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究了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励;评价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55-01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励性评价到底有哪些作用呢?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三点:
1.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课堂的气氛决定了课堂的效率,死气沉沉的课堂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虽是一个个正襟危坐,但结果往往是学生学无所得,教师倍感失落。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效果则会截然不同。激励性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护学生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学生不必担心自己回答错误会招致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嘲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会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课堂气氛和谐,课堂的效率也一定会非常的高。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心理学家曾对三组不同的评价组进行实验,发现激励组的进步最快;批评组有些进步,但停滞不前;不表扬、不批评组成绩最差,不但不进步,反而退步了。究其原因:激励给学生以自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激励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会坚信:我很棒,我一定能做好的。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这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3.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学生的潜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正常状态下不容易表现出来,这就容易使教师产生一些错误的判断,不少的天才也就这样夭折了,成了“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教师亲切的笑脸,期待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激发其潜能。所以独具慧眼的教师,往往能更多的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他的表扬、鼓励之下,学生大多信心十足,潜能也将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是如此之大,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呢?以下两点笔者认为很是重要:
1.抓好契机,适时适度
运用激励性评价的重点在于如何抓住评价的契机,一定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最真诚的鼓励。当学生回答完一道有难度的题目时,教师应及时得予以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甚至答错的时候,教师应首先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如勤于思考,勇气可嘉等,然后再鼓励其继续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性评价是 “雪中送炭”,千万不可弄成“雪上加霜”或是“火上浇油”,适时适度相当的重要。
2.因人而异,有所侧重
激励性评价,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来说,应该以积极评价为主,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对于不同的学生,激励性评价的运用也应该因人而异,有所侧重。对于优秀学生,如回答正确且有独创性,教师在直接给予表扬激励的同时要适当的提高要求,以给其设定更高的目标;如是中等学生,只要回答正确,即可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这类学生,只要有了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他们就会扬起风帆,加足马力,奋勇前进;如是学困生,哪怕是回答错了,教者也应该努力挖掘出其闪光之处,让其意识到,尽管自己的学习不够认真,成绩落后,可是老师仍然没有放弃,还在想方设法地帮助自己,自己不认真学,真的是对不起如此真心帮助自己的老师。激励性评价不是教师简单的对知识进行“对”与“错”的判断,而是要挖掘问题背后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能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激励性评价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不可否认的是,在运用这一评价方式的时候我们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1.要言之有物,不可雾里看花
激励性评价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应力求明确具体。比如让学生读课文,完了只一句 “读得不错”就显得过于模糊。不错在哪里?还有没有不足之处?这些学生都不清楚,假如换成“读得不错,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如能速度再慢一点,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评价就明确具体了,既肯定了优点又指出了不足,学生听后能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还能感到一种受到关怀后的温暖。
2.要发自内心,不可装腔作势
“太好了”、 “真聪明”、“有感情”、“读得不错”这些大而空的词已经成为一些老师口头评价的高频词,这种评价正如那迎宾小姐的微笑,并不是真情的流露,长期以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就会无动于衷,评价的功能也就将彻底丧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唯有发自内心的评价,才会真正的感染学生。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应注意语气、表情和手势的相互配合,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老师的赞美是真诚的,不是装腔作势。只有这样,通过自身的情绪来鼓励学生,才能激发他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从心灵深处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励;评价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5-055-01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激励性评价到底有哪些作用呢?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三点:
1.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课堂的气氛决定了课堂的效率,死气沉沉的课堂会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虽是一个个正襟危坐,但结果往往是学生学无所得,教师倍感失落。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效果则会截然不同。激励性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护学生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学生不必担心自己回答错误会招致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嘲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会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课堂气氛和谐,课堂的效率也一定会非常的高。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心理学家曾对三组不同的评价组进行实验,发现激励组的进步最快;批评组有些进步,但停滞不前;不表扬、不批评组成绩最差,不但不进步,反而退步了。究其原因:激励给学生以自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激励实际上就是给学生以尊重和信任,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会坚信:我很棒,我一定能做好的。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这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3.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学生的潜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正常状态下不容易表现出来,这就容易使教师产生一些错误的判断,不少的天才也就这样夭折了,成了“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教师亲切的笑脸,期待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激发其潜能。所以独具慧眼的教师,往往能更多的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他的表扬、鼓励之下,学生大多信心十足,潜能也将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是如此之大,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呢?以下两点笔者认为很是重要:
1.抓好契机,适时适度
运用激励性评价的重点在于如何抓住评价的契机,一定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最真诚的鼓励。当学生回答完一道有难度的题目时,教师应及时得予以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甚至答错的时候,教师应首先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如勤于思考,勇气可嘉等,然后再鼓励其继续思考问题,这样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需要注意的是,激励性评价是 “雪中送炭”,千万不可弄成“雪上加霜”或是“火上浇油”,适时适度相当的重要。
2.因人而异,有所侧重
激励性评价,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来说,应该以积极评价为主,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对于不同的学生,激励性评价的运用也应该因人而异,有所侧重。对于优秀学生,如回答正确且有独创性,教师在直接给予表扬激励的同时要适当的提高要求,以给其设定更高的目标;如是中等学生,只要回答正确,即可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这类学生,只要有了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他们就会扬起风帆,加足马力,奋勇前进;如是学困生,哪怕是回答错了,教者也应该努力挖掘出其闪光之处,让其意识到,尽管自己的学习不够认真,成绩落后,可是老师仍然没有放弃,还在想方设法地帮助自己,自己不认真学,真的是对不起如此真心帮助自己的老师。激励性评价不是教师简单的对知识进行“对”与“错”的判断,而是要挖掘问题背后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能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在激励性评价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不可否认的是,在运用这一评价方式的时候我们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1.要言之有物,不可雾里看花
激励性评价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应力求明确具体。比如让学生读课文,完了只一句 “读得不错”就显得过于模糊。不错在哪里?还有没有不足之处?这些学生都不清楚,假如换成“读得不错,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如能速度再慢一点,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评价就明确具体了,既肯定了优点又指出了不足,学生听后能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还能感到一种受到关怀后的温暖。
2.要发自内心,不可装腔作势
“太好了”、 “真聪明”、“有感情”、“读得不错”这些大而空的词已经成为一些老师口头评价的高频词,这种评价正如那迎宾小姐的微笑,并不是真情的流露,长期以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就会无动于衷,评价的功能也就将彻底丧失。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唯有发自内心的评价,才会真正的感染学生。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应注意语气、表情和手势的相互配合,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老师的赞美是真诚的,不是装腔作势。只有这样,通过自身的情绪来鼓励学生,才能激发他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从心灵深处体会到成功的快乐。