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上一篇《明中叶确立“银本位”》中讲到,明朝初年,朱元璋继承了白银货币的本位化,但令他为难的仍是白银的匮乏。而明代中叶的白银供应,何以突然地充裕起来?是中国发现了巨大的银矿吗?不是。《明史·食货五·坑冶》说:“福建尤溪县银屏山银场局,炉冶四十二座,始于洪武十九年。浙江温、处、丽水、平阳等七县亦有场局。岁课皆二千余两。永乐间开陕西商县凤凰山银坑八所。遣官湖广、贵州采办金银课,复遣中官、御史往核之。又开福建浦城县马鞍等坑三所,设贵州太平溪、交址宣光镇金场局,葛容溪银场局,云南大理银冶。”但这些坑矿规模和产量都不很大,“福建岁额增至三万余两,浙江增至八万余。宣宗初,颇减福建课,其后增至四万余,而浙江亦增至九万余。”《明史·食货五》记载,到了嘉靖时,“既获玉旺峪矿银,帝谕阁臣广开采。户部尚书方钝等请令四川、山东、河南抚按严督所属,一一搜访,以称天地降祥之意。于是公私交鹜矿利,而浙江、江西盗矿者且劫徽、宁,天下渐多事矣。”
万历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对金银最为热衷的皇帝,他那个时候,为开采金银,竟弄得“无地不开,中使四出”的状态,闹得“群小藉势诛索,不啻倍蓰,民不聊生”,以致言官田大益在疏奏中说:“皇上嗜利心滋,布满狼虎,飞而食人,使百姓剥肤吸髓,剜肉刺骨,亡家丧身。”而历史学家更是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过度开采金银而引发的,有“明亡盖兆于此”之说。
但万历皇帝及其矿监们的工作业绩究竟如何呢?据史料记载,自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各地所进的银矿税银将近三百万两,平均每年二十多万两。算下来,即使加上宦官们中饱私囊的数目,其开采出来的白银总量也显然不足以应付当时的货币支付需要。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那一边,1492年(弘治五年),哥伦布到了美洲,1498年(弘治十一年),达·伽马开辟了绕道好望角抵达印度的航线;1519~1522年(正德十四年~嘉靖元年),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引起西方世界的轰动。最令航海冒险者心摇旌迷的事件,莫过于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和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西班牙殖民者相继在波托西(今属玻利维亚)和墨西哥的萨卡特卡斯发现的特大型银矿。这一事件对于活跃整个世界经济的作用,简直是一针兴奋剂。西方学者吉斯在《明代的北京》一文中肯定地说:“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西班牙大帆船将34.5万公斤白银,从阿卡普尔科运到中国,这一数字比明朝半个世纪的产量还多(明朝官府银矿产量约为6000公斤)。”全汉升的《明代中叶后澳门的海外贸易》中也有一则资料:“自隆庆五年(1571年)马尼拉开港以来,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经由菲律宾而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可能在六千万披索以上,约合四千多万库平两。”美国学者黑默在他的《中国对外贸易》一书中说:“在万历二十九年至四十八年(1601~1620年),东印度公司运往东方的银条和银币用英镑计价,达548,090镑,这些白银大多流入中国。”而另一位美国学者魏菲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对当今的历史学家们来说,明朝中叶中国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关系是相当清晰的。由于国际收支经常出现有利于中国工商业的赤字,白银从全世界源源流入中国。中国自罗马时代以来便是欧洲货币的归宿,17世纪通过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又成了美洲白银的主要吸收者。西属美洲所产白银,有20%被西班牙大帆船直接运过太平洋到达马尼拉.然后运往中国购买丝绸和瓷器。还有一部分美洲白银,通过中亚贸易到达俄国的布哈拉,然后间接转入中国。美洲新大陆出产的贵金属,有一半之多经上述渠道流入中国。加上每年来自日本的15万到18.7万公斤白银,在17世纪的前30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至26.5万公斤。”
然而,这样巨大的白银供应链条也有中断的时候。隆庆年间(1568~1572)就曾出现过一次严重的匮乏。《明史·靳学颜传》里用一种慨叹式的表述,记载了这一事件:“天下之民.皇皇以匮乏为虑者,非五谷布帛不足也,银不足耳。”如以嘉靖“倭乱”作为背景,也许有助于了解其中的关节所在。
