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英雄 生命的绝唱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545133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瑜是鲁迅小说《药》中主人公之一,漫游者是美国小说家房龙的小说《宽容》(课本节选的是《〈宽容〉序言》)的主人公,两个同期的人物形象既可敬又可悲。虽是不同国度小说中的形象,但仔细研读,两者却又是何等的相似!
  
  一、人物奋斗历程相似
  
  夏瑜是孤独的。他周围的百姓是愚昧的麻木的,甚至于用他的鲜血给儿子治病;反动势力更是强大而又残忍的,要镇压他、杀害他;他的家人族人又不理解他,认为他从事的是耻辱的事,甚至于出卖他;社会上的看客围观他的被杀,一个个就像“许多鸭被向上提着”。
  漫游者是孤独的。祖先留下的千年律法是山谷中村民们的信仰,守旧老人是山谷中的权威,村民们胆怯麻木、要求低俗、甘心受制,在无知山谷中生存,他们易满足,他们窃窃私语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人,坚定的执行守旧老人的意旨,凶狠的惩罚同类中“先驱者”。
  革命者夏瑜为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忧国忘家,积极参加反对封建反动统治的革命活动。被捕入狱后,在狱中仍然不忘宣传革命,劝牢头造反,非但没有被同情理解,反而招来一顿毒打。他成为茶客们眼中的“異类”,他的故事成为刽子手与无聊的闲客的谈资,他的鲜血成为愚昧的群众给儿子治病的药。
  漫游者为了开辟美好的新天地,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毅然离开了无知山谷。经过艰难跋涉,探寻到外面的世界,他顾不上考虑要受到惩罚,历尽艰险回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人们。面对死亡,他毫不畏惧,坚持向人们讲述那美丽的新世界。非但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反而在守旧老人的主持下,被多年以来习惯于律法愚弄的人们杀死。
  他们都是孤军奋战的英雄,也是有着相似经历的失败的英雄。他们都有着对未来的憧憬、都有着坚定的信念,都有着艰辛的奋斗,都有着不被理解的遭遇,都一样被专制、反动、顽固的旧势力杀害的命运。
  
  二、人物精神品质相似
  
  都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夏瑜生活在清末,那时军阀混战,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夏瑜一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社会,在强大的黑暗势力统治之下,不屈不挠地进行着反封建的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漫游者生活在旧的一切被迷信着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残害着的无知山谷,而他敢于走出这没有生气、没有希望的地方,去寻找一片美丽的新家园,他是勇于改变这封闭、落后环境的先驱者。
  都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在漫游者出发之前,在无知山谷中,也有一些人“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但他们都被陈尸于石崖下,白骨累累”。但这些没有吓倒执着的漫游者,没有阻止他前进的步伐,回到无知山谷时,他已是“指甲磨破,脚上流着鲜血,跌跌撞撞”,甚至于在接受审讯面临死刑时,仍是大声地向人们宣传着新家园的美好。
  文章虽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正面渲染夏瑜的革命过程,也没有写他如何地轰轰烈烈地战斗,但从夏三爷的告密上,从他所处环境的黑暗中,从反动势力的强大上,从人们对革命的不理解上,可以想像得出革命是多么的艰难!在狱中他劝牢头造反,面临死亡仍认定“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可见他信仰的坚定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概。
  都有天下为公的精神。漫游者从无知山谷中逃出,本是对无知山谷千年律法的亵渎,尽管他知道守旧势力在山谷中的强大,自己回来所受的“待遇”,但他宁愿用自己的生命去唤起人们对山那边的渴望。他本可以在美丽的新世界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却冒着死亡的危险“爬”回山谷,为的让人们走出落后、封闭、专制的无知山谷,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夏瑜为了“大家的天下”,他忘记了家里还有年迈的生病的母亲,忘记了家里“榨不出一点油水”的贫穷,他反对封建统治者,努力推翻旧制度,目的是为人们建立一个“共和民主”的时代。在夏瑜身上,体现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所具有的革命热情和献身精神。
   他们都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都舍弃了自己的小家,投入到改变落后社会,为更多的人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中。他们虽然是被毁灭的结局,但都有着令人敬佩的牺牲精神!
  夏瑜毕竟是夏瑜,漫游者毕竟是漫游者。既然是写作意图的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作品风格不同,两个形象自然就有所不同。
  
  一、奋斗的结果不同
  漫游者虽然悲壮地牺牲了,可他用自己的生命给黑暗的无知山谷带来了一线希望!他的行为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村民们沿着他的足迹找到了幸福的生活,并感激、追悼他,这个结局犹如茫茫黑夜中的一抹亮色,让读者看到了光明的前景,给人以安慰、奋进。而夏瑜在死前是寂寞孤独的,死后仍然是孤独寂寞的。至于坟上那一圈小白花,作者也坦然“不恤用了曲笔”,而那一抹希望又被坟场的死寂冲淡了。似乎鲁迅对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有些犹豫,因为他能够感受到这些革命者的热血,但是看不到他们的努力的回报。在他的笔下,革命者往往是得不到理解和同情的,他们也可能在遗忘中被遗忘。读后,沉重的心情久久不能释怀。
  
