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科学,数学课堂是艺术,数学充满思维,数学课堂充满情感。生本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变化的师生、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而教学中意外的精彩往往源于这些动态生成,面对生成,我们教师要及时捕捉,让它变成一种有效的生成资源,课堂就会更加丰富、灵动,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回归教学常态,实现动态生成的基础
回归常态,走进生活,将耗时费力而形成的短暂的教学精彩转为持久的、经常性的精彩。这种精彩,能使教师增强教学成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请学生说说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结果全班竟有半数的同学都讲的是课本上的方法。我问: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这个结论?他们兴趣高昂的说:愿意。学生开始设计方案。我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概括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与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达到了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的效果。
二、实现教学民主,是形成动态生成的关键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民主、和谐、宽松学习的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在课堂中,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是朋友、伙伴。例如:在一道图文题的教学中,情境图是一个菜市场的一角,货架上放着标价分别是:带鱼5元,青菜2元,鲫鱼6元,牛肉20元。问题是:淘气带了18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学生积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位学生说:18元也可以买牛肉的。其他学生摇着手说:不行,不行,钱不够。那为学生说:可以呀,虽然淘气只有18元,但他是可以让叔叔打折的,我经常和妈妈到菜场是可以还价的。如果这个叔叔不优惠小明还可以向别人买的。全班同学微笑着点点头,教师里响起了一片掌声。课前准备中我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答案,课中没有去批评、否定,而是用“宽容之心”去对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当这位同学说明理由后把赏识与快乐传递给他。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把握细节,使动态生成更加精彩
细节往往转瞬即逝,需要教师慧眼发现。教师要关注细节,善于发现细节中的育人价值,并以此为催化剂,便在看似不经意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当课堂上出现异样的声音,教师应用自己的一腔真情细心地呵护学生稚嫩的童心,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在微笑中得到成长。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学校门前有一个花坛,每排摆放19盆花,摆了21排,一共有多少盆花?要求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理由。很快,同学们想出了两种解法。这时一位同学眼睛一亮,高高地举起了手。说:19×21=20×20-1=399。话音刚落,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楞住了。我说:这位同学算的是否有道理?我们分组讨论一下,好吗?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过了几分钟,有几位学生欣喜的举起了手。生:老师,有道理,每排19盆花,有这样的21排。如果把最后一排去掉,21排就变成20排,也就是拿出19个,将剩下的20排每排再补上1个,每排由19盆变成20盆,这样就变成了20排,但最后一排少一个,因此是20×20-1=399。课堂上生1的想象远远超出了我预设的范畴,但我捕捉到了这个细节,并把它抛给学生,不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还生成了更高的教学目标,经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演绎推敲,不仅囊括了教师设计的练习,还超越了教材范围,教学中我及时捕捉了智慧火花,让它绽放了生命的活力,使课堂少了一份遗憾,多了一份创新。
四、放飞灵性的翅膀,让课堂激情飞扬
加里宁说过,“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课,无疑需要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就需要激活学生的灵性。学生充满灵性的思考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情绪非常兴奋,思维特别活跃,获取知识会根深蒂固地烙在学生们的脑海中。而且学生的思维也会迸出火花。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中,让学生根据课件讲猴王给小猴子们分桃的故事:猴王对一只小猴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这时猴王说:“好吧,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一幅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4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8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
这时有的学生也笑了,这时我问了一个问题:“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给学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在变化,可每只小猴子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中间有什么秘密吗?这样,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中心,把商不变性质这节课的内容寓于“猴王分桃”这则故事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学得轻松,还扎实难忘。
在生本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真正地关注学生的需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氛围,用心去感受学生身上的每一点变化,就会不断地找到灵感,课堂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因为,源自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一、回归教学常态,实现动态生成的基础
回归常态,走进生活,将耗时费力而形成的短暂的教学精彩转为持久的、经常性的精彩。这种精彩,能使教师增强教学成功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请学生说说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结果全班竟有半数的同学都讲的是课本上的方法。我问: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这个结论?他们兴趣高昂的说:愿意。学生开始设计方案。我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概括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与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及时改变预设的程序,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达到了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的效果。
二、实现教学民主,是形成动态生成的关键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民主、和谐、宽松学习的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在课堂中,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是朋友、伙伴。例如:在一道图文题的教学中,情境图是一个菜市场的一角,货架上放着标价分别是:带鱼5元,青菜2元,鲫鱼6元,牛肉20元。问题是:淘气带了18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学生积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位学生说:18元也可以买牛肉的。其他学生摇着手说:不行,不行,钱不够。那为学生说:可以呀,虽然淘气只有18元,但他是可以让叔叔打折的,我经常和妈妈到菜场是可以还价的。如果这个叔叔不优惠小明还可以向别人买的。全班同学微笑着点点头,教师里响起了一片掌声。课前准备中我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答案,课中没有去批评、否定,而是用“宽容之心”去对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当这位同学说明理由后把赏识与快乐传递给他。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学有价值的数学。
三、把握细节,使动态生成更加精彩
细节往往转瞬即逝,需要教师慧眼发现。教师要关注细节,善于发现细节中的育人价值,并以此为催化剂,便在看似不经意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当课堂上出现异样的声音,教师应用自己的一腔真情细心地呵护学生稚嫩的童心,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在微笑中得到成长。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我出示这样一道题:学校门前有一个花坛,每排摆放19盆花,摆了21排,一共有多少盆花?要求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和理由。很快,同学们想出了两种解法。这时一位同学眼睛一亮,高高地举起了手。说:19×21=20×20-1=399。话音刚落,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楞住了。我说:这位同学算的是否有道理?我们分组讨论一下,好吗?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过了几分钟,有几位学生欣喜的举起了手。生:老师,有道理,每排19盆花,有这样的21排。如果把最后一排去掉,21排就变成20排,也就是拿出19个,将剩下的20排每排再补上1个,每排由19盆变成20盆,这样就变成了20排,但最后一排少一个,因此是20×20-1=399。课堂上生1的想象远远超出了我预设的范畴,但我捕捉到了这个细节,并把它抛给学生,不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还生成了更高的教学目标,经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演绎推敲,不仅囊括了教师设计的练习,还超越了教材范围,教学中我及时捕捉了智慧火花,让它绽放了生命的活力,使课堂少了一份遗憾,多了一份创新。
四、放飞灵性的翅膀,让课堂激情飞扬
加里宁说过,“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课,无疑需要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就需要激活学生的灵性。学生充满灵性的思考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情绪非常兴奋,思维特别活跃,获取知识会根深蒂固地烙在学生们的脑海中。而且学生的思维也会迸出火花。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中,让学生根据课件讲猴王给小猴子们分桃的故事:猴王对一只小猴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这时猴王说:“好吧,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一幅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4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猴王要给8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
这时有的学生也笑了,这时我问了一个问题:“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给学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在变化,可每只小猴子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中间有什么秘密吗?这样,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中心,把商不变性质这节课的内容寓于“猴王分桃”这则故事中,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学得轻松,还扎实难忘。
在生本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真正地关注学生的需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氛围,用心去感受学生身上的每一点变化,就会不断地找到灵感,课堂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因为,源自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