按照洪武遗制,“怀柔远人’是明代“贡赋”制度的核心政策,可以享受“薄来厚往”的极大优惠。但日本自1467年(成化三年)起,即陷入了他们的“战国时代”,无法按照惯例派出统一的使团与中国市易。嘉靖二年,也就是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次年,日本大领主大内氏的使者宗设冒称日本国的通商使,到达宁波市舶司要求市易。不料次年细川氏使者宋素卿亦称日本国使,到了宁波。结果先是互争真伪,接着是互相殴打,趁机焚掠,搞得鸡犬不宁。宗设夺船逃逸,有关部门只得一面囚禁了宋素卿,一面报告了明朝廷。给事夏言上疏,认为倭患既然是起因于市舶,不如停止市舶,不许倭人市易.于是厉行“海禁”。这一来,也就出现了“一乱就管,一管就死”的局面。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夏言的说法,实际上是违背实际的“瞎言”。但由于夏言后来进入了嘉靖内阁,“海禁”也得以延续了多年。应当说,中日海上贸易已有千余年传统。双方不但有实际需求,而且两国都有一批依靠海上贸易谋生的人。“海禁”令行,“倭乱”遂起。
万历可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对金银最为热衷的皇帝,他那个时候,为开采金银,竟弄得“无地不开,中使四出”的状态,闹得“群小藉势诛索,不啻倍蓰,民不聊生”,以致言官田大益在疏奏中说:“皇上嗜利心滋,布满狼虎,飞而食人,使百姓剥肤吸髓,剜肉刺骨,亡家丧身。”而历史学家更是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过度开采金银而引发的,有“明亡盖兆于此”之说。
但万历皇帝及其矿监们的工作业绩究竟如何呢?据史料记载,自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各地所进的银矿税银将近三百万两,平均每年二十多万两。算下来,即使加上宦官们中饱私囊的数目,其开采出来的白银总量也显然不足以应付当时的货币支付需要。
与此同时.在世界的那一边,1492年(弘治五年),哥伦布到了美洲,1498年(弘治十一年),达·伽马开辟了绕道好望角抵达印度的航线;1519~1522年(正德十四年~嘉靖元年),麦哲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引起西方世界的轰动。最令航海冒险者心摇旌迷的事件,莫过于1545年(嘉靖二十四年)和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西班牙殖民者相继在波托西(今属玻利维亚)和墨西哥的萨卡特卡斯发现的特大型银矿。这一事件对于活跃整个世界经济的作用,简直是一针兴奋剂。西方学者吉斯在《明代的北京》一文中肯定地说:“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西班牙大帆船将34.5万公斤白银,从阿卡普尔科运到中国,这一数字比明朝半个世纪的产量还多(明朝官府银矿产量约为6000公斤)。”全汉升的《明代中叶后澳门的海外贸易》中也有一则资料:“自隆庆五年(1571年)马尼拉开港以来,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间,经由菲律宾而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可能在六千万披索以上,约合四千多万库平两。”美国学者黑默在他的《中国对外贸易》一书中说:“在万历二十九年至四十八年(1601~1620年),东印度公司运往东方的银条和银币用英镑计价,达548,090镑,这些白银大多流入中国。”而另一位美国学者魏菲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对当今的历史学家们来说,明朝中叶中国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关系是相当清晰的。由于国际收支经常出现有利于中国工商业的赤字,白银从全世界源源流入中国。中国自罗马时代以来便是欧洲货币的归宿,17世纪通过与西属菲律宾的贸易,又成了美洲白银的主要吸收者。西属美洲所产白银,有20%被西班牙大帆船直接运过太平洋到达马尼拉.然后运往中国购买丝绸和瓷器。还有一部分美洲白银,通过中亚贸易到达俄国的布哈拉,然后间接转入中国。美洲新大陆出产的贵金属,有一半之多经上述渠道流入中国。加上每年来自日本的15万到18.7万公斤白银,在17世纪的前30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至26.5万公斤。”
然而,这样巨大的白银供应链条也有中断的时候。隆庆年间(1568~1572)就曾出现过一次严重的匮乏。《明史·靳学颜传》里用一种慨叹式的表述,记载了这一事件:“天下之民.皇皇以匮乏为虑者,非五谷布帛不足也,银不足耳。”如以嘉靖“倭乱”作为背景,也许有助于了解其中的关节所在。
按照洪武遗制,“怀柔远人’是明代“贡赋”制度的核心政策,可以享受“薄来厚往”的极大优惠。但日本自1467年(成化三年)起,即陷入了他们的“战国时代”,无法按照惯例派出统一的使团与中国市易。嘉靖二年,也就是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次年,日本大领主大内氏的使者宗设冒称日本国的通商使,到达宁波市舶司要求市易。不料次年细川氏使者宋素卿亦称日本国使,到了宁波。结果先是互争真伪,接着是互相殴打,趁机焚掠,搞得鸡犬不宁。宗设夺船逃逸,有关部门只得一面囚禁了宋素卿,一面报告了明朝廷。给事夏言上疏,认为倭患既然是起因于市舶,不如停止市舶,不许倭人市易.于是厉行“海禁”。这一来,也就出现了“一乱就管,一管就死”的局面。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夏言的说法,实际上是违背实际的“瞎言”。但由于夏言后来进入了嘉靖内阁,“海禁”也得以延续了多年。应当说,中日海上贸易已有千余年传统。双方不但有实际需求,而且两国都有一批依靠海上贸易谋生的人。“海禁”令行,“倭乱”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