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8年10月,深秋的北京香山迎来了又一个天高气爽、
红叶满山的季节,作曲家孟卫东应邀来到了国家文化部设在这里的一个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筹备组。这是国家专门为一年后“建国60周年大庆”而准备的一场演出,是共和国建国以来。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后的又一个伟大的艺术工程。在那次会议上,孟卫东受命担任了这项重大艺术工程的核心创意组成员并出任音乐部主任。这项艺术工程,就是后来被世人广为关注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盛赞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对于一个当代的中国艺术家而言,能够参与《复兴之路》的创作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使命,而在孟卫东的心中,更多了一种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对祖国的肺腑之情。这位16岁就背起手风琴投身到解放军部队大熔炉里的文艺兵。历经了9年的军旅生涯,9年中,他获得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成熟和长进,更有对自己人格的历练和对生命价值的感悟。那些年。他又演奏、又演戏、又作曲、又编剧,部队基层的宣传队给天资聪慧的孟卫东提供了一个理想起飞的跑道。也为他擎起了一方梦想展翅的天空。每每回忆起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孟卫东总是感慨良多,他说:“当兵的经历对我产生了长远且深刻的影响。这是一种财富,让我懂得珍视,这是一段积累,让我受益良多。”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坚定了自己要为祖国而歌的信念。
1979年,刚刚二十出头的孟卫东从部队复员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当上了一名手风琴演奏员。专业院团给他的才华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展示舞台,也让他当作曲家的梦想再度复苏。利用一次次演出归来后的休息日,孟卫东开始跟随作曲家施万春教授学习和声,接下来是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干部进修班上,他又师从张筠青、杨通八、孙云鹰等作曲家,系统学习了作曲、曲式、和声、复调等专业课程。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三年学制的大专班,在徐源、吴士锴、周勤如、王世光等老师的指导下,潜心学习研读了作曲的各门功课。
为了筹备毕业音乐会的演出,孟卫东大胆地为经典话剧《雷雨》(第四幕)作曲、改编成了歌剧,搬上了学院“毕业大戏”的舞台。当忧郁的开场曲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充满戏剧矛盾的雷雨之夜,当一个个精彩的唱段展现出剧中人物爱恨交织的内心世界。当潮水般的掌声表达了全体师生对这一份“学生作业”的肯定时,孟卫东看到了一个让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戏剧情节”,《雷雨》的原作者、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也亲临现场观看这场演出。散场后,曹禺先生把孟卫东叫到了身边,兴奋地对演出加以肯定,并和他认真地探讨剧情、提出对剧目的修改建议。提起那一次“邂逅”,孟卫东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老一代艺术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令他感动,也深深地影响到了他在后来几十年从艺道路上对人、对事的态度。
对于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来说,人们对他音乐作品的喜爱与传唱就是一种最高的礼遇和赞美。如今,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华人的地方,你都会在不经意间听到传出的《同一首歌》。这首由孟卫东于1990年为亚运会开幕式电视直播创作的歌曲,如今早就成为华语乐坛上一段久唱不衰的旋律。而《同一首歌》的歌声所传递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流畅的乐音,平和包容的意境,更有一种博大仁爱的悲悯情怀。它是朋友欢聚把酒畅谈时的真情诉说,它是游子离家后遥望故乡时的一缕温情。它是天下所有善良的人们心灵与心灵交汇的相逢路线图。
如果从《同一首歌》这支单曲引发开来对曲作者“孟卫东”的关注,你会发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旋律都出自这里,如《今夜无眠》、《中国进行曲》、《神州共举杯》、《大风车》等等。细心的人们还经常会在电视剧和电影的字幕上发现孟卫东作曲的作品,比如说电影《血色清晨》里流淌出的凝重睿智,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展现的浪漫抒情,《青春之歌》中所表达的激情壮阔,《杨三姐告状》中显露的畅快淋漓。以及《金婚》中流淌的温情脉脉。尽管孟卫东为这些影视剧创作的音乐风格迥异、形态各不相同,可相同的是,最终这些音乐和插曲都会伴随着影视剧的热播而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媒体追踪谈论的热络话题。
通常情况下,作曲家的名字总会和他创作的优秀作品一起在媒体上传播,然而对于孟卫东来说,他的被使用率最高的一首音乐作品在播出时却从来没有署上他的名字。这首乐曲就是我们每天晚上七点准时收看到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开始曲。自从1988年3月,这首乐曲被确定为《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后,便在每晚七点准时出现在全国十三亿人们的生活当中。至今没有更换。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这段16秒的《新闻联播》的开始曲象征着一天忙碌工作的结束和又一个温馨夜晚的开始。
