
我选择的是有东方文化思想的艺术家
在隐世中安静地画画,这种艺术家是我们喜欢的。 萧富元
索卡艺术董事长
采访时间/ 10月16日
采访地点/ 索卡艺术
洪凌作品世界巡回展即将开始,请问办这个展览的契机是什么?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专家认为洪凌是从自己文化系统中寻找创作表达语言,不是模仿,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方向,因此邀请了洪凌参加百年校庆的学术展览。而著名策展人、教授马啸鸿(Shane McCausland)是中国古画的研究者,也是东方文化的学者。他是爱尔兰人,曾经策划过爱尔兰都柏林古堡·切斯特比堤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大展,所以由他来策划举办洪凌这个世界巡展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因此我们在5年前就开始做准备工作,提前3年申请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美术馆与切斯特比堤博物馆。
那你是如何发现洪凌这位艺术家的?
其实我们结缘有16年了,早在1994年我在嘉德拍卖上见过他的画,那时候我就很喜欢。我就找到嘉德拍卖的一个专家,想通过她认识洪凌老师,并想代理洪老师的作品。她帮我联系后告诉我说洪老师的作品已经被香港一个画廊代理了,我没有办法再代理。后来在1997年年底的时候,我又看到洪老师一幅作品在嘉德出现,我又去找了嘉德那位专家,她说洪老师的画已经被新加坡一家画廊代理了,他们代理到1998年年底。然后我在99年的时候找到了洪老师的电话,亲自去拜访洪老师,我记得是从下午两点,我们一直谈到吃晚饭的时候,谈得非常愉快。所以从那个时候,也就是1999年我就开始代理洪老师的作品了,直到现在。
洪凌的作品哪些特质吸引了你,让你一直在追随着要代理他的画?
我是台湾人,台湾其实有一条中国的固有的文化脉络,这个脉没有断掉。我看了洪老师的作品之后,我觉得他的作品有中国文化固有的思维,他是继承了两宋山水以后一直延伸下来的一条脉络。1976年“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一下子外面世界的新潮涌进来,大家就开始学习西方,慢慢地大家甚至觉得好像只有西方有艺术,东方是没有的。但是对于洪老师来讲,他是有一条脉络在维持他的发展,将东方传统的山水之气用油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我认为这才是东方,这才是我们中国的东西。所以从那时候我就一直非常喜欢他的画。
那你在选择洪凌时考虑到作品现有的价值吗?
我们刚开始做,可能不会从作品的价值去考量,因为我觉得好的艺术家,只有以美术史定位,它自然会有价值,这个不用去怀疑。像林风眠他们那一代的艺术家,我相信那时候的艺术家也有,为什么只有他们几个人的作品这么让人趋之若鹜?其实这个就是美术史已经记载他,所以他才有价值。有些时候我去看展览,我看到几件作品,画得也不错,但是这个名字没有听过,在市场上就没有价值。你拿出来要卖,你要卖多少钱,人家不知道。所以我觉得价值不是经过炒作的,是经过美术史的一个定位沉淀,那才有价值。
所以现在年轻的艺术家,如果定位很高,我觉得都是一时的,其实洪老师现在的价格,如果与他同一个年代的艺术家相比,这么认真、工夫这么扎实的,他还算是最低的。但是我们不关心这个事情,我们只要慢慢地将他推向国际,很多的专家能够肯定他,为了他在很多美术馆办展览,我想有一天这个价值就会自然存在了。所以我选择的艺术家,应该是有东方文化思想的艺术家。
你对艺术家的关注点在哪里?
我比较喜欢安静的艺术家。比如像洪老师,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又是在北京的中央美院当教授。他只要工作完以后,马上就去黄山,全中国也找不到几位这样的艺术家。在隐世安静地画了二十几年,这种艺术家是我们喜欢的。我们也做毛旭辉,我们知道毛旭辉一直待在昆明,他没有到北京来,85新潮,西南艺术群体的很多人都到北京来了,只有他还留在自己的地方很安静地创作,这也是我们要的。年轻的艺术家也是这样,我们画廊代理的陶发在云南,赵博在东北,他们都不是急于出名就想赶快跑到北京来的那种青年艺术家。但是也有很多年轻人每天在北京混,每个礼拜六、礼拜天就看到他们到处晃,什么展览开幕他们就去吃吃喝喝搞交际,我不喜欢这样的艺术家。
能够沉的下来,然后吸收文化。
对。我觉得艺术应该是比较纯粹的,艺术家应该比较纯粹。你创作要纯粹,创作完以后的事情可以完全交给你的经纪人,或者交给你的画廊来帮忙做很多工作,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比较正常的轨道。
索卡在选择作品时有没有种类的倾向?