  二、采取的路线不同
  夏瑜靠推翻现行制度去改变现状,争取胜利。他的失败在于没有深入发动群众,没有把革命的种子植入最广大、最底层的劳动者心中,更在于他自己也没有找到一条具有说服力的道路,这天下到底将来是什么样子他也没有勾画出来,因此造成了民众的不理解不支持。他只在小范围内发动群众,孤军奋战,力量弱小,于是铸成了失败的命运。漫游者从黑暗腐朽的现实中走出去,他先找到一个美丽的新世界,那里有“肥沃的牧草、光彩夺目的城市、同样血肉的男男女女”,他的见闻无疑有着巨大的说服力,粉碎了守旧老人的愚民政策。他等于是另辟蹊径,他在丛林和天际中烧出了一条大道,向人们展示了美丽的图景,就更能使人们产生动摇,因此一场天灾降临之时,人们就能够沿着他指示的路标找到新的生活。这时他也得到刻石纪念,为人们所敬仰。相比之下,他的路线比夏瑜更明确、更智慧,革命比夏瑜更成功。
  
  三、杀害英雄的人不同
  夏瑜是被代表着封建反动势力的刽子手——康大叔杀害的,康大叔是一个冷酷、残忍、贪婪、没有同情心的人,他杀害了革命者,还要用他的故事作为向麻木的群众炫耀的资本,用革命者的鲜血为自己谋私利,而他交易的手段,简直就是抢。他的表现再一次显示了反动阶级的卑鄙无耻。
  漫游者应该说是被律法、守旧老人、村民们共同杀害的。这个千年律法是山谷中的神圣、权威,它左右了守旧老人和村民们的思想;守旧老人则是律法的解释者、维持者,而村民们才是奉命执行律法的人。从这点上说,后两者和康大叔所起的作用是一致的,但他们又不同于康大叔,守旧老人并非天性残忍,本想宽大为怀,他让“等漫游的伤治愈了”再接受审判,在漫游者身体衰弱时让他坐下,他是律法的维护者,也是一个受害者。村民们搬起沉重的石头杀死了漫游者,把它的尸体扔到崖下,从这点说,他们的助纣为虐比《药》中那愚昧的百姓更可怕。
  夏瑜死在敌对阶级手里,漫游者死在自己为之奋斗的村民手里,他的死更让人感到可悲。
其他文献
要让语文课教学氛围真正地活跃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情激情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课程的教学,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学习时需“披文以入情”。教学中,教师则随教学内容的推进,运用灵活多变地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感情不断地激发出来,使他们能始终感情饱满、有滋有味地进行学习,让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始终充盈于课堂。如果教师面无表情,毫无激情,整个教学进程平平淡淡,就会导致
先分男女生组来朗读全诗。结合平时所教的朗读方法: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2.韵脚读出延长音;3.以手指轻击课桌示配合节奏;4.边读边想像画面。  男生齐读课文。女生点评。  女生齐读课文。男生点评。  师:刚才大家通过朗读,对其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了。下面请思考几个问题: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生:秋天。四川成都。在杜甫住的草堂里。忧国
【摘 要】 插图教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教学艺术,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像的良好习惯。从教学插图入手,把思维的想像空间还给学生,让插图焕发光彩。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材 插图 教学优化    新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精心设计的插图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插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凭借直观的感受去体会、感知和领悟各种道德现象,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中所包含的“知、情、意”等因素,通过情感的润滑和催化,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思想品德课只有让学生产生了相应的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创造性人才,即是具有较好的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  创新思维最典型的特点是:不受思维定式的束缚,敢于打破传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等文学作品时要充分“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等等。众所周知,我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很有帮助。现仅就诗歌教学中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现代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实现着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伟大使命。作为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到课改中,成为课程改革的弄潮儿。那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新课程中呢?    一、历史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思想者    历史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己的技能。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程理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创造性区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与“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一类特殊人物显现的创造性;后者是谁都具有的,未必得到社会高度评价的,然而对于他本人来说则是创造了新的价值的创造性。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特殊才能的创造性”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诱导、形成和培植。语文教学在其所属的范畴和各项能力,即听、说、读、写、改等能力均应
我听了不少同行的课,感觉在课堂教材教学上渗透作文教学的人不多,有的老师即使是提出了,也是在该课文结束时,略微带过。再来问学生是否在平时的写作中运用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大部分学生觉得很模糊,他们觉得,课文是课文,作文是作文,写作方法应是在作文课上才能学到的,而不是从课文中学到的。而在初中新课标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也不太紧密,找不到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句子。而只有“大语文观”提出明确要求
一、学生介绍作家及背景(略)  二、学生听《声声慢》配乐,录音,营造一种凄婉哀怨的气氛(创设情景,以情激情),然后再放录音,学生跟  读,注意句子的节奏。  三、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义,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熟悉抒情的两种方式,老师诱导学生探究)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提问  1.开头七组叠字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