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的写景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1555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词是我国文学的璀璨明珠,有着时代甚至是民族的烙印,从衍生到今天,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旨在以姜夔词为例,探讨宋词写景内容的扩张和微缩、写景形式的多样化及写景情感的合一等三个方面,通过词中景的感受,进一步感受词的美丽和魅力。
  关键词:宋词 姜夔词 写景
  文学,文学,文字的学问,如何在文字中构筑学问,得益于文字所依托之物,或情,或景,或人,或物,或情景交融,或物我合一等。而景,是文学不可抗拒的诱惑,也是宋词不可或缺的元素。宋词的写景,由于时代、文学样式等因素,自是一格,不与别家同。
  宋词的创作者不可计数,当时当地所创作的词作也无可辑清,由历史淘沥后的都是难得佳作。姜夔,南宋时期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今江西鄱阳人,著名词人,存词84首,在文学史上独绝存在。作为为词大家,姜夔于写景中有很多宋词共有的特征,如下:
  一、写景内容的扩张和微缩
  众所周知,词的内容无所不包,词的发展无所不至其极。在宋代取得卓越成就的詞,在内容上也有两个似乎极端却又不相矛盾的改变。
  第一,写景内容的扩张,从闺阁思怨走向家国大景。词,从诞生之初就是作为诗余之作,自己也是怯怯的,不敢过于高声地呼喊才子佳人的身心青睐,能有一丝挂念便已弥足珍贵。就像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是一首闺怨词,精致秀美,一字一扣,将守候的女子写得温婉动人;不说鼻子眼睛,不说腿粗手长,只有闺中思恋的神韵,步步都是含情脉脉,让人不忍寻味。可这样的景范围过小,只能是美丽的女子——女子美丽的发饰,照着镜子的美丽容颜,想起不在身侧的枕边人,升起的一股股倦怠、寂寞和无聊无处安放。
  但,在姜夔的《扬州慢》中,景拥有了阔大的内涵,“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人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词,不再是诗余,而是和诗一样拥有震慑世人、感怀世人的生命张力,词中景不再是枯寂的无聊喟叹了。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的开端还是清正明白的诉说,走路累了,遇见一个好的歇脚处,就停下马,休息片刻。一个“过”字,景色扑来,当年繁华长街,如今野麦青青,同是含着春风雨露,一朝遭劫似乎再也留不住。夕阳渐晚,角声吹来深深寒意,池不再灵动,木不再饱有生机。哪怕是杜牧重到,纵然是才笔惊人,也得搁手长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月亮依然是那么皎洁明亮,风雨无阻的桥依然在坚守青春,只是那桥边绽放的花,又是为了谁在一年又一年地开放。青麦、黄昏、桥、冷月、红药,处处是景,字字是血;景不再是小家碧玉,而是大家闺秀;可以有词人对入侵者的愤懑不满,可以有词人面对空城的伤怀落寞,可以有词人对所处时代的忧心焦灼。
  第二,写景内容的微缩,从宏观着调走向细处描摹。词一向以婉转情深见长,所依托之物也从最初的女子、月亮等常见意象转向花草虫鱼,而且在一首词内,出现了只咏一样物,深入临摹,同样具有别致的韵感。前者如牛希济的名作《生查子》: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寥寥数语,别景无极,彻夜无眠的恋人,面对着预收还羞的山间青烟,凝望着天际淡淡疏疏的星斗,月光照拂下来,映在脸上,泪水的痕迹再也无处躲藏,离别的感伤弥漫住了整幅图景。两个人的离别,用山川、晨雾、月华构成的图景作陪,自是浩荡离愁。
  后者,如姜夔《齐天乐(黄仲宫)》: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太有意思,白石笔下的景,是为了一声声蟋蟀语。通读全词,不见一只蟋蟀的身影,却处处有蟋蟀的悲鸣,写人写景就是不写主角,主角只有藏在景里发出声音。这里的景物和《生查子》不同,他们有特定的使命,有必须的主人,他们的目光是微缩的,缩在一角,落在动物身上。在赋最流行的时候,在诗最流行的时候,也有过无数的寄托于一小物的抒怀,而在词最为流行的时候,也不可免俗地在内容上,从宏观大景的铺排关注其微小甚至被忽略的小物、小景,这是词走向顶峰的预兆,也是盛极将衰的前言。
  不论是词写景内容的扩张或者微缩,他们都是宋词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写词者努力开拓的疆域和坟墓。
  二、写景形式的多样化
  写景内容的改变,自然会带来写景形式的改变,其一是很多优秀词人自度新曲,词的流转变化给景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其二就是词序的发展。人的记忆力总归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光中让人、事物永恒存在,法宝之一便是文字,而词序的由来自是悠久异常,《诗经)冲的大小序不就举足轻重吗?