没有。我觉得我们比较开放,我觉得21世纪以后,当代艺术已经不分种类了,它用什么材质来做都可以。比如说我们做水墨,也做油画、雕塑、装置、摄影,也有影像,我们都做。只要这个艺术家我们觉得不错,我们都可以去做。
对于不缺溢美之词的艺术家来说,怎样才能正确地表述其艺术成就,既不人云亦云,又不显刻意阿谀,真是个难题。世界巡回的展览,总归是一个夺目的切入口。1992年,在中国当代艺术刚开始引起西方收藏家关注的时候,艺术家洪凌离开了城市,来到了安徽黄山脚下徽州古村落,买了一个很小的农家,一点一点将其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日积月累,取名为“洪庐”。山水云雾田间,他每年都要来这里住上几个月,享受小隐隐于野的寡淡,笔耕却是不得闲。就是这样一位不愿陷入潮流又安于现世的艺术家,即将举办他的世界巡回展。
今年的12月2日洪凌的世界巡回展将要从北京开始,第一站中国美术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是目前而言对于东方文化研究最有权威的学术机构和学院,2016年适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University of London, School of Africa and Oriental Studies)100年校庆,时长达两个月洪凌的个人作品回顾展将在这里进行巡展的第二站。接下来是在爱尔兰都柏林切斯特比堤博物馆(Chester Beatty Library, Dublin Castle),2002年该博物馆被选为全欧洲年度最佳博物馆,至今这座博物馆也还拥有全世界第一的最完整的东方文化古籍善本收藏和东方文人艺术收藏,选择这个博物馆作为巡展的第三站,不言而喻,建立东方美学于世界范围的古今联系以及在当下的延续是重中之重的意义。
画画
时代给洪凌这一代人留下的印迹过于显眼,大家都在追逐应接不暇的现实,钱、功名、求生存的懦弱或跋扈,随波逐流似乎成了一种能力,但也会有人执着地走不同的路,街坊里的那群孩子仍在坚持画画的也只有洪凌一人了。
朱自清说,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但,性情以及执念,一定是与生俱来的。
洪凌祖籍滇西高原,出生在北京,也一直生长在北京,外祖父何澄一,曾是前清的举人,一度做过梁启超的秘书,曾与康有为、梁启超、罗淳瑗、黄宾虹等名仕私交颇深,后就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任馆长一职。何老先生本人也是一位国学深厚的老人。洪凌没有机缘跟自己的外祖父相见,但在很小的时候在家中发现了一本外祖父珍藏的《故宫周刊》,也正是从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中国传统的绘画。洪凌的父亲洪源是历史学家,教授、学者,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专业,母亲曾经担任中学的英语和国文教师。童年时,洪凌家住北京南城一个历史久远的四合院中,以前曾是中山会馆,也就是民国时期广东中山县驻京办事处。他记得小时候,街坊邻居一大帮小孩子都喜欢画画,他也是其中之一,虽然热爱,但他画得不算是最好。那时家境还不错,洪凌的父亲时常会买些铅笔、铅笔盒之类的文具奖励给那些画得好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父亲对自己过于严苛,还是真的技不如人,洪凌每次只能看着父亲将奖品送给别人,眼馋得不行。但是他对画画的执着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埋下的种子,世事变迁,时代给洪凌这一代人留下的印迹过于显眼,大家都在追逐应接不暇的现实,钱、功名、求生存的懦弱或跋扈,随波逐流似乎成了一种能力,但也会有人执着地走不同的路,街坊里的那群孩子仍在坚持画画的也只有洪凌一人了。
上中学的时候正赶上“文革”,洪凌是美术课代表,经常出黑板报,也算是有一技之长,这也是父亲一直看重的,人要有一技之长。即便在社会纷乱杂音靡靡以不学习为荣耀的情况下,母亲还是为他请来一位老师,教他画画,自此,这个“一技之长”从来没有断过,也许母亲还有别的用意,反正有了画画这个念想,他没有不谙世事去混世,而是每周必须要去老师家里两次,甚至平常没事儿的时候也愿意到老师那里去待着,只要是画画他就会很认真。刚开始学工笔临摹,画得很细致,从下午一直画到晚上,不累。