有人从中找到了清新的格调。有人从中听出了澎湃的激情,有人从中看到了明丽的色彩,也有人从中记住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可是对于曲作者孟卫东来说,这16秒音乐则是对于自己多年艺术积淀的一次厚积薄发,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对祖国的回馈与报答,除此之外,出自孟卫东之手的中央及地方电视台各类片头音乐还有很多,如《神州风采》、《观察与思考》、《体育新闻》、《经济新闻》、《早间新闻》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些,人们把孟卫东的许多优秀音乐作品亲切地誉为“国家形象”。
近年来,人们频频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音协“金钟奖”、文化部“文华奖”等各种比赛的评委中看见孟卫东的身影,在担任中国铁路文工团副总团长领导工作之后,他还身兼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许多社会职务。其活动的频繁、工作的忙碌可想而知。但是无论忙什么,他要做的都离不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个中心就是他所钟爱的“音乐事业”,两个基本点就是每天要做的“作曲和上班”。
在孟卫东名下一长串的获奖清单里,有一个奖项的授予可谓是实至名归,这就是国务院颁发的“德艺双罄文艺工作者”称号。在文艺圈里,他的好人缘、好品行有口皆碑,在本职岗位上。他对待工作时的细致与较真儿也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一名身在铁路战线的文艺工作者,他总是以宣传铁路改革发展建设的巨大成就、反映一线职工的火热生活为己任,单单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就带着血压高、心脏病等多种病痛三次走上青藏高原的铁路建设一线采风,写出了《高原彩虹》、《大青藏》、《我的青藏高原》等一批歌曲和舞蹈。他还多次到全国铁路基层站段体验生活,创作了《编组站》、《你好,列车长》及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快乐的风》等歌曲。同时,在每年中国音协或地方音协组织的采风活动也总能看到他身体力行的踪影,他说:“是火热丰富的群众生活和欣欣向荣的祖国建设给了我艺术灵感和创作激情,是党的文艺工作三贴近原则指导我写出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作品”。
歌者的旅途是寂寞的,而歌者的跋涉却终会赢来喝彩与掌声。如果鲜花能够告诉我你怎样走过的话,那么大地,也一定听到了你为祖国彻夜而歌。那是一种倾注了全部生命热情的放歌啊,就像孟卫东在为《复兴之路》创作的歌曲《致祖国》里唱的那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母亲啊中国我的祖国,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母亲啊中国我的祖国。”
红叶满山的季节,作曲家孟卫东应邀来到了国家文化部设在这里的一个大型文艺演出活动的筹备组。这是国家专门为一年后“建国60周年大庆”而准备的一场演出,是共和国建国以来。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后的又一个伟大的艺术工程。在那次会议上,孟卫东受命担任了这项重大艺术工程的核心创意组成员并出任音乐部主任。这项艺术工程,就是后来被世人广为关注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盛赞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
对于一个当代的中国艺术家而言,能够参与《复兴之路》的创作是一种光荣,也是一种使命,而在孟卫东的心中,更多了一种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对祖国的肺腑之情。这位16岁就背起手风琴投身到解放军部队大熔炉里的文艺兵。历经了9年的军旅生涯,9年中,他获得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成熟和长进,更有对自己人格的历练和对生命价值的感悟。那些年。他又演奏、又演戏、又作曲、又编剧,部队基层的宣传队给天资聪慧的孟卫东提供了一个理想起飞的跑道。也为他擎起了一方梦想展翅的天空。每每回忆起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孟卫东总是感慨良多,他说:“当兵的经历对我产生了长远且深刻的影响。这是一种财富,让我懂得珍视,这是一段积累,让我受益良多。”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坚定了自己要为祖国而歌的信念。
1979年,刚刚二十出头的孟卫东从部队复员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当上了一名手风琴演奏员。专业院团给他的才华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展示舞台,也让他当作曲家的梦想再度复苏。利用一次次演出归来后的休息日,孟卫东开始跟随作曲家施万春教授学习和声,接下来是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干部进修班上,他又师从张筠青、杨通八、孙云鹰等作曲家,系统学习了作曲、曲式、和声、复调等专业课程。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三年学制的大专班,在徐源、吴士锴、周勤如、王世光等老师的指导下,潜心学习研读了作曲的各门功课。