  在姜夔之前也有无数写序的词人,譬如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简单介绍了词的写作缘由。但姜夔的词序更有意思,它们本身就是一幅幅美景,它们成了宋词中景的另一处安身之所。
  《一萼红》序云:
  丙午人日,予客长沙别驾之观政堂。堂下曲沼,沼西负古垣,有卢橘幽篁,一径深曲。穿径而南,官梅数十株,如椒、如菽,或红破白露,枝影扶疏。着屐苍苔细石问,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乱湘流,入麓山,湘云低昂,湘波容与,兴尽悲来,醉吟成调。   白描一般描绘所见之景,跟着词人移步换景,穿过池沼,走过古墙,行过青青竹林,向南,有数十梅花盛开,各具姿色,美不胜收,走在这样的美丽中,兴致遽来,快步登上定王台,看着湘江流向岳麓山;湘江的云低低的,和云合在一起。可是江水无情,年年日日争流,不问时光,不管世事,而看着它们的词人却受到心灵的震动。词人有情,情发为词,则是:
  古城阴,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沉沉。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景在词中脱白描,化身玉面女郎,典雅至极,让人无法想象不过是普通景象、不过是寻常烟云、不过是无数文人骚客千载之下都在继续临摹的山川风物,两相对照,词人运字之妙使人叹服。
  甚至,在某些时候,词序美过词本身,如《念奴娇》序云:
  予客武陵,湖北憲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揭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此等景致,谁不会怦然心动,逸兴翻飞。在武陵时,城是充溢着古味的,树木是耸立参天的,而荷花,是为来者盛放的。繁花开好,叶子坚立,清风吹来,徐徐荡开,像绿色的云偷跑到池中,兴致高昂地欢歌起舞,偶在叶间偷窥得一二游人画船,不觉乐满心中。在吴兴,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夜晚的西湖,亦有如此光景,地虽不一,荷一,人一,情一,怎可一“美”字形容!
  姜夔也有好些词序,去掉所寄之语,则可独立成篇,绝不逊色,《鹧鸪天》序云:
  予与张平甫自南昌同游西山玉隆宫,止宿而返,盖乙卯三月十四日也。是日即平甫初度,因买酒茅舍,并坐古枫下。古枫,旌阳在时物也。旌阳尝以草屦悬其上,土人谓屦为屐,因名日挂屐枫。苍山四围,平野尽绿,隔涧野花红白,照影可喜,使人采撷,以藤纠缠著枫上。少焉月出,大于黄金盆。逸兴横生,遂成痛饮,午夜乃寝。
  有美景没人分享是一种遗憾,有友共享不能相欢是一种遗憾,有欢情没有好酒是一种遗憾,有好酒不能痛饮是一种遗憾,有痛饮没有佳句是一种遗憾,而白石虽是落魄文人,却有友,有欢,有酒,有兴,有词,景自是绝伦了。或许景其实没有那么美,入了眼,进了心,自是让人“逸兴横生”,所见的苍莽山峦,辽远平原,绿色铺盖,夹杂着一泓涧流,旁生红白花样,落在水中照着镜子,让人目不转睛,实在是喜欢了,让人摘下挂在枫树上,任其飘荡流光,这样的秀致,怎也不是人间的景色,让人读了也是心生向往,巴不得人了这个桃花源再也不出来。
  总之,不论是白石的词序,还是其余词家的词序,大都是不太引人关注的,但它是词不可或缺的存在,其间景致的描绘,或与词同,或与词异,它们容纳了更为宽广的词的内容,也使词有了更为丰富的变化。总之,“就文体美学而言,以词序形式写景,成山水小品文,和六朝时出现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一样,富于创意性,因而具有显著的文体美学史地位”。
  当然,词中写景形式的变化远不止此,这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三、写景与抒情的合一
  一首优秀的诗,一阕传唱千古的词,不仅需要内容和形式,还需要情,真情实感是作品取胜的必须点。宋词的写景在情感的传达方面,与诗相比,更为缠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心灵的直通车,是灵魂直接的歌唱和呐喊。
  第一,情感传达上,诗隽永,词缠绵。姜夔不仅仅是一个词人,也是一个赢得了当时许多很有名望的诗人赞赏的诗人,《直斋书录题解》云:“石湖范致能尤爱其诗,杨诚斋亦爱赏之,赏其《岁除舟行十绝》,以为有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他的《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云: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好时光,它还没有来,还在不久的将来,所以白石感觉寒,心寒景便寒,缥缈的湖水层层叠叠翻涌,不知涌向何年何月何地,那水波上的雁影,一点点地远去,远去,以至消失不见,而峰峦呢,被云雾缭绕覆盖着,就好像穿了一身云做的衣裳,婀娜多姿。可是,转身回望,一座长桥罢了,孤孤单单地停在那里,送我归去,万里浩淼江天,余我一舸而已。
  一幅冬夜舟行图,全篇描景,景中有情,但情藏得深,不漏一丝丝褪色的悲愁,似乎诗中人是别人,袖手旁观着别人寂寥落寞,归去的或许是别人,也不是我,我或许应该是那座等待别人归去的桥。后来者瞧不清诗中的主人公是诗人本身还是他人,这含蓄隽永的情让人摸不着也看不清,只能凭空感受,但在他的词中,不是这样的,《庆宫春》云:
  双浆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酒醒波远,政凝想、明踏素袜。如今安在,唯有栏杆,伴人一霎。
  同样的景,同样的人,但情感却是如此的缠绵悱恻,读之动容。一个书生,有着才情、音乐天赋、书法天份的男子,站在舟上,悠悠地想着和她的约会,那是何等情深。如果这个人再问一句:“你还在哪里呢?”我还在思恋,我一人随着栏杆起相思。活生生的人,食人间烟火的人,不再是袖手旁观的过客,他就是心伤难耐、愁思不展的夜行者,清楚地流露了处理感情的艰难和伤痛。即使是同样的浩淼烟波,即使是同样的一叶扁舟,即使是一样的虹桥远去,因为有活着的人,给人感受自是不一样了;个人认为是具有了更让人流连的感发力,情感的表达也更为直接和缠绵。如果诗景中的情是腹黑男,那么,词景中的情就是让人心碎的暖男。
  第二,情感发声处,是灵魂的回响。词之所以能够给人更多的感动,源于它情感的缠绵和疯狂的感发力,之所以它会具有如此大的感发力,则源自每个词人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与歌唱。白石有一首七绝《过垂虹》云: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写此诗时白石刚刚写下了名流千古的《暗香》《疏影》,他认为里面的音节清丽婉转,最为娇人心怀。当时范成大让歌伎唱两词,有一个女子唱得极为美好,她就是小红,范成大寻到这个女子送给了白石。看此诗的第二句,“小红低唱我吹箫”,佳人清唱,才子箫声相和,想着都是美丽的画面。待两人唱和结束,船已驶出很远了,一座座桥都被抛在了身后,回首处不过是烟波纵横流荡。无怪乎被人评为“诗人陶然心醉,因此虽是隆冬雪天,诗中却毫无肃杀寒意,而是气氛热烈,情趣盎然,音调谐和,意象清雅,咏之沁人心脾”。
  白石难得开心,所以写得率真,但到底还是诗,所以还是收敛的,将情境摆出,便不再有自我话语的宣泄,待来看他的《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字字写梅、写人、写情、写心。往日月色,也曾几番照耀我,那时候立在梅旁,吹笛和梅舞,是多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也想起那时候身畔的那位女子,因为情深义重,不顾清寒时节,亦为我折下枝枝梅花。到如今,才情不再,记忆生锈,可悠悠花香,已随着冷风吹入席中,让人感怀。记忆中的人、记忆中的花、记忆中的西湖碧波美色,何时重逢,在你绽放的日子。
  一首梅花词,怎会有穿透岁月的魔力,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不只是花美,不只是人美,还因为记忆美。不论是谁,烙在心间的记忆总是难以忘怀,总是会在某个瞬间忽然地流泻,一旦发为声,写成词,自然就会流露出一个词人的真的心声,这份真便会打动人。真,不需要任何词汇修饰,灵魂和灵魂的感召力不需要华彩做桥梁,存在就会被人感知。白石一生坎坷漂泊,无所依傍,纵才华横溢,也无半分江山可供指点,也无半分豪情可付苍生;无奈之下,就将命,将才情,将一生酸甜苦辣融于词中。读他的词,读得不仅仅是词,而是生命,是岁月,是你和我,是所有人都眷恋的温暖和阳光。
  词,已经在景里寄托了太多的情、太多的魂,不知还能否努力前行,应该是可以的,只要人间还有真的情、真的灵魂,靈魂的歌就永远都不会止息。
  综上,以姜夔词为例,以词和词之间的对比、词序中显露的形式多样化、诗词映照,探讨了宋词写景的特征。宋词写景内容的扩张与微缩,和唐诗高度发展、宋人必须独辟蹊径分不开;宋词写景形式的摸索与转变,和词体本身发展及内容改变不无关系;宋词写景情感的合一,和诗庄词媚的流俗、词体的自由密不可分,而这些,都与宋朝的整个政治经济形势无可分。宋词,是时代留给我们的财富,是词人跨越千年的呼喊,它们寄情于景,永恒地拥有感召魔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向现实靠拢是近期网络文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在现实主义题材佳作频现的同时,玄幻类小说也在持续开掘现实叙事的空间。爱潜水的乌贼所创作的《诡秘之主》正是兼具飞扬的想象张力和成熟的现实内核的优秀作品。作者用接地气的“闲话”在非凡世界再现市民生活,将对现实的理解转为对角色的深刻剖析,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谱写人世百景。小说闪动着人性与道德的光辉,是推动玄幻与现实对话的成功尝试。  关键词:玄幻小说 现实
摘 要:国统区文学的写作向来被视为是宏大叙事的一种典范,它的书写与社会情势、国家意识形态紧密相关,纯文学、严肃文学的创作层出不穷,但除此之外实际上在国统区内部还涌动着一股民间化的潮流,它更直接的服务于救亡宣传的政治目的。而目前学界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仍有所欠缺,因此我们应当给予这种民间化创作以一定的关注与重视,以期对国统区文学的创作有一个更加全面完善的认识。  关键词:国统区文学 民间写作 独特价值