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的需求也简单,即便清清寡寡,大学时光也是最让人怀念的,洪凌在北京师范大学收获了至爱,以绘画为职业是其中之一,执手的爱情更是珍贵。回忆起这一段日子,洪凌依然有年轻人的得意。作品《白桦林》是他1977年的作品,这幅作品是逆光的视角,和煦的阳光穿过冬天光秃秃的白桦树林,阳光洒在洁白的雪地上,画面中白桦树虽无叶,但枝桠冲出画面,显示出向上的生命力,树的暗面与影子的蓝色冷冷清清,衬托出被阳光照射的白雪有些许温暖,远处的天雾蒙蒙,房子、树木已经看不清楚。这幅作品是他和现在的妻子在雪后一同去天坛所作,当时两个人钻在树底下画雪景,两只脚冻的粘在地上都抬不起来,好在有共同热爱的伴侣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该计较的辛苦,两全的挚爱都在手边是多么难得。
年轻的时候洪凌最大的愿望就是画画在北京宣武区有点名气就好,在那个年代这点小野心就能算个理想了,因为条件所限,那时候整个北京城几乎没有什么展览可以办,能办展览的地方也很屈指可数,鼓楼、德胜门分别有一个画廊,再就是中国美术馆和各区文化馆。洪凌笑着回忆,“那一年一同学在鼓楼上的一个画廊策划了个展览,我送了一幅三峡的作品过去。其实三峡我从来没有去过,我就照着挂历上的照片画,稍微变化了一下,然后就没心没肺地送去了。居然被一个老外买走了,卖了70块钱,我拿到了35块。那可是在80年代初啊,我的工资才十几块,要养孩子,还要拿出来点钱买纸板、买颜料,卖画挣了35块高兴得不得了。”上世纪80年代大家条件都差不多,工资刚刚够吃饭,多一点额外的开销就会使生活拮据,但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生活的琐碎并没有击败两位年轻艺术家对绘画这项被常人看来不能当饭吃的一技之长的热爱,他们不仅没有放弃绘画,还因为绘画积攒了不少生活的乐趣。“我们也会偶尔一起做点刺激的事儿,当时我们住的街道里面有一个做火柴盒的小工厂,好多老太太帮工厂糊火柴盒,火柴盒还没制作前都是秃纸板,老太太们白天给这些纸板刷胶,刷完了就晾在马路边,她们可能觉得没人要这些破纸片子,晚上也懒得收走,我们有一次去把那些纸板偷偷拿回家,特别兴奋,因为都是刷过胶的纸板,拿回来便可直接画油画,外出写生也带上这些纸板,也不知道那些老太太们第二天要怎么跳脚。” 1981年洪凌带着妻子与其他同学去南方写生,路经山东,《渔岛之晨》便是在山东旅程之后创作的,作品中带有浓烈的德国表现主义方式,粗粝的线条、抽象的形体、略显阴沉的色彩中透出一点温暖的阳光,在孤寂中还有一点小小的浪漫。这一路走过来的坚持和期许都能在画布上找到自传性。1986年洪凌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研习班。
洪庐
当北京即将被当代艺术轰隆进程包裹之时,洪凌选择离开城市,在黄山脚下徽州古村落建造了自己的工作室——洪庐。后来的仿效者可能一而再三,但是像他这样早早就激进并彻底地归隐般创作的当代艺术家,前无先例。
改革开放,85思潮,西方哲学美学的涌入是洪凌这个年代艺术家的时代资本,仿佛门突然被打开了,似乎这个时期的艺术家都在如饥似渴地吸纳着来自西方现代主义浪潮的各种冲击,不论是开拓视野的真正营养还是庞杂无序莫不可测的理论建设,每个人都陷入其中,不可逃遁。1986年读研习班时,洪凌还是在和自己的经济状况作斗争,他的困顿还是在于经常买不起画布,而且真正好的亚麻布没钱买也买不到,“人体”系列中有一张作品是他当年睡的旧床单,一块块裁开,刷几层猪皮胶,然后绷上就开始画了。这幅作品到现在也有20多年了,除了稍稍有些脆,其他都保存得很好,过去的棉布倒是挺结实的。在西方思潮占据主导的大情势下,洪凌创作过“胡同”系列,有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方向是人体,而后又有了“抽象”系列作品,从“胡同”到“人体”再到“抽象”,都能看到他学西方绘画的影子,但这样的状态在洪凌的创作中均一闪即逝。
