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落点,演绎随文练笔的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nihao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文练笔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许多课堂上的随文练笔随意性大,或者练笔的时机把握不当,致使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只有选准能牵动“全身”的那“一发”,找准落点,才能达成阅读教学中练笔的最优化。
  一、练笔点选在课文留白处
  许多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让学生有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学生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学生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案例一】在教学《蚁国英雄》时,我发现了一个课文空白:作者作为游客,目睹并记叙了蚂蚁逃生的全过程,但“我”的内心感触却仅写了一句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区区弱者勇于献身的悲壮之举,我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蚂蚁们像雪球一样飞速地滚动着,滚动着,它们要穿越火海,逃离火神。熊熊大火中,你仿佛看见 ,仿佛听见 ,仿佛闻到 。”学生思维涌动,有的动情地说:“我仿佛看见汹涌的烈火在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我仿佛闻到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的气味,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呀。”有的学生用饱含敬佩的语气说:“我仿佛看到熊熊大火吞噬着蚂蚁,它们痛苦得已是肝胆俱裂,但仍然紧紧扭成一团。我仿佛听到蚂蚁的呐喊声:兄弟们,不要放弃,兄弟们,坚持住呀!”……通过细节补白,学生的心震撼了:蚂蚁是在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可贵的精神谱写着一曲生命的壮歌!
  此时的补白,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创设的文本情境中,与作者和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了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教师顺水推舟,学生情动辞发,不但宣泄了感情,训练了语言,还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二、练笔点选在情感体验处
  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善于捕捉文章的“动情点”,可以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学生对文本有了充分体验与感悟之后,就会设身处地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感觉、思想、情感,和文中人物发生共鸣。在此处进行练笔,可充分挖掘课文的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案例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文章这样写道:“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这是体现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有坚定信念的最关键的段落。教学中,教师用深情的语言描述:“谈迁白天奔波在茫茫风沙中,夜晚奋笔疾书在微弱的油灯下,这当中可能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可能骄阳似火、炎热不堪,可能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在完成《国榷》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这样感人的画面真是太多太多,你眼前仿佛出现了哪些生动的画面呢?那就让我们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其中的一个场景写一段话吧。”有学生写道:“也许,这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年老体弱的谈迁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汗水浸湿了他的衣衫,他也毫不在意。饿了,就嚼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几口溪水。”……
  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结合生活的经历,想象谈迁“四处寻访”“终日奔波”“奋笔疾书”三幅具体的画面,融自己的感受于文字中,把文中未展现的情景进行了再度创作。这个设计使语言有了纵深力和张力,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内心世界。
  三、练笔点选在意犹未尽处
  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给人一种余音缭绕之感。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补上,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
  【案例三】《爱之链》一课叙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乔依无偿帮助老妇人修车,老妇人又给贫困的女店主留钱,故事结尾揭示了乔依和女店主竟是一对夫妻。文章以女店主的喃喃自语结束,耐人寻味。我引导学生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话。有学生这样写道:“乔依醒来后,妻子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你知道吗?亲爱的,今天我遇到好人啦!一位老妇人用餐后给我留了一些钱,还有一张纸条呢。’说着,她把纸条递给乔依看。纸条上写着:‘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乔依忽然想起白天在路上遇到的老妇人,不禁热泪盈眶。他望着妻子憔悴的脸说:‘亲爱的,这些钱足够我们为孩子的出生做好准备啦。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好心人给我们帮助呢。以后,我们也要尽力帮助更多的人啊……’妻子露出了久违的温柔甜美的笑容。”
  教师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引导学生把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内容写下来,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学生的思绪也在课堂中尽情放飞。
  总之,选准读写结合点,寻找随文练笔的最佳突破口,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把写揉进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随文练笔,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言,就一定能达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暑症,俗称"中暑",是夏季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由于夏天气候炎热,人们容易贪凉过度或过食生冷食物,又因暑邪多伤气伤津,故造成内伤暑湿等。暑病分为"阴暑"和"阳暑"两类。“阴暑”为
“经营”这个词在词典上的解释是筹划并管理,把它用在健康这个系统工程上也同样适用,它包括:笑口常开,按时起居,饮食有节,劳逸适度,即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应自然规律的生活节奏、健康
有些病人往往会同时服用几种药物,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常因几种疾病集于一身,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倘若合理配伍,无疑能提高疗效或减少毒副作用。但如果用药不当。便会影响治病
一、阅读理念  为了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基于教材的阅读应该是比较理想的阅读形态。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围绕不同的主题而存在的,所以主题就确定了师生在一学期中需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文本进行深加工,力求给学生呈现全景式立体文本的阅读篇目。在此理念的支撑下,由主题课文引出的主题阅读活动就应运而生了。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桥”这个主题单元时,就由主题课文引出了主题阅读活动。这一单元里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天津人口猛增,市面繁荣,中药需求量很大。行医兼售药的小医馆,制贩中成药和饮片的小药摊、小药铺,甚至包括一些较有规模的中药店,都感到原料越来越紧
小学语文教材中议论文是不多见的。在苏教版教材中,有第七册的《说勤奋》、第九册的《滴水穿石的启示》、第十册的《谈礼貌》、第十一册的《学与问》、第十二册的《学会合作》等几篇,而教师对于这类文体的教学研究也很少,在教学时,往往教学方法简单化,教学策略单一化。窃以为,这些说理性的文章,论理深刻、论证严密、语言表达缜密精美,有极高的语言训练价值。  下面结合《谈礼貌》一文的教学,来谈谈在教学中如何紧扣文本表
习作讲评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反馈指导结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习作教学中,为了让自改成为学生的习作习惯,我采用多种措施,给学生创造多种自改习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改实践中掌握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一、名家为典,提高认识  修改作文时,学生主要存在“等、怕、烦”这几种思想倾向。“等”:大部分学生习惯于等教师批改,有严重的依赖思想。“怕”:担心自己不会改作文,改不好作文
怎样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医疗事故赔偿争议?某患者因为腹部剧烈疼痛,到某医院求治。经医生检查确诊为阑尾炎复发,医生决定进行阑尾切除手术。手术后,患者经常感到左腰部疼痛,经泌尿
中药药丸大都是黑色的,少数中药丸如山楂丸等,虽然也呈红色,但红得不透亮,不鲜艳。鲜红如血的药丸不多见,人们听说过古代帝王服食红色药丸以求长生,听说过张学良服用红色药丸以戒毒
狗皮膏是膏药的一种。膏药(俗称黑膏药)在我国的应用由来已久,唐宋时期民间就相当普及了。它的制法是:将药物放人植物油内榨焦去渣,高温时加樟丹,待产生剧烈的皂化作用后徐徐冷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