摘 要:在《庄子》 内七篇中,用意出尘外之笔,构造出了怪奇特异的人物群像,这些林立在他思想宏图中的各色形象都有着为他言说的任务,也阐释着庄子思想的意义。其中体道者形象则是庄子将道灌注于具体人生的再现,从体道者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庄子对于生命存在之精神的指引和对于得道境界的向往。  关键词:庄子 内篇 体道者 人物形象  在《庄子》内七篇中,我们多少可以看到庄子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的影子,正是所处的危殆
【摘 要】如今,智能型产品逐渐进入教育领域,智慧课堂的概念越来越受欢迎,成为当前教育界的新生态,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智慧课堂教学也颠覆了传统英语教学,给小学生更自由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电子书包、电子白板、智慧教学系统等,便于小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小学英语教师在践行智慧课堂教学时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多种方式展现智慧教育的神奇之处,最大限度地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摘 要: 自20世纪50年代起,印度电影逐渐走进中国观众的视线,后来又通过其极具感染力的画面以及深刻感人的故事情节,获得国人的一致好评。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电影这一文化载体打通了新的传播路径。文章将对印度电影的传播特征以及传播策略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在“一带一路”倡议思想提出之后,中国电影所得到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一带一路 印度电影 传播特征 传播策略  一、内外
摘 要: 电影《祈祷落幕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推理悬疑片,影片在日本本土市场一举创下票房三连冠的记录,是2018年评分最高的日本电影,并被行业媒体盛赞为“日本年度悬疑佳作”“东野圭吾推理宇宙巅峰之作”。除了剥茧抽丝般寻找真相的精彩推理过程,影片也承袭了原著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黑暗面而又不失温情的特点,充满了人性观照。这种人性观照,有对亲情缺失的找寻,有对爱的隐忍的展现,也有对善人作恶的反思与社会批
摘 要: 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文学创作的一部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经久不衰的明星,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古典诗词融入现代流行歌曲的过程中探讨其对流行歌曲主题内容、素材来源和表现手法的影响。  关键词:古典诗词 流行歌曲 影响  古典诗词是一种高雅文化,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古典诗词也通过
摘 要: 敦煌壁画承载着古代中国千年的文明,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体现着各个朝代的创造力、感染力和表现力。本文通过对敦煌壁画中窟藻井符号的提取、提炼以及再设计,提出了手提包应当如何巧妙地运用窟藻井符号,让敦煌壁画符号不仅仅停留在欣赏层面,更多地运用到生活当中,让文化底蕴开始被关注并且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关键词:敦煌壁画 窟藻井 符号 手提包  敦煌壁画承载着千年来的文化,其色彩绚丽、构图优美、造
摘 要:随着红旗渠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重视,当初在红旗渠建设中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以影视媒体、报纸书籍等形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我们与他们的距离。但经过媒体及传播媒介加工润色后,与他们口述史之下的真实形象仍有一定的区别。  关键词:口述 红旗渠 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史料信息、人物传记等皆是经过加工的产物,在纸质、影像媒介的传播下,可能会不断地经历流变与重塑。而
摘 要:“风筝”,南方称“纸鹞”,北方称“纸鸢”,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工艺品,本身并不具有隐喻义,而它升空、飘落、断线的过程,却与人生、命运中所遇几种情境颇为相似,引宋人反复咏叹,常借风筝意象生发感喟、表明志向、体认哲理,风筝得以与人构建隐喻相似性。本文拟通过对宋人诗词中风筝隐喻的概述,明确风筝意象的几种隐喻内涵;再以侯蒙《临江仙》、王令《纸鸢》为例,结合二人的人生经历与仕宦生涯,分析风筝与风隐喻之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