洪凌一直不是那种擅长在各种潮流中积极寻找自己定位的人。9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刚开始引起西方收藏家关注。1992年春天,洪凌赴皖南写生,这次黄山之行,是另一条与多数人期待被尽快西方艺术体系认同和挖掘不同的道路的起点。此后,他选择了离开城市,来到黄山脚下徽州古村落,买了一个很小的农家,一点一点将其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日积月累,取名为“洪庐”。山水云雾田间,他每年都要来这里住上几个月,享受小隐隐于野的寡淡,笔耕却是不得闲。远离北京,在所有人都对大城市尤其是北京趋之若鹜的时候,洪凌躲开人群,沉浸在僻静山野,坚定用油画表达南方山水的艺术思考,继而恢复中国山水大气象,但不说当时是否有成功的奢望,单单是做这样的决定所需要的也不是一般分量的勇气。
洪庐坐落在屯溪郊外、新安江边,最初洪凌是以西方的建筑样式自己设计建造,很多细节即便是现在看起来也非常精致。初建之时,当地的村民一直以为这是要盖一座教堂,大家都在等待着尖尖屋顶架起来十字架,可最终也没有见到那一幕。皖南山水浑然天琢,并非小打小闹的厚重,这其中有中国文化的基脉,却又不是一目了然的彰显,淡泊静远藏匿于浑厚之间,大自然的气韵生动一直被文人艺术家写于纸上。洪凌在这样与北方清冽的景致相差甚远的秀丽山水中汲养了二十多年,不仅是创作,生活中的各种细枝末节也是积累的性情和兴趣的点点滴滴,他从各地收来的古董、淘来的旧货慢慢添置到洪庐中,前庭后院,小松鼠经常在院子里的一棵大板栗树上跳来蹦去,洪凌还在院子里栽上竹子、梅花、桂花,安置好走廊、假山、池塘、小桥等等,洪庐日益丰富,西式的轮廓下隐约聚集着东方的文化景逸。洪庐中现在有两间工作室,一间是水墨工作室,另一间是油画工作室,洪凌会在玩转流动的色彩之余,再到水墨工作室酝酿笔墨之气。每年,洪凌结束了美院的教学之后,便会来到他的洪庐工作或休养生息大半年,在这里他除了创作之外,还会亲自下厨宴请宾客,三五好友共享田间野趣。洪庐陪伴洪凌25年之多,在真实的徽式山水中,他经常是独自一人,对景写生,因景生情,用油彩点染诗情画意,也正是乡间简单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关系,让他有时间和气度去考虑并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绘画艺术的境界。中国古代的山水画画面沉寂安静,着重点不在于对自然界生命力勃发的关注,也许油画会在中国山水绘画的基础上产生对生命本身更加直白和浓烈的表达,中国的文化是包容内敛的,怎样把内在的含蕴化解成了然的蓬勃朝气,他觉得油画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它会开启中国山水文化的另一扇门,这样的想法自洪凌上世纪80年代初到南方写生之后便产生并在洪庐慢慢积累成型,这使得他的油画作品展现出绝不同于西方风景画的样貌。不仅如此,他的作品也被南方的山水滋养渐渐发生改变,从最初的荒冷,到如今的云雾缭绕郁郁葱葱,画笔间宜静宜动得心应手的气韵把握,不能不说这是自然赋予一个艺术家的礼物,为他当初远离人群的孤胆侠气给出最有力量的肯定。
当时,可以说整个中国美术界,洪凌是唯一一位远离即将被当代艺术轰隆进程包裹的大北京、将工作室建在千里之外僻远乡间的艺术家。后来的仿效者可能一而再三,但是像他这样早早就激进并彻底地归隐般创作的当代艺术家,前无先例。
作品《寒雪》是洪凌1991年在安徽所做,画面泛起的静谧感是他离开喧嚣的城市后,生活节奏渐渐慢下来,在山野间与自然交流而产生的。从这件作品开始,洪凌创作中有关中国传统山水的作品便大都以油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传统
洪凌感觉自己找到了一条路,一条能用油画手法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路。
虽然油画是舶来的艺术形式,但洪凌是骨子里有着中国传统山水情怀的人,从他作品的命名中就能体现这一点。
洪凌刚开始学画接触的是国画,那时候的他对画画的概念是朦胧的,在他心里只要能画就好,画得像就行,学习中能提供给他的选择并不多,他也临摹过四王的山水。随着年纪的增长,眼界慢慢地打开,他开始着迷于西方绘画中漂亮的色彩堆积、立体逼真,从而改习油画。虽然艺术的表达媒介发生了变化,但并不妨碍洪凌的骨子里对中国传统山水情怀的浓重。
