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些理念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有效解决了数学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学生“有意义地理解数学”大有裨益。但由于教师对情境的片面理解,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误区。本文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当前情景创设存在的误区】
1、缺少目的性
在《认识乘法》一课教学中,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多彩的画面“动物园一角”,老师问:小朋友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有许多小动物。生2:我发现那儿有小树、小桥。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在游!……十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却没有一个能答到点子上。教师没有认识到情境创设是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而并不是无目的让学生发现。
2、流于形式性
“创设情境”中出现的流于形式性的问题可分为几种情况,其一,情境中的数学与儿童经验中的数学相距甚远,不能引发正迁移,不利于学生走进数学。其二,情境中的数学与教材中的数学(即知识目标)相距甚远,不利于引发学生的现象冲突。再者情境中的数学现象繁杂,主题不明确,容易导致学习目标的偏离。
3、缺乏问题性
有的教师把创设情境片面地理解成为课前师生交流,产生亲和力的一项活动,有的理解成为激发兴趣的一项游戏、谈话等,有的把它当成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而缺乏问题性、缺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冲动性。
4、偏离阶段性
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有所不同,有的教师则将其公理化、公式化了,忽视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阶段性特征。
5、过分依赖性
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如教学圆周率时,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恰好得到3.14的过程。但如果,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算一算,理解会更加深刻。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故事典故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故事、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趣中质疑、疑中生思。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先讲了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过了火焰山后,又热又渴,恰好走到一片西瓜田边,村民给了正想去化缘的八戒一个大西瓜。分瓜时,悟空说:“为了公平,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吧。”贪吃的八戒说:“不行,瓜是我化来的,我要吃五分之一。”聪明的悟空立即给八戒切了五分之一。等到大家都拿到了西瓜,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类似的还有: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故事的引入,“黄金比”的介绍,古代趣题“鸡兔同笼”,原始结绳记数与刻痕记数……
(二)设计游戏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通过把教材中的内容转换成游戏活动,使学生“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
例如:教学《可能性大小》时,设计了先猜后摸棋、先摸球后猜、转转盘写数这三个参与性较强的主题游戏活动,并以“猜一猜”为三项活动的契入点,学生们在有趣的猜测活动中首先对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又在实践中经历了证实猜测对不对的过程,感受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三)巧妙设置悬念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运用新知规律创设悬念情境,增加数学知识的神秘感。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798”,让学生计算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接着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老师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或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想老师一定有什么秘诀。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而教师先不做过多地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学生真正地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再加以点拨。
(四)通过动手实践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空间。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内容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学具包,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于是,有的独立研究,有的同桌讨论,有的几个人组合,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形成了。教师启发学生:今天我们来当一回数学家,看谁用更多的方法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全体学生焕发出极大的参与热情,有的用三角形折一折,移一移,画一画;有的选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拼一拼;还有的用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分一分……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手段,不同方法,达到同一个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是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屏幕,展现生动鲜活的画面,产生声情并茂的视听效果,将教材所表现的相关情境,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丰富了表象,激活了思维及情感活动。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伴随京剧唱腔,将鲜明的感知目标——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脸谱的形象美,使学生因爱美而产生“要学”的愿望,在观察中引发学生对“脸谱设计有何不同”的思考,进一步使学生因探究而“要学”。
(六)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由于教学内容紧扣生活,所以教学中我创设了较多的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公式,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科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新庄中心小学江苏223800 】
【当前情景创设存在的误区】
1、缺少目的性
在《认识乘法》一课教学中,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了一幅多彩的画面“动物园一角”,老师问:小朋友发现了什么?生1:我发现有许多小动物。生2:我发现那儿有小树、小桥。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在游!……十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却没有一个能答到点子上。教师没有认识到情境创设是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而并不是无目的让学生发现。
2、流于形式性
“创设情境”中出现的流于形式性的问题可分为几种情况,其一,情境中的数学与儿童经验中的数学相距甚远,不能引发正迁移,不利于学生走进数学。其二,情境中的数学与教材中的数学(即知识目标)相距甚远,不利于引发学生的现象冲突。再者情境中的数学现象繁杂,主题不明确,容易导致学习目标的偏离。
3、缺乏问题性
有的教师把创设情境片面地理解成为课前师生交流,产生亲和力的一项活动,有的理解成为激发兴趣的一项游戏、谈话等,有的把它当成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而缺乏问题性、缺乏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冲动性。
4、偏离阶段性
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有所不同,有的教师则将其公理化、公式化了,忽视了学生学习个性的阶段性特征。
5、过分依赖性
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如教学圆周率时,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恰好得到3.14的过程。但如果,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算一算,理解会更加深刻。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故事典故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故事、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趣中质疑、疑中生思。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先讲了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过了火焰山后,又热又渴,恰好走到一片西瓜田边,村民给了正想去化缘的八戒一个大西瓜。分瓜时,悟空说:“为了公平,我们每人吃四分之一吧。”贪吃的八戒说:“不行,瓜是我化来的,我要吃五分之一。”聪明的悟空立即给八戒切了五分之一。等到大家都拿到了西瓜,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类似的还有: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故事的引入,“黄金比”的介绍,古代趣题“鸡兔同笼”,原始结绳记数与刻痕记数……
(二)设计游戏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通过把教材中的内容转换成游戏活动,使学生“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
例如:教学《可能性大小》时,设计了先猜后摸棋、先摸球后猜、转转盘写数这三个参与性较强的主题游戏活动,并以“猜一猜”为三项活动的契入点,学生们在有趣的猜测活动中首先对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又在实践中经历了证实猜测对不对的过程,感受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三)巧妙设置悬念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可以运用新知规律创设悬念情境,增加数学知识的神秘感。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798”,让学生计算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接着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老师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或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想老师一定有什么秘诀。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而教师先不做过多地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当学生真正地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再加以点拨。
(四)通过动手实践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空间。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内容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学具包,让学生自由结合进行探索。于是,有的独立研究,有的同桌讨论,有的几个人组合,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形成了。教师启发学生:今天我们来当一回数学家,看谁用更多的方法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全体学生焕发出极大的参与热情,有的用三角形折一折,移一移,画一画;有的选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拼一拼;还有的用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分一分……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手段,不同方法,达到同一个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是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屏幕,展现生动鲜活的画面,产生声情并茂的视听效果,将教材所表现的相关情境,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丰富了表象,激活了思维及情感活动。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伴随京剧唱腔,将鲜明的感知目标——京剧脸谱的精美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脸谱的形象美,使学生因爱美而产生“要学”的愿望,在观察中引发学生对“脸谱设计有何不同”的思考,进一步使学生因探究而“要学”。
(六)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由于教学内容紧扣生活,所以教学中我创设了较多的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公式,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科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新庄中心小学江苏223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