为了筹备毕业音乐会的演出,孟卫东大胆地为经典话剧《雷雨》(第四幕)作曲、改编成了歌剧,搬上了学院“毕业大戏”的舞台。当忧郁的开场曲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充满戏剧矛盾的雷雨之夜,当一个个精彩的唱段展现出剧中人物爱恨交织的内心世界。当潮水般的掌声表达了全体师生对这一份“学生作业”的肯定时,孟卫东看到了一个让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戏剧情节”,《雷雨》的原作者、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也亲临现场观看这场演出。散场后,曹禺先生把孟卫东叫到了身边,兴奋地对演出加以肯定,并和他认真地探讨剧情、提出对剧目的修改建议。提起那一次“邂逅”,孟卫东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老一代艺术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令他感动,也深深地影响到了他在后来几十年从艺道路上对人、对事的态度。
对于一位卓有成就的作曲家来说,人们对他音乐作品的喜爱与传唱就是一种最高的礼遇和赞美。如今,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华人的地方,你都会在不经意间听到传出的《同一首歌》。这首由孟卫东于1990年为亚运会开幕式电视直播创作的歌曲,如今早就成为华语乐坛上一段久唱不衰的旋律。而《同一首歌》的歌声所传递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流畅的乐音,平和包容的意境,更有一种博大仁爱的悲悯情怀。它是朋友欢聚把酒畅谈时的真情诉说,它是游子离家后遥望故乡时的一缕温情。它是天下所有善良的人们心灵与心灵交汇的相逢路线图。
如果从《同一首歌》这支单曲引发开来对曲作者“孟卫东”的关注,你会发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旋律都出自这里,如《今夜无眠》、《中国进行曲》、《神州共举杯》、《大风车》等等。细心的人们还经常会在电视剧和电影的字幕上发现孟卫东作曲的作品,比如说电影《血色清晨》里流淌出的凝重睿智,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展现的浪漫抒情,《青春之歌》中所表达的激情壮阔,《杨三姐告状》中显露的畅快淋漓。以及《金婚》中流淌的温情脉脉。尽管孟卫东为这些影视剧创作的音乐风格迥异、形态各不相同,可相同的是,最终这些音乐和插曲都会伴随着影视剧的热播而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媒体追踪谈论的热络话题。
通常情况下,作曲家的名字总会和他创作的优秀作品一起在媒体上传播,然而对于孟卫东来说,他的被使用率最高的一首音乐作品在播出时却从来没有署上他的名字。这首乐曲就是我们每天晚上七点准时收看到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开始曲。自从1988年3月,这首乐曲被确定为《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后,便在每晚七点准时出现在全国十三亿人们的生活当中。至今没有更换。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这段16秒的《新闻联播》的开始曲象征着一天忙碌工作的结束和又一个温馨夜晚的开始。
有人从中找到了清新的格调。有人从中听出了澎湃的激情,有人从中看到了明丽的色彩,也有人从中记住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可是对于曲作者孟卫东来说,这16秒音乐则是对于自己多年艺术积淀的一次厚积薄发,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对祖国的回馈与报答,除此之外,出自孟卫东之手的中央及地方电视台各类片头音乐还有很多,如《神州风采》、《观察与思考》、《体育新闻》、《经济新闻》、《早间新闻》等等。也正是因为这些,人们把孟卫东的许多优秀音乐作品亲切地誉为“国家形象”。
近年来,人们频频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中国音协“金钟奖”、文化部“文华奖”等各种比赛的评委中看见孟卫东的身影,在担任中国铁路文工团副总团长领导工作之后,他还身兼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许多社会职务。其活动的频繁、工作的忙碌可想而知。但是无论忙什么,他要做的都离不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个中心就是他所钟爱的“音乐事业”,两个基本点就是每天要做的“作曲和上班”。
在孟卫东名下一长串的获奖清单里,有一个奖项的授予可谓是实至名归,这就是国务院颁发的“德艺双罄文艺工作者”称号。在文艺圈里,他的好人缘、好品行有口皆碑,在本职岗位上。他对待工作时的细致与较真儿也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一名身在铁路战线的文艺工作者,他总是以宣传铁路改革发展建设的巨大成就、反映一线职工的火热生活为己任,单单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就带着血压高、心脏病等多种病痛三次走上青藏高原的铁路建设一线采风,写出了《高原彩虹》、《大青藏》、《我的青藏高原》等一批歌曲和舞蹈。他还多次到全国铁路基层站段体验生活,创作了《编组站》、《你好,列车长》及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快乐的风》等歌曲。同时,在每年中国音协或地方音协组织的采风活动也总能看到他身体力行的踪影,他说:“是火热丰富的群众生活和欣欣向荣的祖国建设给了我艺术灵感和创作激情,是党的文艺工作三贴近原则指导我写出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作品”。
歌者的旅途是寂寞的,而歌者的跋涉却终会赢来喝彩与掌声。如果鲜花能够告诉我你怎样走过的话,那么大地,也一定听到了你为祖国彻夜而歌。那是一种倾注了全部生命热情的放歌啊,就像孟卫东在为《复兴之路》创作的歌曲《致祖国》里唱的那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母亲啊中国我的祖国,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母亲啊中国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