两宋时期的山水是中国传统山水的鼎盛时期,洪凌崇尚这期间的山水大家之作,他研究范宽《雪山萧寺图》的构图结构与细节表达方式,并转换到自己的创作中,作品《寒雪》就是一次尝试,从此在洪凌的大量作品中出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对气韵着意推崇的美学感受。他说住在黄山,会接触当地很多村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有的人是乡村老师,能写一手好字;有的人没有什么文化,讲出来的话却有哲学般的道理,这是农作生活中自己悟出来的,他们都默默地埋头生活。纯粹的绘画也是这样,是实践性的,它需要很久很多的积累生活中的体悟。作品《野韵》描绘的是洪凌生活的村庄绿色掩映;《涌》刻画的是皖南大雪,白皑皑厚积压枝头;《烟翠风清》摹写的是洪庐园中盛夏盎然;《绝韵》则是讲述窗前古梅枝影横斜的小园夜景,在这些作品中任由油彩的泼洒飞溅,却都是古典的景致、传统的气息,自然生命力的蓬勃不论中式理解还是西式的表达,都集聚着洪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洪凌自认为其油画山水的成功转型得益于小时候学画画的童子功,他说小时候记忆力强,学了东西不会忘,画可以学得晚,但是对绘画欣赏的认知系统的建立不能晚。黄宾虹很晚才开始画画,但在画之前黄宾虹已经是一位美术史的教员,对历代大家作品、流派都很有见地,在深入了解美术史之后才开始画画,因此很多人会提起懂画的人才能欣赏得了黄宾虹的作品。洪凌感觉自己找到了一条路,一条能用油画手法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当代艺术会用很多材料和媒介去表达,有的人刻意寻找概念中与艺术不搭界的材质,有的人忽视了平面而膜拜立体的构造,有的人借力科技,有的人甚至抛弃了绘画,但洪凌坚定地使用油画材料,在众多标新立异中他执着于自己的方式,用“笨”的办法和力量去抵御时髦的诱惑,油画不再是新鲜流行的舶来技艺,但他却借此传达并秉承出东方原初的文化与思想,这种新和旧的取舍是一个艺术家对自己清醒的认识,对艺术慎重的选择。
也许至今认为绘画本身就过时的那些人们很难想象,西方油画的光影感与中国传统山水的精神结合到一起是到底是怎样的气域,即便是有不少人甚至早期中国的油画大师级艺术家都做过尝试,但到今天在日新月异龙蛇混杂的当代艺术面貌中还坚持这样创作的艺术家可能屈指可数,对于洪凌来讲,学西画的知识与绘画技法很重要,油画重要的是用色彩表达,这就是它的优势所在,油画的色彩怎样配合中国山水的表达,滤掉什么,强化什么,怎么呈现,这种衔接很难也是很微妙的,需要丢掉西方的光影、透视、逻辑等技法上的包袱,运用色彩力透各种传统的限制,才是艺术家对新的最终追求。提及对油画色彩精神精准的把握和充分的表达,洪凌做得确是恰到其份。其实早从塞尚开始,艺术家们注重的已经不全是自然光影,光影成为画面结构的一部分,会随意拆散,可有可无,之所以称塞尚为“现代艺术之父”是因为他将西方包括透视、解剖、光影等,所有能把物体画立体、画清晰的方法,都变成感受自然生活后信手拈来的水到渠成。洪凌在学习油画之后也并没有只用光影进行创作,而是用中国画家观察自然、品读自然的方法,通过光影看到生命存在的本质,他从自然生活中看到的山、石、树、草、流水、云雾……都有各自的节奏和韵律,它们于光影中真实可见,它们于情怀中隐秘有序,久而久之,艺术家滤掉了光影,只留下胸怀和气象。
现在的洪凌有五分之四的时间用于油画,五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国画。他说画油画太费体力了,好歹现在身体还不错,国画费的是神,等将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画国画可能会慢慢变成五分之二、五分之三,最后有可能就完全颠倒过来了。居住于这样的山川自然中,师造化,得心源,想必多年后洪凌的水墨山水也肯定会有十分让观者惊诧于其画面中众人皆醒我独醉的风貌。
世界
这不是一条康庄大道,这是一条羊肠小径,但是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的艺术家真正被国际注意到,将真正的中国艺术传递给世界。
洪凌在过往的20多年当中,快速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浪潮中显得特别游离于世外,几乎没有参加过包括85新潮、政治波普等特别受到西方关注和推动的新美术运动,也没有在当代艺术市场的艺术快车上颠沛流离。可是到今天,洪凌的这些更国际化的作品,更自然、更妥贴的进入了另外一个传统的系统来进行展览和研讨,不能不说是当代艺术界的欣喜。
洪凌的世界巡回展即将从北京开始,第一站中国美术馆, 其作品首创以西方油画之笔,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接下来第二站是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美术馆,洪凌是亚非学院建校百年来第一位在美术馆举办重要个展的华人艺术家,届时将有29位来自世界重要艺术机构,包括大英博物馆、牛津、哈佛等艺术史研究专家参与在亚非学院大报告厅举办为期两天的洪凌个案国际研讨会,讨论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性,这也预示着洪凌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系统当中处在一个怎样非常特殊的地位。第三站爱尔兰都柏林古堡·切斯特比堤博物馆,这座博物馆至今还拥有全世界第一的最完整的东方文化古籍善本收藏和东方文人艺术收藏,洪凌个展将作为切斯特比堤博物馆年度重要展览项目之一,展期长达4个月,并以洪凌展览为主轴,举办一系列的相关中国艺术与文化活动。
曾经有两条树林中分岔的小路,洪凌选了一条人迹稀少的行走。后来的一切都变得截然不同。为什么洪凌的世界巡回展是一条不同寻常的国际巡展的路线?在不断看到的风起云涌的展览和国际艺术家的推广路线中,现在多数人最为熟悉的,也是最常看到的会是一个当代艺术生态系统的一个链条,其中包括有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为主的学术机构和学术展会,还有以当代美术馆系统为主的,其中包括莫玛、古根海姆、英国泰特美术馆,还有一个部分是在交易的层面,就是当代艺术的交易展会,各种大大小小的博览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中国当代艺术圈里著名的非著名的艺术家都在走的一条系统和线路。而洪凌的巡展之路是以东方艺术史权威的研究学术机构、博物馆作为展览体系。在这个系统当中,他的艺术创作不再是西方拣选的在主流的意识形态的部分,为了文化多样性而补充进去的样本,而是在于对于整个东方文化传播的国际传播线路当中绝对的主角。这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在每一个东方文化传统下出身,在西方经受过西方现代主义的养分的吸收,以及在当代艺术中实践的艺术家们都有一个更广阔的舒展的空间来率性的成长,坦然的、不慌不忙的来面对强大的当代艺术商业系统中这样种种特别眩目的表演。对于这样极少数的艺术家,我们将多一份敬意。
“实际上,我的心20多年前就已经飘离在这个城市以外,游荡于山水之间。我就是想寻求一种安静,寻求一个方向。会想起当年的急转掉头,其实我到今天都不知道是什么力量促成的,也许生命里有时候隐藏了一种符号,在行走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内心,听自己的声音,就会知道什么是该走的路,一切都清晰起来。所以今天给我有这么一个好的机会,让我在精神上也回顾一下,真的非常好。”
我选择的是有东方文化思想的艺术家
在隐世中安静地画画,这种艺术家是我们喜欢的。 萧富元
索卡艺术董事长
采访时间/ 10月16日
采访地点/ 索卡艺术
洪凌作品世界巡回展即将开始,请问办这个展览的契机是什么?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专家认为洪凌是从自己文化系统中寻找创作表达语言,不是模仿,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方向,因此邀请了洪凌参加百年校庆的学术展览。而著名策展人、教授马啸鸿(Shane McCausland)是中国古画的研究者,也是东方文化的学者。他是爱尔兰人,曾经策划过爱尔兰都柏林古堡·切斯特比堤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大展,所以由他来策划举办洪凌这个世界巡展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因此我们在5年前就开始做准备工作,提前3年申请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美术馆与切斯特比堤博物馆。
那你是如何发现洪凌这位艺术家的?
其实我们结缘有16年了,早在1994年我在嘉德拍卖上见过他的画,那时候我就很喜欢。我就找到嘉德拍卖的一个专家,想通过她认识洪凌老师,并想代理洪老师的作品。她帮我联系后告诉我说洪老师的作品已经被香港一个画廊代理了,我没有办法再代理。后来在1997年年底的时候,我又看到洪老师一幅作品在嘉德出现,我又去找了嘉德那位专家,她说洪老师的画已经被新加坡一家画廊代理了,他们代理到1998年年底。然后我在99年的时候找到了洪老师的电话,亲自去拜访洪老师,我记得是从下午两点,我们一直谈到吃晚饭的时候,谈得非常愉快。所以从那个时候,也就是1999年我就开始代理洪老师的作品了,直到现在。
洪凌的作品哪些特质吸引了你,让你一直在追随着要代理他的画?
我是台湾人,台湾其实有一条中国的固有的文化脉络,这个脉没有断掉。我看了洪老师的作品之后,我觉得他的作品有中国文化固有的思维,他是继承了两宋山水以后一直延伸下来的一条脉络。1976年“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一下子外面世界的新潮涌进来,大家就开始学习西方,慢慢地大家甚至觉得好像只有西方有艺术,东方是没有的。但是对于洪老师来讲,他是有一条脉络在维持他的发展,将东方传统的山水之气用油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我认为这才是东方,这才是我们中国的东西。所以从那时候我就一直非常喜欢他的画。
那你在选择洪凌时考虑到作品现有的价值吗?
我们刚开始做,可能不会从作品的价值去考量,因为我觉得好的艺术家,只有以美术史定位,它自然会有价值,这个不用去怀疑。像林风眠他们那一代的艺术家,我相信那时候的艺术家也有,为什么只有他们几个人的作品这么让人趋之若鹜?其实这个就是美术史已经记载他,所以他才有价值。有些时候我去看展览,我看到几件作品,画得也不错,但是这个名字没有听过,在市场上就没有价值。你拿出来要卖,你要卖多少钱,人家不知道。所以我觉得价值不是经过炒作的,是经过美术史的一个定位沉淀,那才有价值。
所以现在年轻的艺术家,如果定位很高,我觉得都是一时的,其实洪老师现在的价格,如果与他同一个年代的艺术家相比,这么认真、工夫这么扎实的,他还算是最低的。但是我们不关心这个事情,我们只要慢慢地将他推向国际,很多的专家能够肯定他,为了他在很多美术馆办展览,我想有一天这个价值就会自然存在了。所以我选择的艺术家,应该是有东方文化思想的艺术家。
你对艺术家的关注点在哪里?
我比较喜欢安静的艺术家。比如像洪老师,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又是在北京的中央美院当教授。他只要工作完以后,马上就去黄山,全中国也找不到几位这样的艺术家。在隐世安静地画了二十几年,这种艺术家是我们喜欢的。我们也做毛旭辉,我们知道毛旭辉一直待在昆明,他没有到北京来,85新潮,西南艺术群体的很多人都到北京来了,只有他还留在自己的地方很安静地创作,这也是我们要的。年轻的艺术家也是这样,我们画廊代理的陶发在云南,赵博在东北,他们都不是急于出名就想赶快跑到北京来的那种青年艺术家。但是也有很多年轻人每天在北京混,每个礼拜六、礼拜天就看到他们到处晃,什么展览开幕他们就去吃吃喝喝搞交际,我不喜欢这样的艺术家。
能够沉的下来,然后吸收文化。
对。我觉得艺术应该是比较纯粹的,艺术家应该比较纯粹。你创作要纯粹,创作完以后的事情可以完全交给你的经纪人,或者交给你的画廊来帮忙做很多工作,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比较正常的轨道。
索卡在选择作品时有没有种类的倾向?
没有。我觉得我们比较开放,我觉得21世纪以后,当代艺术已经不分种类了,它用什么材质来做都可以。比如说我们做水墨,也做油画、雕塑、装置、摄影,也有影像,我们都做。只要这个艺术家我们觉得不错,我们都可以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